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困境及对策

2020-03-27王艺璇

青年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志愿服务困境

王艺璇

摘要: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困境,即大学生志愿活动主体意识不强、学校缺乏良好的激励政策及大学生整体服务水平有限等问题。并旨在说明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完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和建立培训机制等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困境;对策

一个国家的志愿服务水平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程度,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作为社会未来的新生力量——大学生需要培养服务他人与社会的意识,这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7月27日,習近平致信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高度肯定了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对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建设寄予深切厚望和理论指导。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最活跃、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志愿者群体,他们一直秉持“奉献、友爱、互动、进步”的理念,力求在服务社会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获得双赢。

一、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困境

实践育人是指“围绕高校大学生群体所展开的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活动”。[1]提倡大学生群体开展不追求任何物质报偿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其根本宗旨是“奉献与互帮互助”。这种实践活动有利于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有可能实现双赢。同时,它促使大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知行合一。因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当今高校的重要实践教育方式之一。尽管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有了较为健全的发展机制,但在新的形式下,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道路依然面临着重重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不强

新时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工作,而忽视了实践教育层面上的指导,以及受中国传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认为理论高于实践,因而在育人方面表现出“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单一育人模式。从而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时表现得积极性不够,参与度不高。同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自我主体意识不强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欠缺。必须明确,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实现道德教育的内化,通过实践形成积极的道德思维。然而,“理论灌输式”的育人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抹杀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而在志愿者实践活动中无法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进行明确定位。更进一步导致无法将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志愿实践活动中屡遭挫败。

(二)高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激励制度仍不完善

随着高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发展,基础性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地改善。例如绝大部分高校已基本设立自己专门的志愿服务社团并建立了一定的社团制度。但是,不可否认,很多社团进行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只是“形式化”的,并未形成长效机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后勤保障资金不足。许多高校只是形式性地建立起了志愿服务组织,而未提供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根据王宏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很多志愿者认为,学校的物质补贴不足以贴补志愿者的开支,并且活动辛苦,没有回报,无形中增加了志愿者的经济负担。[2]对已有资金支持的志愿服务组织而言,还存在激励方式不恰当的问题。所以,物质奖励一定要适当,这就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考核机制。如果奖励程度不够,就起不到激励作用;而奖励过度,也会背离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

(三)大学生志愿者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不同于理论学习,它对主体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这不仅需要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更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诚然,这些素质不仅能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还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然而,从过去的奥运会志愿者、世博会志愿者、金砖会议志愿者和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的筛选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依然有待提高。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服务理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新时代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良性发展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良性发展,更好地体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建议以下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我主体意识

提升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价值认同感。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浓厚的传统道德文化,既有儒家的“仁爱”思想,也有墨家的“兼爱”思想,更孕育出了现代的“雷锋精神”。因而高校应当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努力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认同感,将志愿奉献精神内化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去。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提倡在志愿服务实践中训练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大学生群体属消费群体,本身无经济来源。高校作为实施实践育人的主体应当充分考虑经济因素对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积极性的影响问题。因此,高校除了本身可进行经费资助以外还可广泛搭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等非营利性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平台。以此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

(三)建立专业的培训机制,逐步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

诚然,随着服务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加入到志愿者服务的行列之中。人数是上去了,但服务能力却参差不齐。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缺乏专业的、系统性的指导培训。高校应当设立志愿者培训机制进行定期培训,包括专家讲座、优秀志愿者经验分享会等。这样可以加深志愿者对服务理念的理解,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也即是说,只有把志愿服务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理念才能从理念变为现实。

三、总结

道德教育不仅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国高校在实施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过程中要不仅要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还要注重结合本国国情,将实践育人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丽丽.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现状及实现路径[J].教育教育论坛,2019(12):57—58.

[2] 王宏、李晓军、王津.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6):36-39、62.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志愿服务困境
跟踪导练(一)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