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气预报如此“解读”天机

2020-03-28郭佳

食品与健康 2020年3期
关键词:天气现象气象预报气象要素

郭佳

从晚上19:30分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天气预报,到早上一睁眼打开手机自动出现在屏幕上的天气提醒,天气预报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改变的是终端、是形式,不变的是咱们老百姓对天气预报的重视。上一期文章介绍了“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今天我将带大家全方位地了解天气预报产品送到您手中的相关过程及知识点。

天气预报的内容:现象与要素

通常我们大家收到的天气预报是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一部分叫天气现象,一部分叫气象要素。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与气象有关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大致可以分成5类:一是一年四季都存在的降水现象;二是天气变冷以后才会出现的地面凝结冻结现象,包括露、霜、雾凇、雨凇;三是常见于冬春季的视程障碍现象,比如雾、霾和沙、尘等;四是以夏季为主的雷电现象;五是诸如大风、龙卷风、积雪、结冰之类的其他现象。

气象要素是指那些用来表示大气状态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天气现象。主要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速风向、能见度、云状云量、太阳辐射、降水等。气象要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整个人类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普通天气预报中,一般只列出最高、最低气温;最大、最小相对湿度;风向和风力;天空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天气现象。

天气预报不一样,应该信哪个? 

大家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惑:“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为何与气象局发布的不太一样?”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信息提供商(比如:手机中的天气预报APP)获取天气预报的渠道不同。APP制作天气预报时会用到数值预报。数值预报有不同的模式,比如欧洲中心、日本、加拿大等。其设计方案不同,最后得出来的数据也就不一样。某些信息提供商没有预报员,只根据数值等计算出结果直接发布,所以和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有所不同。

二是信息提供商更新天气预报的时间不一定同步。通常情况下,气象台每天要向社会发布2次未来24小时的天气预报,一次在早上7点之前,一次在下午5点之前。按照气象部门规定,一旦新的天气预报产生,旧天气预报便自然作废。如果信息提供商之间更新天气预报的时间不同步,就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某地天气预报不一样的情况。

我国气象法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不同分类,给你更多选择

大家都知道,天气预报给出的是未来某段时间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具体预测情况,因此,“未来某段时间”便成了天气预报的时间分类标准。天气预报,根据预测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临近预报(先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长期预报和超长期预报。一般来说,0~2小时的预报称为“临近预报(现时预报)”;0~12小时的预报称为“短时预报”;预测未来1~3天内的天气预报,称为“短期预报”;预测未来4~10天的天气预报,称为“中期预报”;预测未来10天以上、月、季、年的预报,称为“长期预报”;一年以上的预报称“超长期预报”。

短期预报要求比较详细、具体,例如:第二天会不会下雨?什么时候下雨?雨量、云量、温度、风力等情况。比较长时期的预报,只能推测总的天气趋势,例如:今年是旱还是涝?今年春耕春播时是低温、阴天多,还是升温、晴天多?气象预报有一大特性,就是预报的时间距离越短、准确度越高。根据不断更新的观测资料,气象人员可以修正先前的预报。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选择看不同的时效预报。

特殊时间术语: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大家收看电视气象节目或查看手机气象短信时,天气预报中提到的时间是以“白天、夜间、上午、下午”这样的词汇来描述的。那么,所谓的“白天”是指哪段时间?

实际上,天气预报的时间概念有着比较严格的对位。以我们最常见的下午发布的24小时天气预报为例,预报的有效时间是从当天的20点到转天的20点,其中,今天夜间是指当天晚上8点到转天早上8点,明天白天是指转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我们习惯于把天亮到天黑定为白天,而天气预报的日界划分却是按照8点对8点划分的。

更精細的时间划分如下:早晨是指5点到8点;上午是指8点到11点;中午是指11点到13点;下午是指13点到17点;傍晚是指17点到20点;半夜是指23点到次日1点。按照这个时间划分表,我们就可以把天气预报中的时间概念和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结合在一起,更准确地把握天气可能发生变化的具体时间段。

没有最准只有更准

天气预报是存在误差的,准确与否是相对的。古语有云“天有不测风云”——大气环境瞬息万变,并非现代人类科技能精准掌握,我们只能不断修正缩小误差。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气候预测业务刚刚起步,预报准确率约为60%~65%。20年过去了,我国气候预测准确率提升了十几个百分点,大约在70%~80%之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不同类型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是不同的。像高温、寒潮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地性特征,这种天气预报起来就比较难、准确率低。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大风、龙卷风等,它们的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人类对于大气系统的认识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人类进行气象预报的历史也只有160多年。天气预报技术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天气预报来说,没有最准,只有更准!

猜你喜欢

天气现象气象预报气象要素
茶叶生产气象要素和气象保障服务
基于物联网的蔬菜主要病虫害动态气象预报模型
《奇怪的天气:关于天气的50个秘密》
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与龙卷风共舞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
新巴尔虎左旗常见天气现象分析
天气现象的隐喻化方式分析
探测环境变化对临沭站气象要素的影响
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农田蒸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