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青团改革背景下湖州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路径研究

2020-03-27邹鑫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

邹鑫

摘 要:青年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其法治思维水平直接影响法治中国未来发展水平。结合问卷和访谈,发现湖州青年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有一定基础,但在法治思维认知、法治实践和法治思维培养合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课题组从高校、家庭、大学生群体和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探索培养在湖大学生法治思维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共青团改革;湖州大学生;法治思维

深化共青团改革,正视提升青年大学生法治思维程度重要性,促进青年大学生养成法治思维,具备用法能力,是深化共青团改革、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需要,对推进“法治湖州”建设,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具有实践价值。

一、在湖大学生法治思维情况实证研析

笔者从2019年5月至8月对湖州两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研按照结构比例和内容实施,注重抽样的随机、多样和涵盖面。通过数据分析,梳理湖州大学生法治思维现状成因,为提出路径对策提供实证依据。共发出问卷3000份,收回2996份,其中废卷13份,回收率99.87%,有效回收率99.57%。问卷发放填写、回收统计均严格按要求进行,数据客观。

(一)在湖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有一定基础

1.对基础性法律问题有基本认知

通过对问题“您认为法律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对国家有过贡献的人与普通人一样犯了罪,应对其处罚轻些”的调查分析,平均96.69%以上学生勾选正确答案,可见湖州大学生群体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基础和法治认知。

2.在学法意识方面具有潜在倾向认知

问卷中“假设您即将结婚,您对待婚前财产公证的态度”,56.21%学生选择“会考虑”、23.66%学生选择“没必要、伤感情”,说明多数大学生法治意识已觉醒,初步具备要通过正当法律途径保障权益的倾向性态度,随着年龄增长和思想成熟,其法治意识会更加清晰深刻。

3.对法治思维实践有一定的趋利选择认知

被问到“您是否区分违法和犯罪行为”,86.39%学生选择“说不清”,但当问到“当您购买了一件伪劣品时,您会怎样处理”,绝大多数学生选择“通过消费者协会和其他合法渠道解决”,可见当代大学生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意识明显增强。

(二)在湖大学生法治思维面临的挑战

1.对法治思维认知存在偏差

部分学生对法治思维定义和主体认识不清。问及“法治思维是什么”时,63.59%学生选择“法治思维是执政者将法治要求运用观察处理社会矛盾的一种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模式”。对“法治思维存在主体有哪些”提问时,26.31%学生选择“领导干部”,69.11%学生选择“司法体系从业人员”。可见部分大学生并不明确自己也是法治思维主体的现实。

2.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

问及“生活中遇到什么情况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时,46.16%学生认为“视事态而定,较重要才会考虑其合法性”。当被问到“假设您目睹了偷窃过程,会如何做”,仅31.2%学生选择“主动示意受害者,并作为目击证人协助破案”,大多数学生选择“默不作声,当没看见”,足见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在培养其法治思维过程中任重道远。

二、在湖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明晰在湖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基底和层次,找出该群体法治思维培育中的问题归因,可以更好地探究促进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路徑。

(一)学校法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法治思维教育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领导、整合、激励、评估等相关联体系。师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高校“思修与法基”课程任课教师大多非法学专业系统培养,授课效果有局限。校园法治氛围不浓厚,访谈中反映法治教育在学校地位“很一般”“不重要”,直接表明校园法治环境建设的“冷板凳”境遇,势必影响法治思维培育效果。

(二)社会法治教育环境尚不成熟

重礼教轻法治观念仍一定程度存在人们潜意识中,影响着法治思想有效接受度,影响着人们思想行为方式。长期存在的情大于法现象,使人们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常选择“讲情面”忽略“守规矩”,“法不外乎人情”理念根植人心。加之法律程序复杂,生活中个别执法者不当执法行为时有发生,客观冲击着大学生对法律公正性的公信度。

(三)家庭法治教育短板明显

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和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影响,中国式家庭多重分数轻德育,对法的教育较弱化。家长自身缺乏法律知识储备,对孩子法治培育层次不一且总体较低。缺少法治思维培育家庭氛围。大多数家长占据家庭绝对权威,这种“狭隘”的家庭氛围,限制了孩子民主平等意识养成,不利于孩子法治思维培育。

(四)大学生自身法治思维意识不强

大学生对法治思维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调查显示,63.2%的学生对法律基础课是“感兴趣就听,纯理论无感”,0.9%的学生“考勤结束就偷跑”,对法律课程学习有应付态度,不愿参加需耗费较多时间精力的实践活动,这些想法行为直接影响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锻炼养成。

三、在湖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路径探究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必需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和社会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协作,形成全方位、立体式持续共育格局。

(一)高校是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主要阵地

提高培育重视程度,明确法治思维培育理念。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不可简单定位于知识性教育和守法教育,还要区别大学生与领导干部,科学制定培育方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奖励机制。建构多渠道培育格局,创新法治思维的培育模式。培育工作者需遵循法治思维养成规律,构建“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活动为辅”的格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配套施教,加强学生法治思维训练。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打造校园法治小环境。校园法治文化属于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让校园法治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延展生根,激发对法治的情感认同。

(二)家庭是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基础领域

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在社会层面上的教育,智育、德育、法育并举,重视培养孩子的法治行为习惯。提升家长的法治素养,家长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自觉加强法治修养,及时更新法治知识储备,注重言传身教,注意生活细节,严守法律和社会规范,让有目的和无意识的家庭活动,润物无声式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优化家庭法治教育环境,相对民主且互动性强的家庭环境有利促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养成,要积极营造平等互动家庭氛围,同孩子在无形中形成教育与被教育的互动转化,在民主温馨的家庭环境中自然养成法治思维。

(三)法治自觉是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核心环节

提升法治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将自身塑造成懂法用法合格公民,自觉加强法律知识学习,积极参与民主法治生活,增强依法治国的坚定信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大学生具有学生、成年人和公民多个身份,应主动了解各身份下权利义务的具体要求,不断完善法律知识体系。强化法治思维方式训练,将法治实践融入生活日常。培养思维最有效的方式是学以致用融入实践,没有实践的淬炼,将难以养成深刻的“惯性”思维,法治思维亦如此。大学生可以从遵守校规校纪开始,进一步增强法治思维。

(四)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重要保障

要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强化法治文化建设。依托新媒体平台,整合宣教资源,构建全维度法治教育格局,让法治文化直达内心。铸就法治权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从制度和程序入手,完善司法体制,提升公职人员执法能力,从源头加固法治底线,提升司法行为公信力。优化网络法治教育资源,共建社会舆论环境。利用主流媒体,抢占网络宣传高地,开展“互联网+”法治宣介,实现线下线上、传统和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促进法治思维养成。

参考文献:

[1]王嘉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06.

[2]杨静芸,吕西萍.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状况调查分析——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9,03(下).

[3]吴海霞.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9,01.

基金項目:2019年湖州市第一批科技计划(市校合作)软科学研究项目(2019YSR21)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