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政治沟通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及其优化

2020-03-31解秀丽

法制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 网络政治沟通 政治沟通 政府决策

作者简介:解秀丽,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059

从政府决策的每个环节看,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对各种信息进行吸纳、处理、输出与反馈是政府决策的关键所在,其中政治沟通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为政府收集民意、汇集民情提供了信息支持。政治沟通顺畅会促进政府的科学、民主与依法决策,政治沟通不到位会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各个环节。我国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下半场”,习近平同志在向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信中指出:“互联网已经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要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在此形势下,传统的政治沟通方式已显露疲态,人们不再仅仅依赖于电视、报纸和广播等获得政治信息,网络政治沟通正凭借新媒介的诸多特性弥补着传统政治沟通的缺陷与不足,[1]逐渐贯穿于政府决策的整个过程。当然,网络政治沟通也给政府决策带来了一些挑战,但总体而言,网络政治沟通在政府决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鉴于网络政治沟通的巨大优势,我们要不断优化网络政治沟通,使我国政治沟通体系日渐成熟,不断为政府决策提供新动力。

一、网络政治沟通的优势特征

互联网作为政府与人民群众进行有效沟通的平台,其与政治沟通相结合为构建完善的政治沟通机制提供了选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技术对政府政治沟通体系与沟通能力起着促进作用。[2]网络政治沟通以其沟通主体的地位平等性与多元性、沟通内容的实时性与广泛性、沟通途径的多样性等特征彰显其巨大优势。

(一)沟通主体的地位平等性与多元性

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政治沟通主体属于特定人群,普通群众的政治参与会受到诸如政治背景、教育程度、时间地点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从而使部分有政治参与意向、乐于进行政治沟通的人民群众被排除在政府决策系统之外,对政府决策的意见与建议不能有效表达,其政治愿望也无从实现,这种政治参与主体的条件不平等性导致政治沟通主体的包容性大大降低。随着各种网络政治沟通方式的兴起与迅猛普及,政治沟通不再局限于特定人群,普通群众作为政治沟通的一方主体不受现实身份的制约,能够平等的纳入到政治沟通中来,活跃在政治沟通的各个网络平台。

(二)网络政治信息的实时性与广泛性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递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互联网技术使得人们的沟通方式大大改变,其传播信息的速度与范围都得以提升。通过网上互动平台,政府可以实时公开政务信息、广泛接收民意以及给予人民群众人文关怀。与此同时,身處各地的人民群众都能够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观察政府的决策动向、获得广泛的民生信息,进行实时、广泛的信息交流与政治沟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公共舆论,引起政府关注,进入公共议程。

(三)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途径的多样性

传统的政府决策中伴随着“官本位”思想,政治沟通渠道匮乏,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多为单向沟通、缺少互动,人民群众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利益诉求不能有效传达到决策系统中,政治沟通的作用难以实现。互联网的普及及其下沉到城乡社区,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等与政府进行实时互动,使得普通群众进行网络政治沟通以及参与政府决策成为可能。

二、网络政治沟通对政府决策的作用与挑战

(一)网络政治沟通对政府决策的积极作用

网络政治沟通的过程主要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就公共事务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进行协商、讨论的过程,通过网络政治沟通,可以为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提供内生动力,并且为政府依法决策提供外力支撑。

首先,通过网络政治沟通能够高效汇集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能。政府决策的制定与执行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人民群众的种种需求,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政治沟通能够广泛收集民意且能够高效地对这些需求进行综合整理,为政府决策提供全面、完整、准确的信息,依据这些信息利于政府制定符合人民诉求的科学的决策。当前背景下,网络政治沟通逐渐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通过网络阐述自己的政治诉求并与政府进行双向互动,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完善的信息。

其次,网络政治沟通能够缓解人民群众的政治冷漠现象,为推动政府民主决策注入活力。政府制定的政策顺应民意是其有效执行的先决条件,政府要本着“民本位”的思想保证其决策从群众中来,力求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开放网络政治沟通的渠道,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以及人民群众内部都实现了无障碍、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由此让更多民众有政治表达的渠道与愿望,从而缓解政治冷漠现象,为推动政府民主决策注入了活力。

最后,网络政治沟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政府决策受人民群众监督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依法决策提供外力支撑。法律约束与外界监督为政府实现依法决策提供了双重保障,互联网作为政府政务公开与人民群众进行实时监督的有效途径,以其开放、共享、高效的特性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与政务公开的水平,决策过程公开的同时,人民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了解政府动态、监督政府工作,使得决策环节能够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政府依法决策创造了外力条件。

(二)网络政治沟通对政府决策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在政治沟通中的应用,一方面扩展了沟通的广度,一方面又降低了沟通的深度。[3]网络政治沟通对我国政府决策的积极作用属于渐进性、引导性的,稍微放松警惕就会使其积极作用向对立面转换,所以我们要正视网络政治沟通对政府决策的挑战。

网络政治沟通中的信息失真是政府决策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当前社会,不同政治参与主体的政治见解和观点不同,通过虚拟化的网络平台,部分网民本着不负责任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是宣泄自己的情绪,这种网民本身表达上的失真使得政府不能有效收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决策。此外,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难免存在理解不当、歪曲本意的现象,加之不良媒体恶性炒作更是为政府决策提出了挑战。

网络政治沟通中信息庞杂、信息量较大,导致政府决策效率降低的同时大大增加了决策成本。准确、全面和适量的信息能有利于政府决策,信息不足或过量都会给政府决策带来负面的影响。网络政治沟通下已经呈现信息爆炸的现象,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政府要从中甄别出有价值且真实的信息,为此要分配专业的技术人员、耗费大量的筛选时间,延缓决策进程的同时也增加了额外的决策成本。

部分网民非理性沟通与政府非针对性回应导致政治沟通环境紊乱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网络政治沟通中的主体诉求各异、素质参差不齐,其中缺乏理性政治沟通能力的人容易走向极端,不法分子借机操纵民意、歪曲民意,以引导网络舆论导向来左右政府决策。面对网民的多样诉求,政府回应不及时以及非针对性回应使得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这些因素都能够导致网络政治沟通环境紊乱,威胁我国政府决策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三、优化网络政治沟通在政府决策中作用的对策

网络政治沟通作为连接人民群众与政府的纽带,其是否能够良性运转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成效好坏。面对网络政治沟通对政府决策所带来的双重影响,我们要肯定网络政治沟通的巨大优势,不断优化网络政治沟通的主体、内容与环境,为政府决策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优化网络政治沟通主体

网络政治沟通过程中,人民群众与政府是沟通的主体,双方有效互动是网络政治沟通平稳运行的表现,也是检验其成效的标准之一,这既能激发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活力,又能提高政府决策效能。优化网络政治沟通主体,是在根本上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的举措。一方面,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政府在网络政治沟通中要准确揣测民意,加大回应力度,做到以人民群众为本,提高其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人民群众在自身利益驱动下进行政治沟通,政府对那些“冲动有余,理性不足”的行為必须加以指正,不断提升其道德文明水准,此外,要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其有能力参与到政治沟通的过程中来,为政府决策贡献力量。

(二)优化网络政治沟通内容

网络政治信息是网络政治沟通的主要内容,政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情况较为严重,使得人民群众与政府的双向交流存在恶性循环的危险。如何最大程度的避免信息失真,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抓好政治沟通的起始环节,即政府要通过完善信息公开程序,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责任机制,及时和透明的发布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信息,随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把好信息的出口关的同时,要严格把握信息传递的渠道,加强对网络主流媒体运营的监督,确保其发布的信息全面、真实,容易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政府对于人民群众所反馈的信息,要加大辨别力度,准确把握网民的舆论导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回应。

(三)优化网络政治沟通环境

健康的网络政治沟通环境和秩序,是政府收集正确真实的社会民意、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的保障,也是人民群众有效反映诉求、促使政府依法决策的保证。政治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性的法律和监管制度,容易受网络环境中的各类“噪音”的影响。没有规范有序的网络政治沟通环境,政治信息在互动交流中变质,结果必然导致政府决策效能不理想。为了优化网络政治沟通环境,政府必须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加强网络立法,不断支撑起完善的互联网法律体系,促使政治沟通能够在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中为政府决策提供内外支持。

参考文献:

[1]曹妍.农村网络政治沟通薄弱之原因与对策分析[J].领导科学,2014(5):12-16.

[2]李先涛,魏志荣.政治技术化视角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反思[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7):92-97.

[3]朱春阳.政治沟通视野下的媒体融合——核心议题、价值取向与传播特征[J].新闻记者,2014(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