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灵魂扭秧歌
——无情对创作与欣赏中的心理活动分析

2020-03-29刘可亮

对联 2020年9期
关键词:意识流无情含义

刘可亮

无情对以普通对联的『价值判断体系』为参照系。面对普通联的上下联,创作者和欣赏者『意识的流动』(以下简称『意识流』)是一个整体并行的姿态。无情对则处处试图打破上下比这种『意识流并行』的情况,让读者的思维如同扭秧歌一样,不断的弯来绕去,获得别样的审美享受。

为了帮助创作者和欣赏者深入了解无情对,让这一生发于传统文化土壤的幽默类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生活,愉悦大众,成为『广场舞』,现从心理活动方面进行分析。

一、无情对靠诱导『意识流』拐弯而立足

创作者和欣赏者面对普通对联时,意识流的『并行性』主要体现在:角度切入的相似性;辞藻选择的同类性;志趣观点的一致性。

无情对以借对为手法,以密集借对为追求。其打破『并行性』的原理如下:

⒈借对的『诱导机制』

先看例子:

羊肠小道;

驼背高僧。(学而究)

例中『小道』的『道』是『道路』之意,但由于对句的出现,读者身不由己会想到『道士』的『道』,从而错觉对得『很工』(其实『道路』对『僧人』很不匹配)。

为什么读者会不受控制地产生这种审美错觉呢?我们来分析这两个汉字:『道』的常见含义:①道路;②道士、道的教常;…见含义: 和尚、僧人a.道德、道义; 说、讲③④ …述…『僧』

很显然,读者由于熟悉『普通对联的价值判断体系』,很容易发现含义『②和a』的匹配性。这种『匹配性』很强的含义组合,具备『相同、相反、相对、相类』的特点。

两个汉字的诸多含义中,只要有一组『很匹配』,人们就判断它们是『小类工对』。先秦以来,随着格律文体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心理上对『小类汉字』有很强的认同感。哪怕其他的『含义组合』如『①和a』很不匹配,也不影响这种感觉。

借对的『诱导机制』,正是利用『很不匹配』的含义组合做文章。故意把它们安排在句子中。从而利用人们对其『很匹配』的含义强烈的认同感,引得读者产生『误以为很工』的错觉。

⒉ 无情对带来『意识流的密集扭动』

设想如果能用心电图来显示读者欣赏对联时『意识流』的轨迹,那么,面对普通对联的上下联,是两条整体一致性比较强的并行曲线,线条起伏不大。而欣赏一副『密集借对』而成的无情对,不自觉地按照普通对联的对仗是否工整的『价值判断』去比对上下联时,则有如玩过山车的感觉,两条曲线几乎看不出并行特征。在小类工对的逗引下,『意识流』有剧烈的跳跃感。试举例分析:

错过花开空对月;

交来白卷得零分。(田园微风)

首先在整体观感上,让人觉得上下比不在一个频道上,得出『根本不像对联』的结论。而一组一组『小类工对』的字列队于眼前,会引得人不自觉地进入另一『审美角度』。『错/交』『花/白』『开/卷』『对/零』『月/分』等汉字组合,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不匹配』,而又身不由己想到他们『很匹配』的含义,得出『对上了』的结论。不同的借对手法,造成心理起伏的特点不一样。

⑴下转:让灵魂的下半身扭一扭。

例中的『开/卷』,读者的『意识流』会从下联的『卷』的名词义『试卷』跳跃到动词义『使弯曲』。

⑵上转:让灵魂的上半身扭一扭。

例中的『对/零』,读者的『意识流』会从上联的『对』的动词义『朝着』跳跃到数词义『一双』。

⑶双转:让灵魂的全身都动起来。

例中的『花/白』,读者的『意识流』会从上联的『花』的名动词义『植物的器官』跳跃到形容词义『(颜色)混杂的』;同时从下联的『白』的形容词义『空白的』跳跃到形容词义『白色的』。然后再品味下一组。一位的『错/交』、七位的『月/分』也是这种情形。

其中二位、五位则保持普通对仗『匹配』的态势。

也就是说,这个七言的无情对,让读者的『意识流』在一位上下同时拐弯;二位回归并行;三位上下同时拐弯;四位下面拐弯;五位回归并行;六位上面拐弯;七位上下同时拐弯。折冲往返之密集之剧烈,可见一斑。

通过借对等手法成功诱导思维的密集扭动,是无情对的原理。它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如同在平淡的生活之余,去参加极限运动,体验了一把刺激。

⒊无情对与普通对的科学分野

梁恭辰《巧对续录》卷下,描述无情对的特点为:『联语不伦类,而对仗甚工。』愚以为这是最恰当的概括,比『命意绝不相干』等说法要准确,道出了无情对的本质特征。『无情』二字的内涵,就是指『不伦类』。试分析如下:

联语由借对、异步而造成的『词的不伦类』,最终导致了『联语的不伦类』。欣赏时,出现了『意识流』明显的不并行。作品外观主要表现在:①主题不统一;②节奏不一致;③结构不一致;④风格不协调。这四个方面特点通常会出现在作品身上,但未必同时出现在某一件作品身上。

严谨的学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表象。所以,普通对联的『有情』,简单地解释为『上下内容相关』是不严密、也不准确的(很多对联不需要内容相关与能上下呼应)。解释为『上下联气质的匹配』则更为形象准确。匹配的可以是『美、意、理、巧、趣』等方面。有如磁场的感应。读者感觉它的『上下联气质的匹配』,本质上源于『对仗的并行性』造成的『意识流的并行性』。

无情,顾名思义,『情』指情感(思想),而『意识流』则正是人的思想(情感)走势的形象表述方式。

在上述解释的基础上,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义无情对的『无情』呢?若简单地解释为『上下内容不相关』也是不严密、不准确的(反例的存在也证明了这一点)。故『无情』解释为『密集借对』等手法带来的『上下比气质的很不匹配』更为形象准确。同样,读者感觉它的『上下比气质的很不匹配』,本质上源于『对仗的并行性被强烈破坏』造成的『意识流的剧烈起伏』。

无情,即以欣赏普通对联的『意识流的并行』为参照,密集借对导致『并行性严重破坏』,使观赏者的『审美惯性』无法保持,『情感上原来那种固有的感觉』丢失了(再倚仗『字字小类工对』圆回来)。

故所以,无情对与普通联的真正分野在于:密集借对导致了欣赏者『意识流』的『明显不并行』。

这样,也就能在理论上严谨地解释『神不散』和『结构一致』的作品也可以是无情对。

千首古风吟子美;

一身新月种丁香。

初一看,心之海风平浪静,仔细一瞧,三处借对依然在导致暗流涌动。

二、无情对创作者心理活动分析

无情对创作者总是在『制造悬念』而后『抖包袱』。其心理活动大不同于普通对联的创作。

⒈审视『上比』的心态变化

在应对普通对联时,创作者的目的是选择『含义很匹配』的『类属一致』的词语组串成句,认准的是字词的『甲义』。

错过花开空对月;

1111111

创作者需要识别的是每个汉字的『一个含义』,并判断其类属。

无情对创作者的目的,则是有意避开『含义很匹配』的情况,而选择『含义很不匹配』的词语组串成句。既要识别字词的『甲义』,还要识别『其他可以借用的含义』。

错过花开空对月;

4253332

比如,『花』字明显不同的含义有:①植物器官;②不专一;③耗费(金钱等);④不纯的;⑤姓氏。

创作者在面对这个出句时,既要识别出『甲义』是①,还要根据自己的阅历判断出其他的四个『明显不同的含义』是可以借用的资源。再根据『可借用的含义』选择『小类字』,再组词造句。⒉选

选 择『手法』的思维转换

遵循借对的原理,专业的创作思路通常对手法的使用是有的放矢的,指哪能打哪。选择手法不同,心理活动也不同。

⑴上转:借用出句中的字词『闲置』的含义,就是『上转』,即让上比中的字词转义。

出句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再动,怎么才能让含义发生转移呢?创作的心理活动就是要『把乙义当甲义来对』。我就认准你似乎是『另一个意思』,按正常对联的思路来应对。

如上例中的『花开』,就认定你是含义④,从而应对『白、彩』等字,可以对『白卷、彩带』等。

⑵下转:也可认准出句中的『甲义』不动,采取『下转』手法,即让下比中的字词转义。

比如例中的『花』字,表示『植物的器官』,按照普通对联的思路,可以应对:叶、果、根、实、干、蕊……

这些汉字也有多个含义,比如:果:①果实;②事物的结局;③坚决;④充实、饱足……

创作的心理活动就是故意不选择『能匹配的含义』①,而选择其他含义来组词。比如上例中的『花开』,故意选『果』的含义③,可对『果断』。

⑶双转:双转则是指让上、下比中的字词同时转义。

以上例中『花开』的『花』为例,创作者的心理活动是:

第一步,避开『与甲义匹配』的那组字。即不选择『叶、果、根、实、干、蕊……』这组字。而选择『与乙义匹配』的小类字,如『专、忠……白、黑、绿、彩……耗、费……』等。

第二步,在组词时避开『工对义』。假设选择『白』字,就要避开『花/白』都表示『颜色』的含义,即『工对义』,而选择其他含义组词。

专业创作者有的放矢的创作,有一些好处,比如,有利于另辟蹊径,求得借对的新意;有利于通过『上转』『双转』求得『借对深度』,以助作品『无情味浓』。

刚刚接触借对和无情对,或技巧还不娴熟的创作者,或高手达到『心中有剑,手中无剑』境界时,其心理活动往往是这样的:判断清楚两个字是小类,避免『甲义很匹配』,不管它是上转、下转、还是双转,只要保证『转义』了就行。

⑷异步:普通对联的对仗,通常遵循『对位原则』,即『一言词』对『一言词』,『二言词』对『二言词』,『三言词』对『三言词』,以保证节奏一致。

按照上述的上转、下转、双转,从某一个汉字出发,实施转义,组词造句时,发现『把整词分开』,或『词的组合』也能实现『字字小类工对』。它本质上借用了『词的片段』或『词的组合』一个『乙义』,依然属于借对。例:

举国/关心/高考热;

张家口/眼下/严寒。

下比异步后的各词组『张家口』『眼下』『严寒』,实际上是利用读者的审美错觉,『指令式』地将出句中对应字素『举国关』『心高』『考热』变为了新的组合,『赋予』了其乙义,如『举国关』幻化成了一个类似『平型关』的关名。

创作者的心态,就是调整习惯,不局限于『对位原则』来考虑问题。由于『异步』一定伴随着借对,有时,创作者并不从一个汉字出发寻求借对,而是直接选择『小类字』去组词,寻找『字字工对』的『词的片段』或『词的组合』,再去构句。

⒊构建『下比』的心路历程

创作手法的使用,能让创作者获得众多『借对词汇』,构建艺术品就有了『砖瓦』。

对于下比的构句,创作在平仄、句意、句子的通畅性,以及追求整句的出彩方面,与普通对联无异。但基于对『无情味』的追求,又有更多的考量。主要心理活动有:

⑴以整句的质量为轴心,全盘考虑。包括,保证字工句顺合逻辑,追求整句出彩,自然天成,有事实依据,角度、立意、文采、观点等方面出彩等。

⑵平衡各种关系。比如,处理『追求小类工』与『略宽,偏工(指不在常见的选用范围,属于偏门。如,﹁书﹂可以对﹁笔、墨、纸、砚﹂为常态,若对﹁镇﹂则显偏。)、冷工(指造成工对假象的﹁乙义﹂比较冷僻,读者不易悟出。如:

树已千寻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刘﹂的乙义为﹁一种兵器﹂。)』在选择上的矛盾;平衡『增益』与『损益』的关系;在『借对深度』的追求、直对的使用等细节上作取舍。

⑶对句子的『甲义』和『乙义』双重把关。无情对肯定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条例。按照『俗不伤雅』的原则,它可以通俗,但不能低俗、庸俗。不但句子的『甲义(实际含义)』要考虑这个问题,被借用的『乙义』也当纳入考虑范畴。『乙义』虽然没有落实在句子中,作者并没有说这样的话,但它诱导读者联想到『乙义』的情况,是一种客观存在,狡辩不得。即甲义正宗得很,若乙义有不妥之处,比如庸俗,甚至涉黄,也应当注意避免。

以上分析和介绍的可能更多是『共性的心理活动』。除此之外,创作者各有各的套路,各有窍门,也是自然的。

三、无情对欣赏者心理活动分析

无情对的读者群,定位在有一定对联常识者。不懂对联为何物,不会欣赏『对联』对仗基本特征者,就无法欣赏无情对。

⒈对『错落之状』的意外

读者看到对联后,总是考察它的上下比『词的同类情况如何』『句的并行性如何』,评价作品在形式层面合格、严谨与否。这种『价值取向』在实践中形成了『审美惯性』。

当一副无情对摆到读者眼前时,在『审美惯性』下,会发现『词类很不一致』『句子的并行性几乎被破坏殆尽』,意识的流动呈犬牙交错之状,从而觉得惊讶、意外,在心里大呼『这没对上啊!』

⒉对『工致之美』的叹服

在惊讶、意外之余,由于对『小类』也有很强的审美惯性,读者很可能会自己发掘无情对的特别之处,即虽然『词、句对得乱七八糟』,但『一个一个字看』,却是很『工致』的,不能不承认它『算对上了』,叹服其巧妙。

部分读者还会发现『小类工对』是借用『乙义』让人恍惚觉得『很工』这一特点,从而觉得很值得玩味。

⒊对『和谐之作』的品味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至亲。』如同这首诗,先制造强烈的意外感和悬念,然后又圆回来,成功的无情对作品可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无情对借用汉字被闲置的『乙义』,让读者身不由己产生『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审美错觉。作品『深度的对称性破缺』与『精致的工度』实现对立统一,矛盾的极致得以妥善处理,巧妙实现平衡。故无情对作品常让读者大呼过瘾。即便作品内容本身不幽默,也常常被艺术上的『抖包袱』逗笑。

在审美心理上,『无情味』就是无情对的『工致之美』『错落之美』『和谐之美』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的总和。愿您能善赏其美。

猜你喜欢

意识流无情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无情的应试教育
经典搞笑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