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世纪戏剧重生的多重因素

2020-03-28李佳颖

艺术评鉴 2020年3期
关键词:俗语

李佳颖

摘要:欧洲中世纪戏剧完全没有受到古希腊、罗马戏剧的影响,而是萌芽于基督教的复活节弥撒之中。其出现既有基督教仪式自身具有戏剧性因素的原因,也有基督教教会宣传教义的需要。而后,中世纪戏剧的进一步发展则是更多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中世纪戏剧   基督教弥撒   异教民俗仪式   俗语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3-0153-03

对于中世纪人们往往会简单地贴上黑暗、愚昧、宗教桎梏等标签,从而忽视这一阶段的文化成就。以戏剧而言,如英国学者菲利斯·哈特诺和伊诺克·布雷特所指出的:“黑暗时代也许根本没有那么黑暗。”[1]事实上,“中世纪戏剧为西方近现代戏剧文化奠定了基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中世纪戏剧的伟大成就,近现代西方戏剧的繁荣简直不可想象。”[2]

欧洲戏剧史上的中世纪是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以前大约一千年的時间。早在罗马帝国渐趋衰落的时期,罗马的戏剧也早已衰亡。“基督教会一开始就因为戏剧和泛神论者之间的联系而抵制戏剧。教会还认为舞台上描述的邪恶人物给予观众不道德的影响。此外,古罗马娱乐活动中的性内容冒犯了教会领袖。因此教会发出各种法令谴责戏剧。公元398年,教会颁布法令,任何在宗教节日不去教堂而去剧场的人将被正式逐出教会。”[3]由此,在中世纪最初的数百年间,仅在民间仍有一些零星的戏剧活动,如:民间艺人和动物的游艺杂耍,以及延续罗马时期的仪式庆典。

戏剧在中世纪重生的真正起点是公元925年复活节弥撒中的插段“你要找谁”,一个牧师扮演一个天使,另外三个牧师扮演三玛利。当三玛利走到耶稣基督的坟墓时,天使便问道:“你们在坟墓里找谁,啊,基督徒们?”于是天使告诉三玛利:“他不在这里,像他从前预示的那样,他已经复活了,去宣布他已经从坟墓里起来了。”然后三玛利便对人们说耶稣基督复活了。[4]

那么,一手扼杀戏剧的基督教会为何又会为戏剧的重生提供土壤?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基督教吸纳了为数不少的异教民俗仪式。

早在基督教会禁演戏剧之初,虽然公开的戏剧活动不复存在,但是许多包含戏剧内容的异教礼拜与节庆活动不顾教会的反对而继续进行。譬如:原来祝寿丰腴的仪典五月柱(maypole)仍然一直流传下去,遍及欧洲各地。[5]随着时势变迁,面对越来越多的皈依地区和异教徒,基督教会的新领袖们意识到一味地禁止异教仪式不是正途,面对和转化才是可行之道,这些倡导容忍和因势利导的主张逐渐在教会中取得优势。6世纪,教宗大贵格利(Gregory the Great)要求尽量采取挪用的方法来转换异教徒的信仰及活动,民间许多的仪式与节日被转化为了圣徒纪念日,最终使得天主教的年历中充满了大小节日。这些不乏狂歌热舞,摔跤斗剑的异教庆典连同民俗表演都被基督教吸收,使其节日庆祝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含有丰富的戏剧成分。

具体到基督教节日的弥撒仪式,弥撒的原型正是原始的圣餐, 即“最后的晚餐”。 大弥撒亦被人称作“圣餐剧”。还有人认为圣餐仪式的核心就在于“摹拟。”[6]在弥撒仪式中,神父将饼与酒作为祭牲敬献给神,并在祭献结束后,向信众分发圣餐。弥撒仪式以不流血的方式,模仿了耶稣为救赎世人而以自我为祭牲的受难大礼。到6世纪,教宗统一规定了弥撒中部分经文要用相互对唱或对诵的方式进行。“这些教士与信徒之间,或者信徒彼此之间的互问互答、对唱、对诵,相当于戏剧中的对话或歌剧中的对唱,都是不容忽视的戏剧成分。由于弥撒仪式中有这样多的戏剧成分,戏剧在仪式中出现便非常自然,它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偶然的火种,然后就可以燎然。”[7]

除了基督教仪式中本身就具有戏剧因素外,出于教义宣传的需要,一些戏剧表演元素也被部分教会人士主动运用于弥撒等仪式中,以期提升此类仪式的直观效果,并籍此鼓舞信众,坚定信众们的宗教信念。

9世纪早期,以查理曼(Charlemagne)王朝梅斯主教(Bishop of Metz)阿麦拉(Amalarius)为代表的一些宗教人士意识到以拉丁语举行的弥撒仪式使身处非拉丁语区、不懂拉丁语的各蛮族信众感到生疏与隔阂。为了使基督教思想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阿麦拉开始尝试一些颇具戏剧性和寓言性的仪式。“阿麦拉的这种尝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而他也逐渐试图将这种观念扩展到弥撒中去。他在814年写下的对宗教礼仪进行阐释说明的著作,在821-835年间被三次印刷,足见其影响之大。”“阿麦拉认为如果说宗教仪式是要生动再现耶稣的受难,那么这种表演的方法更清晰、直观,容易理解,对于仪式有极大的帮助,会众也能借此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巩固信仰。阿麦拉的这种思想在当时被反对者指责为异端,但是它们依然受到极大的欢迎。在9世纪末,英国教堂仪式的记载上已经出现了有关表演的具体指令。这股戏剧化的强劲势头最终使其中一种衍文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宗教性戏剧——和教堂礼拜仪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基督教礼拜仪式戏剧。”[8]由此,原本将戏剧视为洪水猛兽的基督教,却在其内部孕育出了新的戏剧之花。

如果说基督教仪式的内在特性及其教义传播的需要为中世纪戏剧的重生提供了萌芽的土壤,那么其后的发展壮大则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包括:欧洲城市人口壮大、经济发展以及各国俗语的形成。

首先,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持续发展的经济是戏剧得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世纪之前,欧洲并无十分清晰的国家版图和领土,然而,通过各封建割据势力数百年来的相互征战、争夺领土,欧洲国家的雏形逐渐形成。“中世纪在领主们互相征战的时期也形成了一些相对比较稳定的商业地区,在这些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9]在10世纪前后欧洲逐渐形成了政治上的封建制度和经济上的庄园制。伴随着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欧洲人口开始增长,财富逐步聚集。以西欧为例,其人口估计在1300年比1000年增加三倍,即使黑死病使人口锐减,仍然增加有两倍。与此同时,在欧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城市,以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主的城市居民不仅是戏剧的最好观众,有部分还成为了戏剧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者,这些都为产生有规模的戏剧活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经济条件。

以仪式剧演出的地点为例,此前可能只有在修道院由教会人员演出和观看,但到了12世纪,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教堂在各个城市和地区不断新建,这样就方便了更多的普通信众得以观看基督教仪式剧的演出。

另外,在戏剧的资助团体方面,中世纪中后期的戏剧组织与赞助力量主要为行会和宗教兄弟会,这两者的雄厚财力必然离不开当时经济发展的基础。

其次,各国语言形成也是促进中世纪戏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世俗领域,各地方言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文学、艺术、商业和技术等各个领域,在基督教戏剧中,“尽管拉丁语仍然承担着元语言职能,但是在很多剧目中,俗语业已成为演员和人物主要的舞台用语;这些用俗语写作的诗体台词无论是营造肃穆的宗教氛围还是表达强烈的世俗情感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2]同时演员人数也因非教职人员的加入而得以增加,这就使剧本的人物情节可以日益丰富,特殊效果也愈来愈多。这种情形达到最高点时,可由1536年在布尔泄演出的一出法文剧看出,该剧需要四十天才能全部演完。”[5]

本文最后要讨论的一个促进中世纪戏剧发展的条件因素是:戏剧从教堂的迁出。关于仪式剧搬出教堂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中世纪戏剧史学界的前辈学者大多认为,这是基督教戏剧“世俗化”的重要步骤;而当代学者则往往强调例如:教堂内部空间狭小不适合大规模演出或者教会无力继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大规模演出等客观、偶然的决定性因素。”[2]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一个原因是演出的神职人员严重破坏了教规,以致他们的上司禁止他们参与,在1244年,英国林肯地方的主教就宣布过这样的禁令。无论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就仪式剧而言,许多教堂和修道院一直到17世纪都在继续上演。但一般而论,它从1250年前后就开始逐渐移出教堂,在户外上演。戏剧一旦移出教堂,社会团体就逐渐成为了组织戏剧活动的主导力量,这也就为戏剧的繁荣發展提供了更自由广阔的空间。

经过上文的论述可见:西方戏剧在告别古典时代大约七个世纪之后,正是在复杂的宗教、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终于在中世纪开始重历合法化进程。戏剧永远是时代的缩影,中世纪戏剧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英]菲利斯·哈特诺.戏剧简史(第三版)[M].马楠,石可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2]孙柏.丑角的复活:对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3][美]埃德温·威尔森.戏剧的故事[M].孙菲,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4]廖可兑.西欧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5]国立云林.中世纪的戏剧及其演出[DB/OL].2013-01-21.

[6]杨慧林.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7]郭晓霞.论英国中世纪教堂仪式剧的萌发[J].戏剧文学,2016,(07).

[8]郑志华.欧洲中世纪仪式剧的萌生[J].名作欣赏,2010,(36).

[9]包睿.黑暗中亦有光明——中世纪戏剧探寻[J].艺术研究,2011,(04).

猜你喜欢

俗语
为什么不说“一问四不知”
Cool Words炫词解密
拓展教学俗语名句的运用实践
客家俗语巧诵读
反问俗语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的重要成果
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的重要成果
那些年,我们误传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