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

2020-03-25苗青

学理论·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青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苗青

摘 要:新的历史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指导大学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加深对优秀传统的理解和学习,以此指導实际行动,增强文化自信,夯实文化根基。论文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素质教育的影响,为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对策建议及延伸思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2-0113-02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当代高校青年正处于信息纷杂、受到多元文化影响的大数据时代,国内教育主要关注对现代知识的学习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相对较少,深度人文素养欠缺,部分高校青年学生难以树立文化自信。

一、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义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概念,由“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构成。传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现在来讲的过去,是已经发生过和已经存在的社会生活内容或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概念也在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未来都将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传统是某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要素,带有极其强烈的地方特色。”传统是历史传承发展的结果,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是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1]。

(二)优秀传统文化释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同时存在,其中的精华能被后世弘扬和传承的部分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历史中精华部分的记录和总结,是对人文精神和社会文明的反省与概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反映社会健康的精神方向,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

联系

首先,有利于提高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学、文学、美学、逻辑学等成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其次,有利于培养高校青年学生的顽强进取精神。持之以恒的艺术追求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磨炼意志,锻炼拼搏的精神。最后,有利于健全高校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快节奏的社会让很多青年学生承受来自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业余兴趣爱好,有助于健全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研究

1.社会层面

(1)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需要积极扶持优秀传统文化,将这一扶持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范围内,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加大宣传,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2)坚持社会多方面协调合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营造适宜的环境有助于中华文化更长远的发展。社会各方面需要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我们应建立相关市场奖惩机制,指导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提高文化产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机制,科学分配资源。

(4)运用大众传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网络阵地可以帮助我们建立集信息、教育、娱乐为一体的网络教育主页,形成线上课程和线下教育活动相互辉映的格局。同时,现代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等也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处理好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多元化需要当代大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保持文化的自信,坚守中华文明根基。

2.学校层面

(1)优化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除了大学语文课程之外,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课程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探讨“当代大学生诚信”“爱国主义培养”等专题内容,这些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拓宽教育途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多样性。在充分利用线下教育这个主导教学课堂的同时,高校需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积极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引进外校名师资源,不断完善自身的网络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高校可以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在学习交流中,提高教师的自我思想认知,在现代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高校青年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

3.青年学生层面

(1)提高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提高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老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把一些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完成。

(2)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方面,青年学生要不断进行自省,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不断完善自己。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培养青年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勇于追求的青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1.思想道德教育有待完善

大學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当前大学生教育体系中相对比较弱的环节。

2.心理健康教育值得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和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什么形式的教育,都需要形成内在的同化,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历程的发展。大学生在学校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习、生活、沟通、情感等。

3.创新与实践能力不能忽视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成为今天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根本任务之一。多数学生受到来自“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制约,创造性意识缺乏,对于专业知识与实践很难做到有效结合,实际动手的机会比较少,实践能力较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向引领

1.用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1)将常识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既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认识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对于青年大学生需要将常识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思考,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现实问题。

(2)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需要制定总体规划,设立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学科特点把爱国主义思想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

2.用诚信、感恩品质引领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就有“民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诚信主要指诚实正直,言而有信[2]。

(1)开展诚信、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感恩品质。学生通过学习诚信宣传,自觉端正自己的观念认识,杜绝不诚信现象,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

(2)对作弊、弄虚作假者严厉批评,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学校积极教育学生以正直的品格为人处世,端正认识。在教育中深入学生内心,注意方式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完成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3)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品质。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学生既要保证不受虚假信息的影响,又要坚持诚信行为。

(4)建立健全诚信、感恩评价机制。在诚信评价体系中,大学生考试作弊次数、迟到旷课次数、信用卡违约次数等都应该纳入评价体系。

(5)诚信、感恩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一方面,诚信、感恩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另一方面,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更新,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

3.用传统敬业观念引领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1)尽职尽责。我国传统思想认为,勤于本职是尽职尽责的根本,只有在工作中保持勤勉,才能把事业长久地进行下去。“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就是指想要取得伟大功绩,就要有伟大的志向,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就要勤勉不懈地工作。

(2)诚信无欺。诚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品德,真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可反悔。在我国传统职业道德思想中,诚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应该做到真实、诚实、守约。

总之,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是我们的生命之魂,对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应结合新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新时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厘清演化规律,发挥其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波,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5,16.

[2]贾英健.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