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宏傣族金袈裟节佛事用品中的图形图案

2020-03-25唐雅青赵杰

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唐雅青 赵杰

摘 要: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以及文献综述法,旨在分析德宏傣族金袈裟节中传统图形图案的分类及其在佛事用品中的应用。金袈裟节节庆期间使用到的佛幡、佛伞、董、扎、象脚鼓和铓锣等赕佛用品,均饰有傣族传统的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建筑纹、人物纹及综合纹样等图形图案,傣族传统图形图案的应用贯彻在金袈裟节及各个民族节日的始终。

关键词:德宏傣族 金袈裟节 图形图案 傣族剪纸 佛幡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包括芒市、瑞丽市、梁河县、盈江县和陇川县五个县市,“德宏”是傣语的音译,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在古代,德宏傣族人民崇拜原始宗教,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傣族人民长久以来信奉的原始宗教受到了外来佛教的冲击,佛祖慈悲为怀的教义与傣族文化结合,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在其影响下,傣族群众开始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致使原始宗教和佛教相互渗透融合,傣族佛教化,佛教原始化,佛教傣族全民化三位一体,贯穿在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生活中。{1}所以南传佛教对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节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传统节日大多与佛事活动有关,例如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等,而关门节后几天举办的金袈裟节,也是傣族重要的传统佛事节日之一。在三天的节庆活动中,傣族人民向佛祖供奉饰有傣族传统图案的佛幡、佛伞等,表达自己虔诚向佛,祈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一、金袈裟节和“赶摆”

金袈裟节在傣语中称为“摆尚赶”,该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傣族关门节(即“进洼节”)之后的几天举行,根据傣历计算,2018年的金袈裟节于1月1日-3日举行,节日前两天傣族人民购买袈裟分给佛寺里的和尚,热闹的“赶摆”活动将持续三天。傣族“赶摆”即为“赶集市”,“摆”是傣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当地人说,可能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赶摆,每当有重大的宗教节日,人们就聚集在一起,广场上摆有各种摊位,贩卖傣族首饰、衣服和缅甸小吃,品种丰富,热闹非凡。

其中最隆重的摆是“奘摆”,就是奘房落成时请佛像入内的重大仪式,而“摆尚赶”是一年一度给佛像更换新袈裟的节日,即金袈裟节,在此节日中,最重要的仪式当属1月2日晚上彻夜不眠的织锦做袈裟,以及3日清晨日出之时给佛祖披袈裟的仪式。

传说释迦摩尼出生后由其姑姑抚养,后来释迦摩尼不辞而别、修炼成佛,其姑姑想为其做一套新袈裟,但是布和线都被老百姓抢完,用于供养其他佛爷(即“袈裟节”为佛爷布施袈裟)。姑姑只好寻求森林里的野人夫妇帮种棉花籽,祈愿天神来派金牛耕地,终于天黑之前长出来了许多棉花,她决定连夜缝制袈裟,以期在释迦摩尼下山化缘前完成。在村民的帮助下,一晚上就完成了纺线、织布、染布和裁布的步骤,终于赶在天亮之前,给释迦摩尼披上了金袈裟。

后来所有信奉南传佛教的民族,都要过"摆尚赶景"(即为佛爷布施袈裟)和"摆尚赶罕"(即为释迦牟尼佛像披上金袈裟)的金袈裟节。

瑞丽市弄岛镇举行"摆尚赶罕",共三天时间,前两日以表演的方式还原了播撒棉花籽和耕种的场景,第二日晚上便从棉花开始纺线,彻夜织锦,制成金袈裟,这些工序必须在天亮之前全部完成,最后将袈裟送上奘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披上。

二、傣族传统图形图案的题材内容

题材内容是指图案内容的类别,是视觉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因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佛教,所以其传统图形图案大多与佛教有关,从分类来说,按表现对象可以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建筑纹、人像纹,按表现主题可以分为佛教神话、日常生活、故事史诗、吉祥寓意等。{2}

几何纹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图案纹饰之一,其由来是将自然事物几何化,产生出抽象、简洁但内涵丰富的图案。由于其简单、有序、概括性强和直角化等特征,在傣族织锦中应用最广,常见的几何纹有万字纹、菱形纹、云纹和回纹等。其中万字纹与菱形纹应用较广,代表了佛教吉祥的寓意。

动物纹主要包括孔雀纹和大象纹等,这些动物紧密联系在傣族人民生活中,以动物为题材的装饰纹样,常被应用在剪纸、织锦以及佛塔建筑上,虽承载物不同,但都代表了傣家人的文化内涵和深刻寓意。例如孔雀是傣族人民心中的神鸟,代表吉祥如意;而大象,自原始崇拜以来就被奉为神物,是五谷丰登的象征。

植物纹中使用最多的纹样则是菩提树纹和莲花纹样,在织锦或剪纸中,植物纹大多出现在佛塔或佛寺周围,作为装饰。因佛教对傣族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寺庙周围规定必须种植“五树六花”,其中“五树”是指菩提树、铁刀木、贝叶棕、大青树、槟榔树;“六花”为:睡莲、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地涌金莲和鸡蛋花{3},这些植物在傣族图案中出现次数也较多。

建筑纹指南传佛教建筑,包括佛塔、佛寺和佛殿等,还包括傣族人民居住的房屋建筑。建筑纹大多出现在傣锦佛幡和傣族剪纸上,佛幡上的建筑纹主要包括竹楼、奘房、房顶纹样等,而傣族剪纸中的建筑纹大多与佛像结合,颜色简洁,造型生动。

人物纹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从事日常生活的傣族人民形象的纹样,常出现在傣族剪纸中,人民或播种或骑乘大象,趣味横生;另一类与佛教有关,以佛教法相为创作题材,包括佛像、菩萨和天神等,人物纹样的创作时常融入在场景中,反映了人们歌舞、赶摆或欢度节日的美好状态。

综合纹样即以上纹样的集合,大多出现在故事佛幡或剪纸故事画中,富有场景感和叙事感,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佛事活动。

三、佛事用品中图形图案的应用

1.傣族佛幡

傣族佛幡,在傣语中被称为“焕”或者“幌”,是一种典型的佛教祭祀用品。在傣族佛寺中,常见的佛幡有两种:

一种用在佛寺(即傣语奘房)中,“幌”泛指的就是这种类型,是小乘教徒自制赕佛(即供奉佛祖)的用品,借其向佛祖传达出自己对宗教虔诚的情愫,祈求平安幸福。其长度在150厘米-170厘米之间,宽为35厘米,主要制作材料分为三种: 剪纸类、傣锦类和竹编类。剪纸佛幡用一张张剪纸剪切成各种类型的纹样,比如植物纹、动物纹或者建筑纹等,再一格格拼接成长长的幡;傣锦佛幡的制作方式则与剪纸幡类型不同,不同于剪纸幡是拼接而成,傣锦制成的幡一般以佛幡最长度为长,宽为35厘米,用色线分割成几块大小规格不同的块面,每一格中编织不同的纹样,一般单数格为建筑或者人物纹,双数格编制几何纹或者植物纹样,反之亦然;竹编佛幡的原材料为削的细窄的竹片长条,将其染成不同的颜色,主要以横竖两种方式搭配,编织成美丽的装饰图案,图案的类型及构图与织锦佛幡几乎相同。以上三种佛幡,佛幡下方均饰有塑料制作的金色或银色装饰串珠。随着南传佛教传入至今,生活的变化影响着人们赕佛用品的演变,除了以上三種佛幡,多种材料综合制成的佛幡层出不穷,例如以几何纹傣锦编制为主体,上下两格是剪纸贴的装饰格子;或者多格傣锦佛幡,每格都是几何纹样;或者傣锦编制几何纹样为主体,但每格中间贴有剪纸纹样。人们还会用傣语书写自己的愿望贴在佛幡上,将其送到寺庙供佛,祈求佛祖能听到自己的祷告,保佑平安喜乐。

在色彩方面,三种佛幡类型各有自己的特色:剪纸佛幡色彩明亮夸张,大多用反光的金纸剪切,桃色、蓝色和绿色等色也使用广泛,底色会配合剪纸使用红色或者绿色等,远远看去耀眼明晃;傣锦佛幡色彩不及剪纸幡明亮,但是色彩依旧非常丰富,有时还编织以金银色线,粼粼闪闪;竹编佛幡因比傣锦佛幡染色容易,所以色彩极为丰富,色彩斑斓。

另外一种佛幡则悬挂在寺院内高达数米的凤尾竹竹竿上,或从寺庙顶部悬垂于地面,佛幡的内容大多以佛教建筑为主,佛寺佛塔周围以人物纹或者动植物纹样装饰,色彩与寺庙内的佛幡大致相同,常见的以草绿色为底,金银黄色装点建筑物纹样,每一方格两侧有红黄色彩条装饰,微风吹来,与佛幡一起飘动。

2.“董”和“喳”

“董”和“喳”是南传佛教传统祭祀用品,傣族人民去奘房拜佛时须带上“董”和“喳”。“董”的上方要绑在一根带有弯钩的细长竹签上,这根竹签用竹子制成,长度略长于董,头部弯弯,就像鱼钩,“喳”则绑在“董”的两边,用细绳缠绕在弯钩上,傣族传统习俗为一个“董”配两个“喳”,制成祭祀品贡献给佛祖。

“董”的长度为30厘米-35厘米,宽度为6厘米-8厘米,大致形狀为长方形,材料为纸质,色彩缤纷,但大多以红色和黄色为主,上方圆头,头顶有鼻,可以拴在竹钩上,底部是鱼尾的形状,“董”的内部装饰图案丰富,人们费劲心思镂空纸董,各式图案栩栩如生,如莲花、菩提树、佛塔、大象和孔雀等,鱼尾底部剪成流苏形状,外部则剪成流畅曲线作为装饰。

“喳”的长度与董相同,最宽的地方约为5厘米,大致形状为尖锐的等腰三角形,“喳”可单独供奉,上方剪成梯形,便于绑在装饰有彩纸絮的竹签上,内部剪切图案常见的有植物纹和几何纹。

金袈裟节中祭祀的董和扎,成簇插在桶中,颜色缤纷,纹样丰富,与果雕一起摆在祭祀桌上,天亮时则与金袈裟一同送去奘房供奉佛祖面前。

3.佛伞

佛伞常用于佛寺举行重要活动时,由专人作为伞盖撑于佛像之上。袈裟节运送袈裟去奘房时,配有六把布制佛伞,撑伞人跟随在手捧袈裟者后面,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佛伞形状如盖,由弧面伞顶、垂直布帘以及挂有菩提叶的串珠构成。颜色缤纷,但大多使用白色、黄色和红色,特制的佛伞上贴有剪纸或者织锦图案,富丽堂皇,在袈裟节中使用的即白色佛伞,上面饰有金色串珠,由长长的竹竿支撑;另一种佛伞由纸剪成,镂空纹样大都是动植物纹或几何纹等,用于供奉在佛寺之前。

4.象脚鼓和傣族铓锣

象脚鼓是傣族传统乐器,因形似象脚而得名,较为著名的有“象脚鼓舞”,人们一边跳舞一边敲击鼓面,常用在大型节庆活动的表演上。象脚鼓由木材弧身和鼓皮制成,用布条束住首尾,以便背在身上,鼓面用牛皮紧固,下部外表刷漆,雕有装饰图案,常见图案有孔雀纹、莲花纹等。

傣族铓锣也是傣族传统乐器之一,铜制圆盘,中间突起,一般一组五个,大小依次递减,组合安装在涂彩色漆的木架上。木架上方一般镂空,用孔雀图案、莲花图案等作为装饰,铓锣表面用金色颜料饰以莲花等傣族圣花的纹样。

结语

傣族传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图腾文化便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从原始宗教崇拜的神话图腾,到为南传佛教服务的各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图形图案,傣族的文化由此传承。文章基于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所得,以傣族传统节日金袈裟节为背景,以佛事用品为对象,研究了傣族人民赕佛用品中出现的图形图案,梳理了图形图案类型,包括: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建筑纹及综合纹样,并研究了其承载物,包括:佛幡、扎和董、佛伞、象脚鼓和铓锣的形制和材料等,通过对以上二者的研究,深入了解了傣族图形图案的内在含义,宣扬了傣族佛教文化及其佛事活动,对傣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骆鋆墁,王羿.傣锦佛幡的图案纹样及其文化内涵的浅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3:62-63.

{2}张抒发.中国图案艺术综述[J].美术与设计,2018:30-43.

{3}陈婧,杨兆麟.傣族织锦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9.

参考文献:

[1]张抒发.中国图案艺术综述[J].美术与设计,2018.

[2]武彦如,郭雅婷.关于传统图形现代化演绎的思考[J].设计,2017(11).

[3]沈瑶.佛教思想对盛唐女性服装纹样的影响[J].设计,2016(17).

[4]骆鋆墁,王羿.傣锦佛幡的图案纹样及其文化内涵的浅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3(12).

[5]赵江浩,赵明.宗教信仰对西南少数民族背扇纹样的影响[J].设计,2017(11).

[6]果霖.傣族佛幡艺术符号类型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5(5).

[7]果霖.傣族佛幡造型艺术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