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析

2020-03-28蔡慧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8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马克思主义

蔡慧

[摘           要]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要破解现实困境,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基本范式的意义重大。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探寻“讲好中国故事”与教学话语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起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講好中国故事;思政课教学话语;话语方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090-03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2]。新时代多重话语语境下,中国威胁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甚嚣尘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理论和实践的诸多难题,思政课教学话语空间受到多重挤压,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出现多种误区。思政课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试图通过推进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建构起大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善于践行的教学话语,化解思政课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价值困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直指话语理念、话语范式,对丰富、鲜活思政课教学话语收到较好的成效。只有准确定位思政课教学语境下中国故事的话语功能,积极探索中国故事的话语范式,以富含哲理的中国故事涵养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点亮大学生的前进方向,才能有效规避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失声、失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为什么讲?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多重意蕴

(一)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影响力,维护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思政课教学话语有着丰富的学理支撑。费斯克就曾指出:“话语是一个如今常以不同目的而被广泛用于诸多不同学科和思想学派的术语”[3]。话语应用于思政课堂这一特定教学场域,就形成了话语的崭新形态——思政课教学话语,即思政课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言语。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互动、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学话语的影响力决定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认同与内化程度。思政课教学话语既有知识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要增强其影响力,既要实现知识的有力阐释,以获得大学生的理论认同;又要生成自觉自为的价值内化,以获得大学生的情感认同。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克服了传统思政课教学话语吸引力不足的缺陷,在理论阐述的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精彩演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故事,不仅能给予学生直观的情感体验,还能给予学生深刻的思想感悟和科学的学理认识。当今世界,各种社会思潮交错共生、相互交锋,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大学生群体极易出现思想困惑和价值混淆,动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坚守。思政课要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根本指导地位,必须帮助青年学生去伪存真,提高思想觉悟,自觉抵制意识形态的诱惑和腐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无疑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影响力,提高思政课育人功能,稳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有效渠道。

(二)有助于增强思政课堂感染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我国社会正确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4],是贯穿高校思政课的逻辑主线。如何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要按照授课导向和育人目标,讲好中国故事。陈嘉映在《说理》一文中就指出:“我们平常理解道理是从具体事情开始的,是连着具体事情的,否则,道理听起来很抽象。[6]”有这样一则故事:真理赤裸着身子,使人们害怕,到每一户都被驱赶;当寓言用故事把真理装扮起来,她就受到人们的欢迎,被人们热情地迎进屋子。给“真理”穿上“故事”的外衣,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易于理解和接纳,更加符合人们的听讲需求。不论来自哪个专业的高校学生,都不会排斥“讲故事”和“听故事”。思政课教学话语要增强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就要用好“中国故事”这件外衣。中国故事蕴意深远,承载着价值观念,为思政课教学话语提供了素材宝库。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把抽象的理论与可感知的故事相融合,通过生动讲述故事或者通过多媒体再现故事,将深刻的学理分析与生动的中国故事有机结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有效增强思政课堂的感染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谁来讲?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中国故事主讲人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学话语体系生成的关键。发挥思政课教师中国故事主讲人的作用,是新时代发展思政课教学话语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正是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使命的倡导者,也是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习近平讲故事》一书精选了习总书记不同时期讲话和文章中的109个精彩故事,涵盖了历史事件、成语典故、神话传说、红色经典等各种题材,旁征博引、寓意深远,通俗易懂的话语、发人深省的结论,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转换为话语优势,娓娓道来、直抵民心,也将故事中的中国生动展示给世界。广大思政课教师要以此为光辉典范和学习榜样,树立守正创新的责任意识,准确把握讲好中国故事与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内在契合之处,提升话语素养,锤炼话语品质,以实现对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递和价值引领。

(四)采用实践教学话语方式

实践教学具有隐性育人功能,可以延伸教学话语解释链。学习参观式、劳动体验式、走访调研式都是与中国故事相匹配的教学实践形式,为理论学习提供科学的实践论证。思政课教师可以设置符合主流价值、具有时代意蕴的实践教学主题,搭建起青年公益活动、企业生产劳动、社会问题调研等多形式、全覆盖的中国故事实践育人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过渡和切换。学生“换位”做中国故事的实践者,从“看”到“做”,由“思”导“悟”,走入社会、观察社会、感知社会,或以个人视角或以团队视角,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精彩故事,进而明确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坚定成为中国故事建构者的决心,立报国之志、发时代之声、行爱国之举,在践行中涵养家国情怀。比如设置“全面小康正在路上”实践选题,教师提供总指导,让学生走访调研、录制微视频、撰写专题报告,通过聚焦小康、采访人物、收集案例、品读感悟,自主演绎有情怀、有温度的小康建设好故事,以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助推学生思想升华,充分彰显教学话语的当代价值。

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发挥中国故事的传播优势,以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握社会主流、凝聚思想共识、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的实践理路。思政课教师“怎么说”关系着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关系着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践行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故事话语的温度、精度、厚度,打动学生、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体系,增强思政课的感知度和公信力,把马克思主义真理讲好、讲活、讲透,讲到学生心坎里去,真正将思政课堂打造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品牌课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王义桅.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9-28(9).

[3][美]约翰·费克斯.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84.

[4]冷兴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J].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4(4):19.

[5]张文平,曾远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与外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4):103.

[6]陈嘉映.说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7.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马克思主义
画与理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