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2020-03-27王挺

青年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

王挺

摘要: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社会各界对待儿童问题都十分关注,而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比较特殊的存在,他们的心理成长也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的种类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能够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家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产生的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大,不少农村人口为了生计而选择去往城市生活、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谓留守,就是父母到其他地区生活或打工,而自己的孩子被留在农村,与家中的老人一同生活。这样一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远行,孩子缺乏照料,这必然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使他们同其他的孩子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别。而且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不少人心理异常,染上不良习气,误入歧途,因此,“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课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成因进行分析,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所处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对社会的认知、性格的形成、好恶的分辨都有一部分来自该阶段,在这一阶段家庭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完善的父母教育,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有:

(1)自卑心理严重

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很可能自卑心理较重,因为留守儿童时常看到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很幸福,比如放学时有爸妈来接送,还自己只能选择一个人上下学,或者是只有爷爷奶奶接送,觉得自己比其他孩子缺些什么,甚至认为自己与其他孩子相比,缺乏了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而久之,留守儿童会感到孤单,自己不如其他孩子,由此留下了心理阴影——自卑。

(2)以自我为中心

由爷爷奶奶或其他老人照料的孩子一般比较骄纵,因为老一辈一般比较溺爱孩子,尽可能地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也觉得是亏欠了孩子,所以一旦回到孩子身边,也愿意满足孩子的要求,家庭成员对孩子过分溺爱,容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较为骄纵,如果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会哭闹不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焦虑心理突出

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父母在外创业的困难和艰辛,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创业的父母。还有是因为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感受不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就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缺乏一种安全感,导致这些孩子在学习做事时畏畏缩缩,害羞胆小,很容易感到焦虑。

(4)敌视心理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感觉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的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进而有的对父母产生一种怨恨感,当看到其他孩子与父母快乐相处,消极情绪很快蔓延。这种消极情绪的存在,容易让他们对其他人和事产生敌视心理,怨恨自己的父母,不友好其他同龄人,不愿意与同龄人结交为友。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良的影响不但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逐步积累,愈演愈烈,引起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上升为心理疾病。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足够的亲情关爱

家人是伴随孩子成长,给予孩子关爱的重要力量,家长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留守儿童的父母家长并不能长久陪伴在孩子身边,有的父母亲几个月还回一趟家,有的甚至过年时或者几年都不归家。虽然在外打工的加工会寄学费、生活费回家给家中老人用于孩子的学习、生活等,但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只有老一辈的照顾而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发育都有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有的孤单焦虑,有的暴躁脾气差,有的自卑消极,有的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这就是缺乏父母的关怀与指导而可能出现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所以,父母要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在身边照料,实在不行的话,也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平常多与孩子视频、聊天,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意。

(二)缺乏全面的家庭教育

虽然老一辈在照顾孩子上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但老一辈并不能代替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作用。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参与,缺一不可,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其他孩童比起来有明显不足,老一辈对孩子的溺爱放纵,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不愿意听人教导,我行我素,学习不专心,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空子。

(三)社会环境复杂的潜在威胁

留守儿童所处的成长阶段正是对是非观有初步判断的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初阶段,在这一时期,留守儿童一般处于懵懂地位,各种意识和观念很容易影响到他。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帮助他们甄别好与坏,善与恶。但是,如果缺乏父母的有力引导,复杂、不良的社会环境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會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三、鍛炼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我校非常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做了种种努力,给他们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

(一)尽量不让孩子离开父母

如今,新农村的发展十分迅速,农村拥有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远不低于城市,人们在农村不只是从事第一产业,还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等待着人们。所以,并不一定非要外出务工挣得薪水,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可以在农村工作也一定有不错的收入,这样一来就可以留在孩子身边,给孩子更多父母的关爱。除了留在孩子身边,还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城市的社会资源、公用服务必然优于农村,如果人们选择去往城市打工,也可以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让他接收到城市教育的同时也感受到父母的爱。当然,把孩子一同带往城市生活,孩子离开了自己出生的地方,离开了小伙伴,离开了爷爷奶奶,身边只有父母,这时,父母就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正确的教育,另外也要求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

(二)提高监护人的教育水平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挣钱给孩子上学,让孩子有的吃有的穿就够了,尤其是老一辈,孩子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是文盲,无法给到孩子学习上的帮助,认为孩子的学习如何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要照料好孩子的起居及吃喝即可。不论是在外打工的父母,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老人,都应该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在外的父母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在家照顾孩子的老人,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孩子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作为老师,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与学生多沟通,提供必要的帮助,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四、结语

儿童的心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各项工作也在不断推进,特别是农村,随着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必然产生许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的留守儿童,而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尽量让孩子跟着父母,提高监护人的教育水平等,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这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付巧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途径谈[J];中华少年;2016年16期.

[2] 赵景欣;杨萍;马金玲;黄翠翠;;歧视知觉与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亲子亲合的保护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年03期.

[3] 汪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教育谈[J];中华少年;2016年13期.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