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生素“智斗”细菌

2020-03-28谭昭麟

食品与健康 2020年3期
关键词:智斗青霉素耐药

谭昭麟

抗生素是指由真菌、放线菌或细菌等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代谢产物。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是1929年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偶然发现的。在二战期间,它曾经挽救了上百万士兵的生命。弗莱明本人因此荣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人类陆续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福音。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不恰当使用,以及致病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发生的变化,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往往难以奏效。

1961年,英国发现耐甲氧西林的超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1986年,法国和英国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超级肠球菌VRE。

2009年,印度出现了一种几乎可以对所有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NDM-1超级耐药肠杆菌……

各种新型多重耐药菌,甚至超级细菌的出现,让细菌学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细菌耐药的进化速度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周期。人类真的即将陷入无药可救的困境吗?要回答这个棘手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细菌的“自救”——为啥变强了?

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于某种抗生素作用的耐受性。监测细菌耐药性的意义在于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并且可以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

▲细菌耐药的进化策略

细菌耐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基因的突变是完全随机的,而自然界将会为这些突变的基因提供选择压力。细菌在漫长的进化中,基因的每次随机突变结果逐渐累积,最终使细菌的基因库中出现了各种耐药基因,这就是细菌的天然耐药。当人们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治疗时,抗生素为菌群提供了选择压力,使得对该抗生素耐药的菌株逐渐占据优势,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天然耐药一般只针对一种或两种相似的抗生素,在细菌耐药性上不占主要地位。

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获得性耐药,即细菌在选择压力下,通过接合型质粒、转化、转导或基因重组的方式获得外来基因片段而产生的耐药性。在这种情况下,细菌的耐药基因可以跨物种在不同菌株间转移,很容易导致多重耐药。号称能抵抗大部分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化出来的。然而,获得性耐药并不稳定,细菌也有可能因丢失耐药基因片段而失去耐药性。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在与抗生素的长期斗争过程中,细菌通过以上两种进化方式对人类展开反击。人类的抗生素发现史,同时也成为一部细菌耐药进化史。而细菌耐药的具体生化机制同样精彩纷呈,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孙子兵法》。

▲青霉素耐药

这款抗生素界最早的明星产品,其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将其杀灭。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等细菌就针对青霉素进化出了一种β-内酰胺酶,这种β-内酰胺酶就像一柄利刃,可以单刀直入,切断青霉素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直接将其水解而失去抗菌活性。肺炎链球菌则剑走偏锋,它会改变自身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编码产生一种新的低亲和力的蛋白,使青霉素不能结合到细胞壁上,从而无法发挥作用。通俗地讲,就是像特工一样“变装”,把自己伪装起来,使青霉素无法识别。

▲氯霉素耐药

抑菌性广谱抗生素氯霉素可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阻挠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流感嗜血杆菌则进化出了一种钝化酶,这种钝化酶就像细菌派出的“间谍”一样,打入敌人内部,与氯霉素分子结合,对氯霉素的分子结构进行“改造”,被钝化酶改造过的氯霉素失去了活性,不能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从而无法发挥药效。

▲其他耐药策略

面对四环素,有的大肠杆菌会“丢卒保车”,扔掉自身外膜上的一种蛋白OmpF,造成外膜通透性下降,使四环素无法通过外膜进入菌体,从而达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目的。铜绿假单胞菌则会抛弃外膜蛋白D2,从而对亚胺培南耐药。与之相反,金黄色葡萄球菌则针对喹诺酮进化出了一种特殊的药物泵出系统,只要有药物进入菌体,它就开动马达,将其统统“遣返”。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之药敏试验

既然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那么临床工作者靠什么选择用药呢?就是靠药敏试验。当我们因细菌感染而住院治疗时,常听到医生说要做药敏试验。那么,什么是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有什么作用呢?

所谓药敏试验,是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简称。药敏试验的意义在于,可以预测抗菌治疗效果。当药敏试验结果为“敏感”时,治疗可能有效,而当试验结果提示“耐药”时,使用该药物治疗肯定无效。因此,药敏试验就起到了指导临床医生选择使用抗生素的作用。当医生发现药敏试验结果为“耐药”时,应马上更换药物,确保治疗效果。另外,药敏试验还起到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分析和掌握耐药菌的变异规律,控制和预防耐药细菌流行的作用。

抗生素的“升级”

——精准打击细菌

超级细菌的出现为人类敲响了警钟。目前,抗生素的滥用已深入社会的各行各业,我们每个人都是抗生素滥用的受害者,也都对滥用抗生素的现状难辞其咎。2015年,美国率先提出“精准医疗”概念,旨在寻找治疗疾病的精确靶点,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为患者减轻负担,提高医疗效益。2016年,我国也启动了精准医疗计划。

▲精准用药

所谓精准医疗,是指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建立一种在个体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基础上的,因人因病而异的,更加精确的个体化医疗。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而言,抗生素的精准用药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关键。

当前,抗生素的使用多为医生凭经验用药。然而,经验性用药不可能百分百奏效,一旦碰到耐药菌,或者使用的药物不敏感,就会导致经验性治疗无效。因此,我们有时会发现,明明在医院打了好几天抗生素,但就是不管用。而抗生素的精准用药,是指根据定量药敏试验结果和药代动力学模型,选择敏感性药物,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并随时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以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用药目的。因此,推广抗生素的精准用药,是解决目前抗生素滥用和细菌耐药矛盾的主要途径。

▲畜牧养殖业

养殖动物体内的抗生素滥用现象远比人类严重得多。2008年,荷兰的一项研究将畜牧业抗生素滥用与人畜共患病联系到了一起。畜牧业抗生素滥用不仅促进超级细菌的传播,动物体内残留的抗生素也能在人体内蓄积,导致人体被各种慢性毒副作用影响。在精准医疗的指导下,养殖业者应该准确了解和掌握每种抗生素的疗效和使用剂量,优先使用窄谱抗生素和交替使用不同抗生素,严格遵守休药制度,在屠宰或捕捞前应停止使用抗生素,以便动物将体内的抗生素充分代谢。

▲基層医疗机构

精准医疗对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是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出精确诊断是实施精确治疗的前提,临床应根据病原学诊断和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其二是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和宣传力度,鼓励处方医生为患者定制个性化给药机制,选择敏感性抗生素。

▲普通患者

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理性地看待抗生素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抗生素不是灵丹妙药,并不是所有的普通感冒或腹泻都需要用到它,抗生素也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在所有情况下都坚决抵制。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2004年就规定,抗生素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使用。凭经验自我用药、预防性用药、家庭常备抗生素等观念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猜你喜欢

智斗青霉素耐药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青霉素皮试”5误区,你中招了么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抗生素耐药后还能再用吗
青霉素类兽药在临床上使用注意事项
沙门氏菌耐药谱分析
智斗笨贼
智斗笨贼
青霉素的发明者—莱明
鲤城区肺结核患者耐药监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