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中都水利工程考

2020-03-29张文大

辽金历史与考古 2020年0期
关键词:高梁双塔金代

张文大 齐 心

内容提要:金中都建立在古代蓟城旧址之上,蓟城水源即金中都水源。高梁河是蓟城重要水源,莲花河是高梁河的一条支流。高梁河曾是㶟水(今永定河)的一条支流,㶟水南迁后,高梁河仍沿㶟水故道入通州潞河。金大定年间,开金口河引卢沟水(今永定河)经高梁河下游段入潞河济漕,因地势高差过大失败。金泰和年间开凿官河,成功引温榆河水系的一亩泉水入高梁河济漕,并且为元代通惠河奠定了基础。金代开金水河引玉泉水入进中都皇城和琼华岛(今北海公园)北海、中海,专供皇城和琼华岛附近的离宫,也为元代大都城的建立及皇宫、御苑用水奠定了基础。

水是城市的命脉,北京城的前身蓟城建在高梁河水系的莲花池支系,高梁河水系左右是温榆河、永定河水系。金代在蓟城旧址建立了中都城,人口剧增,需要更多的粮食和清洁水源。北京地区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外地调运。金代开始尝试借用永定河水解决漕运问题,结果失败了。接着借用温榆河水获得成功,不但解决了漕运水源问题,也为后世解决漕运水源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中都城需求大量清洁饮用水,尤其是皇家用水。金代开凿了金水河,将玉泉山的清洁水源引进皇宫别苑,也为后世皇家用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金代水利工程具有很强的开创性。

一、金中都水源

金中都城建在蓟城基础之上。今天广安门北街心花园中矗立着蓟城纪念柱,上面镌刻十六个字:“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自周武王褒封帝尧之后于蓟,始建蓟城,历秦、汉、魏、晋、隋、唐、辽、金,虽然城市范围逐渐有所扩大,但城址始终没有改变。所以蓟城水源就是金中都水源。北魏时期的《水经注》记:“㶟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其水又东入㶟水。”1(北魏)郦道元撰,(清)杨守敬纂疏,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195页。蓟城水源于城西的大湖,大湖水流结蓟城外的西湖,西湖即今莲花池,所以史学界认为蓟城建在莲花河水系。

图1 高梁河示意图

文献记载,广安门一带除有莲花池水外,还有来自高梁河水系的玉渊潭、燕家泊水(图1)。《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太湖在府治西四十里,南流入洗马沟,与玉渊潭、燕家泊诸水汇而为西湖。”2(清)周家楣、缪荃孙:《光绪顺天府志·五》,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47页。“洗马沟、太湖、玉渊潭、燕家泊四水,旧与西湖俱合㶟水。”3(清)周家楣、缪荃孙:《光绪顺天府志·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9页。另一版本《水经注》记:“㶟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水,西注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蓟)县西北平地,导源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入㶟水。”4常征:《古燕国史探微》,聊城地区新闻出版局出版,1992年,第267页。《古燕国史探微》作者、历史学家常征先生认为蓟水讹为金水,再后讹作“金沟河”,东流入玉渊潭。蓟水源自模式口和八大处、香山一带,东流过杨庄,在龚村南、老山北、梁公庵以西一带汇聚成湖,疑是大湖。石景山区杨庄以东、老山以北、龚村之南、田村山以西的大片沙石坑极有可能是大湖,只是流入大湖的两个平地泉已经毫无踪迹。“大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疑是香山下的普安店、翠微山下下庄一带,今南旱河路可能是蓟水遗迹。金元两朝开金口河导致卢沟河泥沙淤积大湖,成为今天的砂石场。

关于燕家泊。史地专家张有信先生研究地下水资源,花费三年时间跟随28支钻探队,收集西郊28处地层资料,撰写了《对京西水系形成和变化的探讨》5张有信:《雪泥鸿爪——京西记续》,内部刊物,2014年,第76~84页一文,其中有以海淀区政府为中心,巴沟、万泉庄、万柳一带建设钻探地层资料,区政府西侧地下有4米厚草木炭,巴沟、万柳等地略薄。草木炭面积是昆明湖面积的三倍,疑是燕家泊。

既然西湖(莲花池)水源来自玉渊潭和大湖,玉渊潭水又来自燕家泊,燕家泊、玉渊潭水即高梁河水。另外高梁河入积水潭后,从西南出,经西直门内横桥折而南,即今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佟麟阁路,到蓟城北护城河,称之为高梁西河。此河至民国时才改成排水的暗河、马路。高梁西河也是蓟城水源之一。莲花池水系是高梁河水系的一个支系,所以高梁河水是蓟城的水源。

二、金代首开金口河、闸河,借永定河水济漕

㶟水(永定河)早在唐代已经不再从广阳城北往东北流,经过蓟城南、东流到通县笥沟,而是从广阳城南流经大兴、安次县到泉州入海。洗马沟水、高梁之水不再入㶟水。洗马沟水东流汇入高梁之水,再沿㶟水故道继续东流(即后来的凉水河)到通州笥沟。由于高梁之水(即高梁河)原本水量不大,到平原成网状河更是浅涩,很难用于漕运。金代开始引卢沟水,通过金口河到中都城北护城河,再经高梁河东流到通州张家湾(后来的通惠河),称之为闸河,计划用于漕运。

1170年制订计划,1172年金口河、闸河完工。《金史·河渠志》记载:“大定十年(1170)议决卢沟以通京师漕运。……及渠成,以地势高峻,水性浑浊,峻则奔流善崩,浊则淤淖成浅,不能胜舟。…… 竟未成功。”6(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三》引《金史·河渠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554页。(图2)金代金口河、闸河的开凿没有成功,留下的只有教训。“大定二十六年(1186)三月,尚书省言:孟家山金口闸下视都城百四十余尺,恐暴水为害,清闭之。从之。”7(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三》引《金史世宗纪》,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727页。金代金口河、闸河存在十余年,但没有达到漕运的目的,最终还是堵塞关闭了。但是闸河为金泰和年间的韩玉、元代的郭守敬漕运河道奠定了基础。

图2 金口河示意图

三、金泰和年间,首创引温榆河一亩泉水济漕

《光绪顺天府志》载:“金运河导源一亩泉。金节高良河、白莲潭诸水通漕。世宗时,开卢沟金口通漕无功。泰和中,韩玉建言,开潞水漕渠,盖用一亩泉为源也。”8(清)周家楣、缪荃孙:《光绪顺天府志·五》,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46页。金代的金口没有解决通漕的问题。到金章宗泰和年间,韩玉建议用一亩泉水通漕。一亩泉在昌平区,属温榆河水系,是双塔河、榆河的源头。温榆河与高梁河相邻。要把温榆河的一亩泉水引进高梁河,必须开凿一条人工河道,《天府广记》记载这条人工河为官河:“官河源出昌平县一亩泉,分为二流,一曰官河,流入宛平,合高梁河。一曰双塔河,经双塔店入榆河。”9(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528页。官河源自一亩泉,在双塔店以北,官河沟通了双塔店和高梁河,高梁河道成为金代运河的主干道。

一亩泉的具体位置,《元史·河渠志》记载:“双塔河源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10(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四》卷134,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66页。明清志书记一亩泉泉址由孟村改称新屯。明天顺《一统志》记:“一亩泉在昌平西南新屯,广约一亩。”11《元一统志》明天顺五年,万寿堂刊,顺天府卷一,第17页。《日下旧闻考》云:“一亩泉有二,一出昌平州西南新屯,一出南苑。此条及后条《元史·河渠志》《元一统志》诸书所述,皆指昌平之一亩泉。”12(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三》卷89,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498页。

但是到清末,由于河道变迁、文献匮乏等缘故,志书记载出现混乱。《光绪昌平州志》在南沙河条中云:“一亩泉在北辛立屯东,东南流经皂角屯西明太傅珠墓前,入南沙河。”13(清)缪荃孙、刘万源等:《光绪昌平州志·山川记》第四,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6页。《光绪昌平州志》认为北辛立屯是《日下旧闻考》的新屯。《光绪昌平州志》所记的北新立屯,今称辛力屯,在双塔西南三里。按《读史方舆纪要》所记一亩泉在双塔北分二流,一为官河,一为双塔河,所以一亩泉应在双塔以北。辛力屯在双塔西南,地势低于双塔,辛力屯一亩泉水不能流到双塔北,所以辛力屯一亩泉不是《日下旧闻考》所说的新屯一亩泉。

《元一统志》记录白浮堰所受各泉位置的顺序是:“昌平白浮村之神山泉下流,有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候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汤泉、龙泉、冷水泉、玉泉诸水毕合,遂建澄清闸于海子之东。”14(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二》卷53,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851页。可见一亩泉在虎眼泉之西、西来马眼泉之东。文献记载,虎眼泉在旧县西南,马眼泉在小亭子庄村南,一亩泉必在旧县西到小亭子庄之间。实地踏勘,在这个范围内有个辛店村,村东北有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大坑,大坑以北数里是关沟、塘泥沟,有大量山泉水入渗地下,在辛店大坑复出。大坑南连接一条干涸的河道,今称辛店河。辛店河向南流到双塔。因此断定辛店村水塘是一亩泉,辛店就是《日下旧闻考》说的新屯。新店元代属孟村社(图3)。

图3 辛店村一亩泉遗址

高梁河发源于今昌平、海淀两区交界的白虎涧、沙涧,东南流到高梁店,即今海淀区温泉镇的高里掌村北。高里掌是高梁庄谐音。高梁河从高梁店东流,绕过百望山入七里泊(又称瓮山泊,即今昆明湖),再东南流到今西直门,从西直门北侧入积水潭。高梁河主河道是积水潭,又称白莲潭,金代“为闸以节高良、白莲潭诸水”,在白莲潭建闸截流,使水经过高梁西河流向金中都北护城河,东流接大定年间闸河,东到通州张家湾高梁庄。今张家湾有大高力庄、小高力庄村,应是因村庄地处高梁河畔得名高梁庄,再谐音演变为高丽庄、高力庄。高梁河水少,不能满足漕运需求,故金代借用一亩泉,通过人工开凿的官河,入高梁河、闸河,漕运获得成功。

官河从双塔店向南流,即可入高梁河。笔者多次到双塔寻找官河遗迹。一次见双塔村西、双塔店南岸有一段河道被一家民居挤占,变得很窄,往南一段已经平整土地成了果园。继续往南,有一家养鱼场,三四座鱼塘南北排了一串,显然是改造河道而成。渔场门前是一条东西向小马路,马路以南是一条笔直的干沟,经测量沟宽21、深1.5米左右,长约2千米。村民在沟里耕种,称长幅地。长幅地个别地段建了饲养场,几处有建筑遗迹,河床泥土中有大量蚌壳、螺蛳壳。村民的长幅地明显是一条废弃的古河道。长幅地尽头由于建设住宅等原因,河道痕迹消失了。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条宽阔的古河道。笔者认为这条古河道应该是金代开凿的官河遗迹,往南在沙涧村东接高梁河(图4、图5)。

图4 双塔村西官河遗址

图5 卫星图上的官河遗迹

现在,双塔村与西闸村紧邻,属海淀区。双塔河东有东闸村,属昌平区。东闸、西闸之间的河道中,20世纪70年代挖沙曾挖出许多花岗岩条石,条石之间有银锭铁相连,可能是双塔店闸基础遗址。西闸、东闸似是两闸,其实是一闸,闸西、闸东各一村。枯水季节闭闸蓄水,洪水到来开闸放水,过量的洪水东南流经双塔河入温榆河,保证流入官河的水量适度。

双塔闸是官河水利配套工程之一。开凿官河成功,一亩泉水才能助力高梁河。金代官河为漕运带来了平稳充足的水源,大大节省了运粮的费用。据记载,水运米五十文一分二厘七毫,钱则每贯一文七分二厘八毫。陆运佣直,米每石百里百一十二文一分五毫,钱每贯三文九厘六毫。水运米、钱的价格比陆运的二分之一还低,可见官河引一亩泉水入高梁河、闸河,给金代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是一项智慧的创造。

金代泰和年间解决了漕运用水问题,首功是建议者韩玉。《金史·韩玉传》载,韩玉是章宗明昌五年(1194)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奉。“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升两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15《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2429页。负责工程指挥的乌古论庆寿,也得到奖励。《金史·乌古论庆寿传》记:“泰和四年(1204),迁本局(近侍局)提点。是时议开通州漕河,诏庆寿按视,漕河成,赐银一百五十两,重币十端。”16《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2237页。

韩玉引一亩泉水入高梁河成功,不仅解决了金代漕运用水,同时,也为元代解决漕运水源打开了新思路。《日下旧闻考》记载:“至元二十八年,郭公守敬上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17(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三》卷98,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498页。其实郭守敬的白浮堰仍用一亩泉水,白浮堰水与一亩泉汇合后所流经的河道也是金代运河故道。郭守敬通惠河设闸之处,往往挖出旧时砖木,也证明郭守敬利用了金代运河。白浮瓮山河从白浮神山泉西引到一亩泉是郭守敬的创新,以下河道并非郭守敬开浚。金代引一亩泉,走高梁河道,入闸河,东到通州张家湾,为元代的通惠河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金代金河

金河是封建社会专供皇城用水的河流。金代称金河,元代称金水河。现在,从故宫太和门前流过的河称内金水河,天安门前金水桥下的河称外金水河。

北京的金水河始自金代,时称金水、金河。金水源头在玉泉山。元代《析津志》记:“自古金水河流入燕城,即御沟水也,入南葫芦套,盛杂莲花,复流转入周桥。”18(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43页。御沟就是金河。葫芦套,《析津志》有记:“葫芦套在城南西。奉陪枢府相君祈雨南城,因过。所谓葫芦套者,乃相君之苑也。”19(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14页。周桥是皇宫正门前的桥。说明金中都皇城用的水是玉泉山的水,经过相君之苑、盛产荷花的葫芦套,即今莲花池,流入皇城前的周桥。金代通往金中都的金河因沧桑巨变故迹难寻了。

《辞海》记金水河:“金始导今北京城西北玉泉山水东注今三海,元重加修浚,以下游被圈入禁苑之内,故称金水河。故道自玉泉东南流,在今西直门南入城,东注今三海,又自三海南端东至皇城东南,注入通惠河。明改引玉泉为通惠河源,城西金水河道遂湮废。玉泉水入城至今什刹海后分为二支,一支东南流为通惠河,一支南注三海,东贯大内,为金水河,又自宫苑南出,绕皇城前东入通惠河。清在紫禁城内者为金水河,在皇城前者为外金水河。相沿至今不改。”20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1693页。金代从玉泉山引水东流入今北海、中海两海(南海开凿于明,金元时尚无),在北海琼华岛兴建太宁宫。元朝灭金,毁金中都城,城外太宁宫幸存下来,忽必烈以琼华岛为中心兴建新都城。“至元四年正月……峙万岁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萦带畿甸。”21(元)陶宗仪撰,李梦生校点:《南村辍耕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29页。元代的金水河是疏浚金代金河而成,从元代史籍中记载的金水河踪迹可以了解金代的金河。

文献记载,元代金水河上有金代留下的几座桥。《析津志》记:“西寺白玉石桥,在护国仁王寺南,有三硔,金所建也。”22(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00页。护国仁王寺是元代忽必烈察必皇后诏建的寺院。护国仁王寺规模宏大,建寺用了三年时间,有殿堂一百七十五间,房屋两千余间,寺院拥有水旱土地近十一万顷,经济实力超常强大。察必皇后过世后她的遗像安放在护国仁王寺。护国仁王寺建在金水河北、高梁河南,寺前的白玉石桥在金水河上,是金代物,可证元代通往今北海的金水河就是金代的金河。在护国仁王寺西面,察必皇后还建了祭祀北方玄武神的昭应宫,在昭应宫西建了镇国寺。

《析津志》记载:“和义门外石桥,金所建。”23(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金水河水门在和义门南。”24(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02页。元代和义门即明清西直门,说明金代在今西直门外南侧地方的金河上建了一座桥。金水河入城后又分为两支:一支东南流向西单甘石桥,一支东流到北海。

流向西单甘石桥一支:《析津志》有记:“无名桥,蒲萄园金河一。”25(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9页。可见金河从西直门南水门往南流,经过蒲萄园,蒲萄园的无名桥在金河上,金代建。蒲萄园是胡同名,在元代大圣寿万安寺(今白塔寺)以北。蒲萄园胡同到寺东,折向南,胡同名蒲萄馆,蒲萄园、蒲萄馆是一条带拐弯的胡同。金水河到白塔寺东,遇到高梁西河,《析津志》记金水河跨过马市桥,入咸宜坊。咸宜坊在今赵登禹路以东,阜成门内大街以南,西单北大街以西,辟才胡同以北。金水河入咸宜坊后,东南流经西斜街到西单甘石桥,分两支:一支往东经隆福宫前入中海,从中海东岸出,入大内,经崇天门前周桥出大内,往东并入通惠河。另一支自甘石桥东北流,入后妃居住的隆福宫西御苑。西御苑有石假山,山上有香殿,后讹为显扬殿。《析津志》记:“山子上殿阁……山子西有大殿屋,一派直抵西墙下。山殿上内顿一小金殿,刻漏仪制在焉。皆出自宸衷睿思,为宫廷甲冠。”26(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11页。山子,又称小山、旋磨台,是隆福宫西御苑的代称,在今西安门大街南侧,原有图样山胡同。图样山即兔园山谐音。兔园山元代时山上有殿,内置计时用的刻漏仪。刻漏仪出自“宸衷睿思”,即帝王奇思妙想的产物。此帝王有文化,通科技,绝非金元两代游牧民族的帝王,而是有先进科技文化的宋代帝王。小山上的刻漏仪和北海太湖石、南城披云楼直南寺里的司天浑仪一样,是金朝从北宋汴京抢掠来的。《钤山堂集》记小山“叠石为峰,巉岩森耸,元氏故物也”27陈宗蕃:《燕都丛考》引《钤山堂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34页。。古人常金元不分,元氏有可能是金氏,小山太湖石可能也是从汴京掠来的北宋艮岳石。小山是与北海万岁山相对而言的,所以山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代。金河通到隆福宫西北山子上也在情理之中。

金水河入和义门南水门后,流向北海的一支,经半壁街、柳巷胡同。柳巷东口有跨河跳槽,跨过高梁西河,折向东南,经斜向的八道湾、北帽、大帽胡同,穿过今新街口南大街、护国寺街到厂桥。《析津志》记:“无名桥。海子西金水河一。”28(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9页。海子西金水河上的无名桥与今厂桥位置相符,厂桥是金水河流经地。金水河过厂桥后,经北海北墙位置的高地流到今北海后门东边改向南流,沿东墙内到北海公园东门。今北海北墙、东墙内是一道土山,北墙内的静心斋有东西向水面,东墙内的画舫斋、濠濮间有南北向水面,应该是金水河遗迹。金水河到北海东门跨过陟山桥上岛。《南村辍耕录》记:“山之东有石桥,长七十六尺,阔四十一尺半,为石渠以载金水,而流于山后以汲于山顶也。”29(元)陶宗仪撰,李梦生校点:《南村辍耕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33页。金水河绕至万岁山后,靠转机运戽,汲水至山顶。出石龙口,注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后,有石刻蟠龙,昂首喷水仰出,然后分东西两道流入太液池(今北海、中南海)。关于汲水至山顶的机械装备水车,《析津志》有详尽描述:“其制,随井浅深,以犖硧水车相衔之状。附木为戽斗,联于车之机,直至井底。而上人推平轮之机,与主轮相轧,戽斗则倾于石梘中,透出于栏外石槽中。自朝暮不辍,而人马均济。古无今有,诚为可嘉。”30(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10页。今北海琼华岛上的金代水井,清乾隆时掘出,乾隆皇帝撰文“永安寺古井记”镌刻的石碑镶嵌在水精域外墙上(图6)。

图6 元代金水河示意图

《元大都城平面图》31岳升阳:《侯仁之与北京地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57页。画金水河入和义门南水门之后东去,在西直门内红桥折向西南,走今赵登禹路,过丰盛胡同西口后折向东,在训礼坊拐弯后,一支向东入皇城,一支沿皇城北去,折向东,在北海北门附近入北海(图7)。金水河从玉泉引来,不走高梁河,入城后却入高梁西河,与高梁河水相混,这样做,违背为皇宫用清洁水而开金水河的初衷。文献记载金水河与高梁河、护城河、高梁西河相交时,要经跨河跳槽,避免两水混合。《析津志》记金水河到马市桥,东入咸宜坊。金水河从和义门南水门入城,一支流向马市桥,一支流向北海。流向马市桥的一支,从南水门往东南,必然经过社稷坛、大圣寿万安寺。马市桥只有设跨河渡槽,才能使金水河不受高梁河污染。去北海的一支也要跨过高梁西河,在虹桥以南应架跨河跳槽。《元大都城图》中金水河入城后的流向与《析津志》记载不符。

图7 元大都城平面图(摘自《北京历史地图集》)

明代以后,金水河疏于管护疏浚,水量减少以致断流。城外接近西城墙地方河道渐渐被占用,雨季排水受阻,从今紫竹院公园地方将金水河引到高梁河里。清乾隆三十五年又在蓝靛厂建设外火器营,金水河只好在火器营北入高梁河(南长河)。金水河失去了本来面貌,也失去了它的清洁品质。现在有不少文章把金水河与长河混为一谈,误把高梁河(御河、玉河、南长河)当作元代金水河。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存的金水河的遗迹将会很快消失,研究记录下金水河踪迹时不可待。

开创性的金代水利工程是先贤智慧的结晶,它为金代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元代的水利开发奠定了基础,金代水利功高盖世。

猜你喜欢

高梁双塔金代
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超低排放运行优化研究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陇县原子头M56金代大定二十四年买地券校释
金代官员越级赠官现象考论
走近北镇崇兴寺双塔
四季
足球抓小偷
双塔食品“兜底增持”致机构逃离 散户“站岗”
向日葵的秘密
金代赐姓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