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研究

2020-03-31周武兵钟禹霖

法制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实践研究思政课

周武兵 钟禹霖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思政课 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赣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7Y B345);2017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一般课题《转型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17-106-5);2018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医学院校基层党组织对课程思政工作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8DJYB030)。

作者简介:周武兵,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钟禹霖,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088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对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我校是一所高职医学院校,地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赣南,这里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发源地,有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瑞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已拥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个、省级14个、市级87个。境内革命遗址、旧址和纪念物,承载了我们党波澜壮闊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其内蕴的红色基因是人民共和国的“遗传密码”。如何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政课育人作用,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我校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就高职思政课在红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建设统筹规划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未把红色文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教学时数难以保证。高职院校由于受学制短的制约,为了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在课时总量既定的情况下有时候不得不压缩文化基础课以保证专业课课时。而红色文化要融入高职思政课建设当中,保证8课时的教学时数,必然会占用高职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教学时数。特别是职业教育有些专业实行1.5+1.5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些专业的红色文化教学任务存在无法落实现象。其次,融入课程形式单一。部分高职院校错误理解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思政课程建设问题,忽视把其融入学科建设、专业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也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是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与专业课教师关系不大。加上没有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对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教学积极性不大,这无形削弱了其育人功能。再次,高校开展红色文化研学实践热情不高。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办学基础较为薄弱,有些学校因经费紧张或者出于对学生人身安全考虑,不敢、不能、不会利用红色文化的物质和精神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活动,或者开展思政实践课时较少,主要安排在校内的实践活动;或者组织校外实践活动也流于形式,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体验式、情景式、讲解式、交互式等活动,未达成传播真理、塑造灵魂、价值引领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行动遵循。但现实是一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尤其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不容乐观。首先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未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规定配齐思政课教师;其次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有待提高,有的专职教师课务繁重、有的兼课教师由行政事务繁多,备课时间精力有限,有的教师非本专业背景等因素,对红色文化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不熟悉,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切入点把握不准确;再次是部分教师教法单一,采取传统的灌输方式,老师讲学生被动听,语言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内容上不注重把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是照本宣科,无法讲好中国故事,不能很好展示中国红色文化魅力,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三)高职学生政治素养不高

主要表现在:对党情、国史不太清楚,对国家时政、要闻不太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法律意识较淡薄等。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95后以及“00后”高职生,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辨别是非能力弱,对西方反华势力的谣言和国内所谓“公知”“意见领袖”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表的质疑中国共产党领导、诋毁国家形象、污蔑领袖及丑化革命英雄的网文偏听偏信,历史虚无主义在青年学生中泛滥。少数学生认为高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觉得历史上的“人、物、事”过于久远,对英雄行为不理解,质疑其真实性等,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对策

(一)精准施策,建立红色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首先,把红色文化建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好“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三进工作。教务部门制定课程建设标准,保证教学时数,保质保量纳入正常课堂教学;选定一本好的红色文化教材,遵循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安排好教学内容进课堂。其次,设计融入途径,构建“大思政”框架下加快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专业课程建设,有步骤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精品课程建设;实施“一校一品”战略,把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 红色制度文化融入到校园各种文化建设中,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后,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加强与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创新实践内容和载体,创设情境式、体验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中学思践行,激活红色文化基因,种下红色种子,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实现知、信、行相统一。

(二)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設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是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个要”的标准要求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在学原文、读原著、悟原来上下功夫,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按照师生1:350比例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理论教学研究,加强集体备课,找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切入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用鲜活的语言、接地气的方式,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把红色文化内蕴的人、事、物、魂与时代联结,穿越时空,于无声处,直抵人心,起到固本培根和价值引领作用。

(三)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提升学生政治素质

高校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对网站、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等的管理,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引导价值认同;创新方式方法与手段,与网络信息相融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说、唱、演的方式开展红色记忆、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红色电影以及青春告别祖国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政治素质,筑牢理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参考文献:

[1]龚婷.鲁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1):3.

[2]邱小云.红色文化自信的宣示[J].红色文化学刊,2017(1):1.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实践研究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