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人吃什么:中国古今军粮变化发展

2020-03-27萨沙

轻兵器 2020年3期
关键词:军粮口粮罐头

萨沙

春秋战国到隋唐:小米为主要军粮

中国古代战争,对于军粮非常重视。

很多军事大师认为,军粮是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是最为重要的战争资源。所谓“兵无粮草自散”、“朝廷不差饿兵”,就是这个道理了。

中国古代军粮非常单一,同老百姓每天吃的东西基本一致。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军队的军粮主要就是小米。在很长一段时间,小米的“粟”字,几乎可以代替军粮。《史记·平准书》中这样记载:“匈奴侵盗北边,屯戌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

从春秋战国到隋唐,小米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主要军粮

那么,为什么小米会成为那个年代唯一的军粮呢?这同当时的社会状况紧密相关。

小米有着很多特性:它是一种非常抗旱的植物,适合水源不足的农业区;它对于土壤的要求不高,砂土也可以种植;小米可以长时间储存。大体来说,小米可以在全中国范围种植,哪怕缺水的山区也没有问题。而它可以长时间储存,又是作为军粮的必备条件。一般认为大米储存3年,小米可以储存9年。其实只要保持良好的储存环境,抛开小米的口感(陈年小米很难吃),小米可以储存二三十年。隋末农民起义时期,起义军曾攻占了隋朝几个大型仓库,这些小米存放超过二十年仍然可以食用。

小米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军粮。古代分配军粮的方法很简单,直接将小米发给士兵。到了吃饭的时候,以班为单位埋锅做饭,士兵各自把自己的那一份小米投入大锅中。这主要是军事作战中,士兵各自做饭不现实,也无法找到足够的燃料,而且古代能够有一口金属锅并不容易。

对于士兵每天的粮食供应,各个朝代都有规定。汉朝规定士兵一个月2石9斗3升小米,唐朝则规定一天发2升小米。显然,由于副食极度缺乏,这种配额同吃饱是有差距的,最多吃个半饱。在古代,当兵就是受罪的,吃个半饱就已经不错了。不打仗的时候,粮食是每月一次发给士兵。打仗的时候,通常只发一二周的粮食,再多的话,士兵就背不动了,会影响作战。所以,古代士兵是非常辛苦的。他们在军事作战的同时,还需要背负着沉重的粮袋。武器不能丢,粮袋更不能丢,不然士兵们就得饿死。

需要说明的是,那个时代的士兵没有什么应急口粮的概念,因为压根就没有这种东西。聪明一点的士兵,会将小米煮熟以后设法脱水,做成一种简易干粮,可以维持2~3天的生存。这样一来,在紧急作战期间无法埋锅做饭,士兵也可以有干粮救急。小米本来就不好吃,这种千米就完全没有味道,得捏着鼻子往下咽。

隋唐到明清:军粮以大米和麦子为主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军粮开始有所改变。这主要是中国的农业生产发生巨大的变化,大米和麦子开始普遍出现,逐渐取代小米。

其实,大米一直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民的主粮。经过多次改良后的水稻,出现了高产稻、三季稻,产量大幅攀升。唐宋以后,南方很多水稻种植区,发展成为全国稻米的供应基地。

古代运输粮食的民夫

唐代韩愈认为“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民间有童谣“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

据《天工开物》估计,明末时的粮食供应,大米约占70%,麦子、小米和其他各种粮食等一共才占30%。所以,军粮逐步抛弃了小米。

为什么会这样?

这同小米的一大缺点有关系——低产。

小米虽有万般好处,却有低产量的根本性缺点。战国时期的秦国关中平原,是全国小米最高产的地区,亩产有120kg左右,同时代的水稻亩产只有53kg。到了明朝,水稻亩产猛增到333kg。

既然种一亩水稻相当于接近3亩小米的收成,大米自然后来居上,压垮了小米。

另外,大米还有一种小米根本无法企及的优势,这种优势对士兵很重要,就是“好吃”。

大米的口感远远好于小米,吃惯了大米的人是不愿意吃小米的。

南宋时期,北伐军队渡过长江、淮河,去北方作战。宋军的南方士兵不怕和金兵战斗,却对军粮极为头痛。因为战争旷日持久,军队的大米供应不足,必须从当地征集小米作为军粮。而宋军极为厌恶小米,尤其是陈年的小米,一些军队甚至拒绝吃饭。这大大影响了战斗力,也是北伐失败的一个原因。

宋高宗绍兴末年,金军南下作戰失败,“遗弃粟米山积”。而宋军追击而来,缺乏军粮,只能吃金军留下的小米。因为饮食习惯问题,南宋士兵吃小米非常不适应:“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

类似的事情在日本也发生过。

明治维新时期,日军士兵被列为全国最重要的阶层,士兵的待遇高于普通市民。在日本市民还吃杂粮饭的时候,士兵们已经清一色地吃大米饭了。

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入侵台湾,结果出现大量死伤现象,其中病死远远多于战死。直至1885年,4个士兵中就有一个患脚气病,而海军的患病率更高。1883年,日本海军军舰龙骧号赴南美进行航海训练,376名舰员途中有169人患上重度脚气病,其中25人死亡。1911年,科学有了重大突破,日军高层才知道士兵们死于脚气病(不是脚气,而是一种缺乏维生素Bl的严重疾病),这种疾病和军粮有关。为了解决大米饭缺乏维生素的问题,日军开始让士兵们改吃麦饭、杂粮饭。此举让一向服从命令的日本士兵几乎兵变。当时日本士兵的生活极为艰难,从早训练到晚,还要受到军士们的打骂。士兵唯一的乐趣就是吃大米饭,而这又被强行剥夺,那还怎么忍下去。

经过反复斗争,最终日本军方在1913年决定:还是让士兵们吃大米,只是在大米中混入大麦等其他杂粮,以保证必要的维生素。

再来说中国。

在北宋时代,国家的主要军粮已经逐步变为大米。北宋首都开封,从南方运大米的船只源源不断地开进来,卸下的粮袋堆积如山,每年漕运至少六七百万石。这都是政府衙门用粮,还会用于解决一些省份缺少粮食的问题。

很多人要问,今天北方人普遍吃面粉,那么古代小麦到哪里去了?

小麦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进入中国人主要粮食的序列中,原因有很多。

其一,气候问题。小麦源于西亚,适于地中海气候。这里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阴冷湿润,冬春两季降雨,其他季节比较干燥。而中国的气候则有很大区别。我国北方属于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且雨水很多,其他季节雨水很少。我国的小麦是冬天播种夏天收割,春季雨水不足,夏季雨水又太多,这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成熟和收获。所以,我国的小麦常年产量低下,无法取代北方的小米。不仅仅是中国,包括朝鲜、日本在内也在很长时间内拒绝小麦。

古代军队存放粮食的仓库

农民种植水稻。北宋时代,国家的主要军粮逐步变为大米

抗日战争期间,国军的军粮以大米为主。图为士兵在盛米饭

其二,小麦不符合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古代的小麦和今天有很大不同。元代以前的小麦品种没有改良,很多小麦不适合精加工食用。

一份资料这么写道:陕西地区虽然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开始推广种麦,但到了千年前的宋代,这里的小麦品种仍然不适合于面食。小麦磨出的面粉“黏齿不可食”,必须“掬灰和之,方能捍切”。由于脱粒和加工很困难,中国北方老百姓吃小麦,多是像大米一样煮饭,也就是麦饭。这种麦饭非常难吃,同饲料差不多,普通人根本难以入口。

很多地方把麦饭当作底层的粮食,只有最贫苦的农民才会吃。宋代江西的抚州,“出米多”,“厌贱麦饭,以为粗粝,既不肯吃,遂不肯种”。直到中国的明清开始,小麦才逐步成为军粮。

在古代,由于脱粒和加工困难,中国北方老百姓吃小麦,多是像大米一样煮饭, 也就是麦饭。麦饭非常难吃,故长期以来不被军队接受

用小麦制做出面饼,易于保存,适合士兵随身携带作为干粮

对于军事作战来说,军粮必须容易加工,用小麦制作复杂面食是不现实的。所以,小麦并不是合适的野戰军粮,倒是很适合作为应急军粮。用小麦制做一些面饼,易于保存,又可以随身携带作为干粮。

抗战时期军粮:军队供给差异大

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军粮都没有太大改变。

国军没有日本那种罐头化军粮,吃饭同古代没有什么区别。开战以后,我国北方和沿海地区大多沦陷,国军的军粮也以大米为主,主要依靠四川、湖南、江西的产粮区支撑,只有陕西等少数省份,还可以大量收获小麦。

而八路军所在多是贫瘠的华北山区,还是依靠几千年前的小米。所谓“小米加步枪”,就是这个意思了。

这一时期,有些国军如在缅甸作战的驻印军则开始接受世界先进的军粮。

根据中美英之间的协议,中国派遣新一军、新六军等部队进入缅北作战,英美则负责提供一切武器装备和后勤供应。在这里,中国士兵破天荒地第一次吃到了英美制式口粮。最初军粮供应由英国负责,他们按照殖民地军队标准(印度士兵、缅甸士兵)供应给中国人。这种远远低于英国白人士兵标准的军粮,仍然让中国士兵惊掉了下巴。

抗战时期由于副食不够,所以士兵主食吃得很多

抗战时期美国提供的军用饼干,图为驻印军将饼干交给远征军

抗战时期国军士兵准备吃饭场景

对于士兵的野战口粮,英国每天发一个小纸箱,里面有3个小纸盒,早中晚各一份。每份装成牛肉罐头1个、饼干1包、麦片1包、红茶1包、几块糖果、1粒维生素和几张餐巾纸。平时训练时期,则多是直接提供大锅饭,米饭配炖牛肉加洋葱、咖哩,或是米饭配罐头肉加土豆、卷心菜等。每餐都有热汤和红茶供应,有时会加白面包。如果是军官,待遇就更好了。校级以上军官有特殊供应,在专门的高级军官餐厅吃饭,每顿有新鲜的牛奶、面包、肉类、鸡蛋、水果等食物,另加咖啡、红茶、糖果、香烟等。尉级军官和士兵一样吃份饭、大锅饭,但在副食品和饮料供给方面好不少。这些口粮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顿都有很多的肉食,主要是牛肉罐头。而在中国打仗,即便是中央军精锐部队,每天的食物也就是大米和蔬菜。一年到头,只有春节、双十节等极少数节日聚餐,国军官兵才能吃点肉丝之类的东西,勉强算吃肉了。

抗战时期,由于国土大面积沦陷,数千万难民涌入大后方,我国连基本的粮食供应都严重不足,1942年还出现大面积的饥荒,饿死了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证军队吃饭就已经是竭尽全力,哪里还能吃肉。而驻印军官兵,尤其是直接空运到印度的小伙子们,头几天吃饭一律都会腹泻。为什么?吃了这么多年的萝卜青菜,突然连续狂吃肉,肠胃受不了。有的小伙子一顿饭还没吃完,肚子就受不了,赶快朝着厕所跑。不过,只要坚持吃一段时间的英美军粮,国军士兵的体质就会有明显改善。

在国军消灭缅北滇西日军,胜利会师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对比。由中国人负责供给的滇西中国远征军士兵,一个个骨瘦如柴,面黄肌瘦。相反,吃了1年多牛肉罐头的中国驻印军士兵,一个个红光满面,军服被肌肉撑起来,士气高昂,这就是英美军粮的功劳了。

抗战时期英国为中国驻印军队提供的牛肉罐头

关于驻印军军粮的趣事有很多。比如吃到后来,驻印军一些小伙子们吃腻了肉类罐头,偷偷向缅甸当地居民换一些蔬菜来调剂调剂。

又如驻印军长距离奔袭的时候,美军提供了最为先进的应急口粮——美军D级口粮。什么是D级口粮?——就是巧克力。这种高热量的巧克力体积很小,每天吃几条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热量需要,是美军突袭部队的必备品。搞笑的是,驻印军官兵却极为厌恶D级口粮。

当然,D级口粮同真正的巧克力还是有区别的(美军要求军用巧克力必须做得难吃,以防止士兵们偷吃),此外,这玩意根本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很多驻印军士兵抱怨:这是什么东西?吃起来就像吃中药一样,苦得很!军队规定必须携带D级口粮,扔掉就要严惩,士兵们这才背在身上,只是会将其放在背包的最深处。

人民军队军粮:从难以下咽到品种可口丰盛

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军粮一直都是弱项。

长征时期军粮:炒米炒面

抗战时期美国为中国驻印军提供了最为先进的应急口粮——美军D级口粮巧克力

在长征期间,除了炊事班埋锅做饭以外,每个战士都会携带一些炒米炒面之类作为应急口粮。在过草地之前,上面发一些煮熟的青稞面,战士们自己装在干粮袋里。草地是沼泽,到处都是水,无法生火做饭。结果刚进入草地,天就开始下雨,青稞面变成冷冰冰的面糊,黏在袋子上,吃的时候要刮下来。即便是这种面糊,也不足以维持通过草地。最后几天,大部分士兵都是饿着肚子行军的。所以,过草地才会牺牲这么多人。大部分战士不是死于陷入泥沼,而是死于又病又饿。

志愿军军粮:从炒面到饼干、罐头

到了朝鮮战争时期,志愿军是背着炒面长距离穿插,获得了前三次战役的大胜。

所谓炒面,是东北军区后勤部的发明,也就是将小麦、大豆、玉米和高粱经炒熟、磨碎、混合后制成。比起当年的青稞面,这种炒面好不到哪里去。除了严重缺乏维生素导致各种疾病以外,口感也不好。

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敌人并没有彻底掌握制空权,八路军、解放军最低程度都是可以生火煮饭的,至少可以吃到热的食物。

朝鲜战争则完全不同,战争初期和中期,美军牢牢掌握制空权,见到炊烟就立即投弹轰炸,志愿军生火做饭根本不可能。志愿军官兵长期吃炒面,吃到要吐的地步。一些老兵退役后,终身拒绝吃炒面类食物。一次老兵们晚年聚会,饭店最后给每人上了一碗油茶面,几个老兵还发脾气拍桌子,让服务员赶快端走。

自然,朝鲜战争后期,我军的军粮也开始改善。

看过老电影《上甘岭》的朋友们会注意到,坑道中的志愿军在严重缺水情况下啃饼干。此时,他们手中的口粮已经不再是炒面了。

早在1950年,国内一些食品工厂就开始制造用蜡纸和铁箱包装的军用硬饼干。根据战争的需要,饼干成分配比做过多次调整,其成分有:熟面粉、熟豆粉、花生米、蛋黄粉、干枣粉、胡萝卜粉、砂糖、精盐、牛肉屑和植物油等。当时,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饼干口感最好,最受战士们欢迎。

不过,这些饼干的平均水平不高,同美军相差十万八千里。

军用饼干的制作绝非那么简单,各国都研究了多年。日军花费二三十年时间研制出军用饼干,但没想到的是,在中国作战期间,发现饼干在运输中很容易碎裂。日本人分析原因,发现是采用美国面粉之故。日本和美国的气候以及交通情况区别较大,导致饼干很容易碎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改为从欧洲进口面粉,花费了很大的财力。

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的口粮炒面,其是将小麦、大豆、玉米和高粱经炒熟、磨碎、混合后制成

志愿军官兵对本国军粮评价多不高。

以饼干为例,很多饼干过于坚硬,有时甚至要用手榴弹砸碎,加雪水泡才能食用。由于不是国家工厂统一制造,质量也参差不齐。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背负的粮食袋

从1952年开始,我国一些食品企业还研制了罐头食品。解放前,我国的罐头工业很薄弱,只有松江(哈尔滨)、旅大(大连)、天津、梅林(上海)、泰康(上海)、如生(上海)、厦门、汕头等罐头厂。直到朝鲜战争爆发,大部分罐头企业还没有完成公私合营,管理薄弱。比如梅林罐头食品厂于1954年才公私合营,由上海轻工业管理局主管,直到1956年才成为地方工业部掌管的重点企业。

当时为了军用,这些工厂都全力生产罐头。食品科学家张学元先生曾说,“为可爱的人生产出最好的罐头”,是那一代食品人的信念。在短时间内他们生产出来的蔬菜罐头、水果和肉食罐头10余种,源源不断地送到志愿军的手中。但由于生产和运输能力有限,这些罐头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战争最后一年,我国还试制出了脱水米饭和面条,但未正式投产。

1950年代后期至今:我军军粮不断丰富

朝鲜战争中我国军粮的落后,促使我军开始全力发展军粮。

1956年国家开始建立广东罐头厂。广东罐头厂是苏联与中国经济合作的165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罐头厂,其目的是提供未来军用。

1958年,总后勤部和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合作,生产了第一代压缩食品,包括压缩成甜饼干、杂粮饼干、蚕豆糕、玉米糕等。

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战场上出现了著名的761压缩干粮。图为装761压缩干粮的铁箱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地罐头种类不多但份量很足

战场上士兵并不喜欢油腻的猪肉罐头

朝鲜战争期间,国内罐头工厂为前线志愿军全力生产罐头

1970年代,我军第一代野战军用口粮诞生,包括陆军野战压缩干粮及脱水米、面;伞兵口粮;缺水口粮;小体积口粮;高原口粮;渡海登陆作战口粮;空军救生口粮;海军快艇落水口粮;强化维生素包心糖;脱水蔬菜等。

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战场上出现了著名的761压缩干粮和各种罐头。

761压缩干粮的主要成分是:精制小麦粉、精制植物油、白砂糖、全脂奶粉、口服葡萄糖、精盐等。它的热量更高,保存时间更长。军隊一般用10kg的大铁桶补给到阵地,每桶20块,每个士兵携带几块。761干粮的热量非常高,饱腹感很强,一天随便吃几块,就不会饿了。

虽然761干粮有很多问题,还是大体能够满足战争需要。

老兵回忆:761压缩干粮后来连半块也不愿意啃了,我们的牙齿都啃晃动了。一咬一口粉,这些粉末在喉咙里乱飞,把人呛得喘不过气来。即便如此,任何时候战士们都不会丢掉弹药和761压缩干粮。

比较值得称赞的就是各种罐头。常见的肉罐头是红烧猪肉和午餐肉罐头。相比起来,战士们比较喜欢午餐肉罐头,而不喜欢红烧猪肉罐头。红烧猪肉罐头要贵得多,也是真材实料,不像午餐肉里面都是面粉。但在战场环境下,整天看见尸体、闻着尸臭,人会本能地排斥油腻腻的大块肥猪油。

就当时的社会来说,无论猪肉罐头还是午餐肉罐头,都是招待客人的好东西,普通家庭很少会吃。可见,解放军战士的供应标准还是很高的。

对比肉罐头,战士们最习惯的是水果罐头:糖水菠萝罐头、糖水枯子罐头、糖水荔枝罐头等。全世界的战士都喜欢水果甜食,甜食可以舒缓紧张的神经,特别适合军人。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军粮仍然落后世界很多,但毕竟已经能够满足需要。当时,相对敌方越南来说,我们的军粮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军粮有很大优势,这也是战争能够打赢的重要原因。

此次战争之后,我国军粮进入发展的高速期,先后出现了各种花样繁多的军粮,可以考证的解放军海陆空军的军粮就有四五十种之多,至于罐头的种类更是无法统计。

如解放军09式单兵自热口粮就很不错,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共分为12个餐谱,主食有豆沙米饭、什锦米饭、鸡丁炒饭、扁豆角牛肉炒饭、酱油炒饭、咖喱炒饭、腊肠炒饭、雪菜肉丁炒饭、雪菜肉丝炒面、香菇肉丝炒面、羊肉抓饭、羊肉拌面等,共包括9种米饭、3种面。这么多种口味,主要是让战士们可以经常更换,不会很快就吃腻了。09式单兵自热口粮的12个餐谱,一天吃一种,也可以吃接近2周时间。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羊肉抓饭、羊肉拌面,显然是为了信仰伊斯兰教的战士准备的。

當代,中国军队军粮品种不断丰富,士兵吃得更为舒适。图为士兵在食用自热军粮面条

09式军粮中的羊肉抓饭,显然是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战士准备的。图中可见羊肉抓饭餐谱中包含丰富的食物

12个餐谱自热食品,除主食外,还包含其他丰富的食品,包括:1份糖水菠萝罐头(或者黄桃罐头)、1个蛋糕(或者烤饼)、1份酱牛肉(或者牛肉香肠、牛肉蛋卷)、1包香辣酱、1包速溶饮料。所有包装,都是类似于美军口粮的软包装,携带方便。打开软包装不需要刀具,手撕即可。自热则采用简单的石灰自热包,加入一些水,不到10分钟就可以完成自热,根本不需要明火。

09式军粮的味道不错,主食基本相当于超市速食食品的水平。除了军队以外,很多喜欢徒步的驴友也喜欢带着这种军粮,吃起来方便又美味。

继09式军粮,我军还推出13式单兵自热食品、13式单兵即食食品等。

今天我军军粮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客观来说还不算顶尖。相比欧美军人的“豪华”口粮,我军军粮还是有些寒酸。当今的欧美军用口粮,早已从满足军事需要,演变到尽量保证优质口感和五花八门的种类。

未来世界各国包括我国的军用口粮,大体会有两种发展模式。

第一,以能量棒为主的所谓应急口粮。只需要携带几根能量棒,就可以维持一二天的作战;携带一包,可以维持一周的作战。

第二,更现代化的野战单兵军用口粮。未来的这种口粮会有更多种类,让士兵们哪怕在战场上自己吃饭,也大体可以达到平时训练时期吃饭的水平。

编辑/吴潇

战士们在食用09式军粮

13式单兵自热食品与即食食品

猜你喜欢

军粮口粮罐头
军粮的故事
雪后林鸟
为战争而生的罐头
杨凌农科 让普通口粮变“地下黄金”
改革开放推进口粮消费模式融入美好生活
安徽省滁州市军粮供应站 打造军粮供应配送中心
支前军粮飘香的地方
陕西省粮食局军供中心 构建“一站式”军粮供应保障平台
吃剩的罐头怎样保存
50年前的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