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创建教学法在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30李晓雯韩建华

设计 2020年3期
关键词:规划情境课程

李晓雯 韩建华

摘要:为使建筑学专业学生了解城市建设中各方利益关系、掌握多种空间类型、学会处理闲置资源手段等实践能力。分析情境创建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特点、优势以及实施的方法,引入到设计课程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总结了情境教学法引导设计课程教与学全过程的做法和经验。以《住区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教学中依据设计题目内容创建现实场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贯穿从组队、角色研究、方案设计互评等各个环节,学生也参与到成绩评分体系中,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实现在复杂语境下学生主动学习和能力快速提升的教学目的。从情境创建到引导学生进入到实际项目中的教学思路和做法,为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提供有益经验。

关键词:情境创建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2-0102-03

引言

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建筑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并且展示出多元化、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建筑师在建设中不仅作为建筑设计的创作者,而且是组织开发、参与运营模式的谋划者,新的活动萌芽和发展势必直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一方面,偏重于工科物质形态设计的建筑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乡规划多样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已经开始从追求建筑数量和高度的增长,转向追求建筑的规划和结构的优化,比如上海等环境成熟且对于空间的利用更加高要求的城市[1]。城市的更新和服务升级与社会相融合的部分,已经远远地超出传统城市住区设计教学内容的范围,涉及到了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元化学科知识。我们探索通过前期调研与策划的情境创建方法,来拓展建筑学教学领域的视域,探索建筑学专业的一职多能的人才培养方法。

基于情境的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或仿真的情形,通过学生亲自经历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其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等特点[2]。而情境创建法是一种通过将场景分成多个部分,通过与生活相关的距离来深入理解知识,积极引学生投入到模拟的现实场境的研究中,养成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和主动交流心得的团队意识,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增加热情与兴趣,近年来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也并不少见。情境创建法在基于情境的教学基础上,增加对真实社会现状细节的把控和描述,更加贴近社会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为学生提供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更加贴近现实情境的环境中进入到专业知识学习中。

在《住区规划与设计》课程的初期,通过情境创建法,让学生们来扮演不同角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能够更加了解在整个住区规划与设计流程中一个专门方面;同时,开展互动课堂的建设,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动博弈、讨论和表达,可以促进小组之间有效交流,通过实景增强学生对于代表群体的换位思考与形成客观的观点,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到住区规划与设计的课程设计的学习之中[3]。

一、规划设计课教学环节分析

(一)课程概况

《住区规划与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核心必修课之一,授课对象为四年级建筑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开设在春季学期,为期6周,每周两次课堂教学时间,共6个学分,理论与实践授课混合交叉进行。目前,《住区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是分班进行教学,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共同完成10~20公顷的住区规划与设计任务。

課程教学过程包括:第一阶段的专题理论知识指导和分组讨论内容,第二阶段的实践课程包括背景调查、地段调查和方案思考。第三阶段为定期的设计成果分享与指导、设计、制图与汇报。作为传统的大型专业设计课程,在基础的建筑规划知识的教育的基础上,选择了兼顾教学目标和地域城市需求的热点,覆盖了“城乡结合地带的改造”、“主城区老旧地段的改造与更新”、“历史街区的激活与创新”等多种类型。

(二)问题分析

根据历年来的接受住区规划与设计教育的学生的反馈,主要问题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建筑住区规划发展至今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并且现实中所涉及的真实方案过于复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全方位的知识,对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住区规划了解不足,导致对于调查研究的报告产生过于的片面;

(2)教师和学生们的互动占了教学课堂中的主要部分,而学生小组和小组之间难以产生交流,只注重于各自完成自己的项目设计;

(3)学生自身也更加希望能够了解完整的城市空间规划的体系,而不是止于空间形体的塑造之上,这也是教师们在教育中希望能够传授给学生的内容。

二、多元化参与主体的情境创建教学方法应用探索

(一)授课方式的改变

情境创建教学方法的研讨、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由探讨模式。传统的专业授课方式为一位老师对应多个学生,难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而在传统的设计课程上,采用的是分班化的分小组进行授课的模式,即一位老师对应一个小组,虽然比起传统的授课方式实现了对每个小组或学生个性的辅导,但是并没有达到小组与小组之间,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的自由探讨,课堂的学习氛围热度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如图1所示。

本项目所希望做到的改变就是鼓励学生小组之间的主动讨论,为学生小组的讨论设定不同的人物背景、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场所,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而课外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

(二)情境创建法在教学讨论中的实施

设计精彩的教学情境,设计者既要懂得真实职业任务和企业业务实践,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又要懂得分类教学设计原理,还要能够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设计[4]。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首先大体的阐述整个课程设计项目的目标

在课程开始之前,要对整个课程中所要探讨的项目做一个大体的阐述作为引入课程,作为学生预习的手段,对接下来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具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其中的内容应该包括有:课程项目的目的,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教学评分的标准和课程作业成果的要求等部分。

(2)安排学生的分组及角色设定阶段

在设计好教学计划后,将场景划分成若干的小部分,进行角色的设定是情境创建的基础。以城区边缘地区的拆迁改造课程项目为例,从住区规划的调查到规划到设计再到实施,地方政府(角色A)、开发商等具有利益主体(角色B)、原驻居民(角色C)、建筑设计师(角色D)、周围的商业区域(角色E)等都是参与到项目中的核心角色,而每个角色都具有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如图2所示,在这之中由于学生对这项非本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过少,教师就在其中起到了对角色设定过程的指导作用。

本校教师一般在一学期的课程中所负责的人数一般为28~30人,情境创建的方法适合以分成两大组(角色A1、角色A2),再分成不同的角色小组(角色A、角色B、角色C、角色D、角色E)的方式进行讨论。主要采取的形式是教师设定5种身份进行分组,每组2~3人认领一个身份,在每个大组内可以重复一次,使得组内交流的空间变大固定且专业,而组间对话的空间变大的同时讨论相同角色的两个小组可以进行互相的补充和良性的竞争。

(3)角色目标和责任的认知问题阶段

四年级的本科生刚刚学习城市规划的知识,为提高情境创建的完整程度和效率,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到住区规划的内容,需要教师演示范例来引导学生们对于角色的认知,指导流程的展开。

主要的问题围绕着角色的责任和目标,如地方政府为什么开展城市边缘地区改造项目、有谁参与进了这项工作中来,为此制订了哪些预先方案,并且如何执行,设计到了那些法案、法规的条例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们更快地融入进创建的情境中来。每一类不同的角色都涵盖社会、经济、环境、人文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扮演相应角色的同学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专题分析。而交由学生自己去了解容易产生疏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对完善的知识储备的教师就担当了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需要由教师来进行全程专业的指引学习相应的知识,并且进行完善的分类和认知分配,才能提高讨论的效率,使专业的知识得到共享,如表1。

(4)根据各方利益的诉求引导进行集中讨论和提问

在完成了相应资料的调研和收集部分之后,由教师作为引导,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符合与自己设定身份的调研结果发表,整合与自己进行相同身份设定的小组的调研成果,并对设置其他角色的同学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自主的相互讨论,并且由每个身份设定的兩个小组集中派一个代表,进行总结性的发言,最终在讨论课堂完成之后,将所有的调研资料和结果,共同分享给班内的每一名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提出。

(5)提出设计方案阶段

在角色模拟下的情境下能够顺利完成利益协调、讨论符合地块内的商业业态和提出适合的居住空间设计方案等一系列的问题。各组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拥有更为充分的认知,根据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深化设计方案。在这之中还能观察到学生们对于不同参与者主体的判断能力不断提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出击寻找问题的答案。尊重和扩大各方在方案设计中的诉求和利益,成为采用情境创建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真实设计体验的有效方法,在互相博弈中提出的设计方案不再是简单、片面的,而是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的互助合作和互相评价机制

学生小组的互助合作和互相评价的机制将要在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中得到实施,用于及时查漏补缺并且帮助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总结。

互相评价的极致即为在每一个课程的环节中,每个小组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其他小组的随机评价和打分活动,作为教师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的指点和阶段性打分的参考。

主要的使用成果有:

(1)小组之间展示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果汇报时。能够促进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和查漏补缺。

(2)情境创建的角色模拟讨论环节讨论结束时。通过全体学生选出最佳的角色扮演者,目的是增强学生角色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3)在设计的过程中期评价和最终评价中。通过组间的汇报和互相评价,来增加不同小组之间的设计思想和成果的交流。

(四)课程成绩评价结构的调整

在《住区规划与设计》的授课过程中,课程设计任务是整个课程的核心部分。在总结前期授课经验的基础上,对评定课程成绩中,结合我校一体化课程评价模式,将各方面的能力、素养的培养融入到评价中来,其效果更加激发了学生能动性,扩大情境创建教育方法的优势。

在原有的课程评分机制里,综合成绩的得分主要由专题知识的汇报(10%)、理论知识测验(20%)、设计深化过程(15%)、中期和期末评图(55%)组成。

调整过后的课程成绩构成主要包括:专题知识学习与汇报(10%)、情境创建课堂的表现(10%)、学生互评成绩(10%)、设计深化过程(25%)、成果汇报与展示(45%)。

(五)教学效果

在学生完成了情境创建教学方法的部分课程之后,学生对有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多方面的部分和其他相关职业具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在接下的设计过程中,熟练且适当地使用多方面的思维,将结果应用到实践设计部分的课程中去,为创造一份满意的课程答卷。

情境创建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构建多元的设计思维体系,能够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的课程设计和未来的职业中去,在课程的中期评价和最终的作业提交中,通过了解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对出图成果的评价,检验学生对于住区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程的理解。

合理必要的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手段[5]。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逐渐形成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而且取得较好的成效。2016年,课程负责人获得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奖,2014级学生获得“霞客杯”青年创客民宿设计大赛作品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连续在2016年、2018年成功立项省级教改课题,2019年课程作为立项成为校级课堂创新设计项目,同时组织学生参劝口镇海区老}日社区微更新改造创新活动,作品被应用到社区环境改造的实践中,得到居民的好评。

猜你喜欢

规划情境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自行车的发明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