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唐五代时期的扬州及其城址

2020-03-26祁强

文教资料 2020年3期
关键词:城址扬州

祁强

摘    要: 隋唐五代时期扬州为地方重镇,战略位置重要,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在区域政治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扬州地区隋唐五代历史的考古成果斐然,为研究这一时期扬州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人文风俗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史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隋唐五代扬州乃至江淮八道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关键词: 扬州    隋唐五代    城址

1.扬州与“扬州”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在扬州城2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王朝侯国更迭,城市兴废交替,时代与地域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扬州无论在历代帝王、仕宦,还是文人百姓心中,具有重要地位。

扬州位于江苏中部地区,北有蜀冈,南临长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早在汉代就开始繁荣,但真正意义上的繁华则始于隋炀帝开挖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1](7150)。皮日休深思隋炀功过的同时,不由赞叹大运河给扬州、给国家带来的活力。自隋唐时期开始,京杭大运河疏通,扬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港口城市,农业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逐渐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相应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尤其是隋唐五代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

扬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扬州”是一个更古老的名称。“作为名城的扬州和作为名称的‘扬州,并非一开始就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两者并不相关”[2](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扬州”这一地名出现过多次变化。不同时期对扬州的称谓不尽相同,“扬州”“广陵”“维扬”“江都”等都可以在历史文献记载中看到。“扬州”最早出现于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禹贡》曰:‘淮海惟扬州。舜置十二州,扬州其一。《周礼·职方》曰:‘东南曰扬州。”[3](4799)作为行政区域,“扬州”指代范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今天的扬州,《左传》中记载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于长江下游北岸“城邗,沟通江淮”,此时邗城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前473),勾践灭吴,邗城归属越国。周显王三十四年(前375),楚灭越,邗城改属楚国,《史记》载:“楚怀王槐十年(前319)城广陵。”[4](731)广陵这个名称始见于此。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广陵属九江郡,治所在寿春。

汉置广陵国,扬州很长时间都是封国所在地,后刘濞在此任吴王。景帝时,徙汝南王非为江都王,改吴为江都国。武帝元狩三年(前120),立子胥为广陵王,改江都为广陵国。

三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广陵为吴魏两国的间隙之地。

晋武帝时置广陵郡,后元帝侨置青州,明帝侨置兖州,后改为南兖州。

北齐时改南兖州为东广州,陈宣帝太建中,又改回南兖州。北周改吴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灭陈,后来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今天扬州的称谓便是从此时起。大业元年(605),废总管府,置江都郡。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在润州江宁县置扬州,改江都为兖州,后改为邗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全国分为十道,扬州属淮南道。开元十一年(733),全国分为十五道,扬州成为淮南道治所所在地。《旧唐书》卷四十载:

揚州大都督府,隋江都郡。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国,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以隋江都郡为兖州,置东南道行台。七年,改兖州为邗州。九年,省江宁县之扬州,改邗州为扬州,置大都督,督扬、和、滁、楚、舒、庐、寿七州。贞观十年,改大都督为都督,督扬、滁、常、润、和、宣、歙七州。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广陵郡,依旧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扬州。自后置淮南节度使,亲王为都督,领使;长史为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恒以此为治所。旧领县四:江都、六合、海陵、高邮。

此时扬州所辖地区有江都、江阳、六合、海陵、高邮、天长、扬子等县。其中江都县汉属广陵国,隋朝为江都郡,唐武德三年改为兖州,七年改为邗州,九年改为扬州都督府,治所都在江都。贞观十八年,分江都县置江阳县。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僭称吴王,都扬州,改为江都府,后其子杨溥自立为帝,国号吴,是五代十国之一。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废江都府,立广陵郡。熙宁五年(1072),淮南路分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扬州一分为五:扬州、真州、泰州、通州、高邮。

元朝设大都督府及江淮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在扬州。至元十四年(1277),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

明朝设淮海府,后改为维扬府,明洪武二年(1369)重新改名为扬州府,自此以后扬州之名没有再做改动,一直沿用至今。

2.霞映两重城

据文献记载,从春秋后期吴王夫差筑邗城以来,历经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以至于明朝,都曾在这里修筑或修缮过城池。早在远古时期,淮夷生活在扬州这片土地上,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越战争使越国成为吴国的属国。为进一步北上伐齐,吴国开凿了一条贯通江淮的河道,吴国在邗建城,此即最早的扬州城。后楚怀王在邗城的基础上修建“子城”和“金城”两城池。东汉时期,扬州城市规模和生产水平有了较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扬州作为江淮军事重镇,在战乱中受到严重破坏,如东晋太和四年(369),“以温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5](2576),桓温率兵五万北伐,“战于襄邑,温军败绩,死者三万人……发州人筑广陵城,移镇之”[5](2577),北伐失败后移民修筑广陵城。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发人筑广陵城”[6](399)。

唐武德年间建造唐大城和小城,乾符六年(879),“(高)骈至淮南,缮完城垒,招募军旅”[7](4704)。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命令韩令坤“发丁夫万余,筑故城之东南隅为小城以治之”[8](9579),此处“故城”即为唐扬州城。

隋唐扬州城,凭借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处于南北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经济发达,有“扬一益二”经济地位,同时也是重要的对外贸易的商埠,成为继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之后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地方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唐代著作中较早涉及扬州城区规模的是高彦休《唐阙史》:“扬州,盛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九里三十步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①所谓“重城”,乃指子城与罗城而言。子城为官衙所在地,有城垣相围,所以亦称“牙城”,“牙”与“衙”字通。罗城为市民集居及工商活动区,亦称“大城”[9]。“九里三十步,珠翠填咽”,当是指罗城街道之繁盛,而不是指城墙的周长。唐诗中经常提到“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十里长街市井连”(张裕《纵游淮南》),“九里楼台牵翡翠”(罗隐《江都》)等都是朦胧的,“九里”“十里”不是确数,但表明一个相当的长度。从《唐阙史》及唐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扬州时繁盛情况,而且可以看出唐代扬州城区规模是相当大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现大量关于扬州城城址的研究成果。经考古查勘,考证当时官衙云集的“子城”(又称“牙城”,即“衙城”,是由内城、外城和附郭东城组合而成),即在今扬州之北蜀岗之上的丘陵地带,现尚有版筑的土垣城墙可寻[10]。探寻扬州唐代城址的范围以罗城为主,因为子城的范围遗迹已经比较清楚。子城的南面平地,为扩展的长方形罗城,又称大城。罗城的范围,考古工作部门经过1987年-1988年的勘测和调查,已基本确定北达子城南墙,南边城界到了城南运河,东到运河之西,西到蒿草河,罗城范围南北长达4200米,东西最宽的地方到了3120米。

经过考古发掘,子城和罗城的修建时间有了确实的结论。关于扬州建城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左传》中吴王夫差筑邗城。西汉时吴王刘濞建广陵国都,隋炀帝在汉代广陵城的基础上建造宫城,唐代又在隋宫城旧基上修建子城。唐子城四角都设有角楼,由对子城西北城角和西城墙发掘的地层叠压关系可知城墙主体是汉代所建,六朝时期层修补过,从而证实了文献所记子城是在汉城的基础上修建的[11]。关于罗城的修筑年代,《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五》记载,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将兵讨李希烈,屯盱眙,闻朱泚作乱,归广陵,修塹垒,缮甲兵”[8](7378)。有学者认为罗城修筑可能与此事有关。但是陈少游返回广陵“修堑垒”,是出于军事目的,是为战争做准备,不太可能修筑大规模的罗城。“从考古钻探和部分城墙、城门发掘的地层叠压关系看,罗城内尚未发现早于唐代的遗迹,而且在罗城北城墙的夯土下发现了初唐时期的墓葬,可以推测隋及初唐时期,罗城并未修筑,到盛唐或稍后才始筑罗城的”[12]。

由此可知,扬州的城市发展,建造子城的时间在建造罗城之前,而且两城建造时间相隔较长。自隋炀帝经营江淮以来,扬州的政治、经济地位日渐突出。尤其是大运河的凿通,“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尽管开凿大运河对当时的人们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从其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来讲,这对扬州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史之乱”以后,中原藩镇割据,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包括扬州在内的江南地区人口不断增加。由此,罗城在经济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的新形势下开始规划修筑。

唐代扬州城的建造与修缮,体现出扬州在政治地位、军事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扬州也达到发展历程中的鼎盛时期。

3.结语

扬州,建于春秋,发展于汉,兴盛于唐,鼎盛于明清。历史上,扬州曾富甲天下;今天,扬州又被联合国冠以“人居奖”之美誉。在跌宕起伏、气象万千的历史长河中,扬州凭借自身的开放包容与自强不息,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在2500年的岁月里,京杭运河为扬州带来了繁华与荣光,扬州的发展与运河息息相关,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古迹与现代文明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笔者运用丰富的出土文物及传世史料,对扬州建制沿革和隋唐时期城址的考证及梳理,厘清扬州的发展历程,使读者进一步认识到扬州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

注释:

①据《太平广记》卷273引,今传本《唐阙史》无此条,当是佚脱。于邺《扬州梦记》中也有相同记载。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朱福烓.扬州史述[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3]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9]李廷先.唐代扬州城区的规模[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4):193-202.

[10]南京博物院发掘工作组,扬州博物馆发掘工作组,扬州师范学院发掘工作组.扬州唐城遗址1975年考古工作简报[J].文物,1977(9):16-30,95-99.

[11]王勤金.唐代扬州二十四桥桥址考古勘探调查与研究[J].南方文物,1995(3):78-87.

[12]李裕群.隋唐时代的扬州城[J].考古,2003(3):261-268.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全唐文》中所见扬州意象”(XKYCX18_021)。

猜你喜欢

城址扬州
初读扬州
吉林省大安市老缪家屯城址调查简报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扬州的秋日
下扬州
中国与朝鲜境内的渤海国城址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
陨落的夏代城市:大师姑城址发掘记
TWO DAYS IN YANGZHOU 扬州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