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志愿服务发展研究

2020-03-25赵丽

学理论·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农村

赵丽

摘 要: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农村志愿服务发展的契机。开展农村志愿服务,要注意城乡融合发展,也要科学把握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异和发展走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农村志愿服务应该找准服务定位,拓宽志愿服务平台,培育内生型志愿服務组织,注重品牌建设,创新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2-0057-03

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城乡差异一样,志愿服务也存在较为突出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中的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农村地区的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只占全国志愿服务组织总量的5.53%,农村地区的志愿服务组织数量明显低于城市[1]。相比城市,农村志愿服务力量普遍弱小。因此,当前做好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一、农村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们有必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内涵,充分认识志愿服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村志愿服务组织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

乡村振兴需要全面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和深化乡村治理能力。随着现代文明城市的深化发展,以及城乡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及日益频繁,农村地区固有的亲缘、地缘、业缘结构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原有的乡村治理结构存在的基础已经改变,形成新型的乡村治理结构已不容置疑,也是时代所需。在现代多元治理主体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被赋予了话语权。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属第三方社会治理主体,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乡村有效治理中发挥自身必要的、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是提升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

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活动,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农村志愿服务则是提升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可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风尚、建设美丽乡村、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等方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乡风文明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挖掘厚植于乡土中的风俗文化、非遗传承,着力于体现乡土之美、人文之美,树立乡风文明志愿服务品牌,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重要载体。

(三)推进农村志愿服务是均衡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需要反哺农村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需要增加基础设施,需要增强公共服务供给,需要做好精准扶贫,这些都为志愿服务提供了用武之地,也恰恰说明乡村最需要志愿服务的“荫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志愿服务参与状况调查”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乡村志愿者在参与儿童关爱、老年关怀和抢险救灾志愿服务等几大方面较为活跃[2]。志愿服务在乡村活跃着,诠释了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的和谐友善、互帮互助。

二、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国农村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迅速。在扶助困难群体、促进邻里互助、倡导文明风尚、关怀儿童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成为农村和谐稳定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哈尔滨市为例,采取农村志愿服务“中心站+服务站”发展模式,已经搭建起了制度框架及组织网络,服务内容得以逐步扩展和深化。

(一)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呈体系化

与城区志愿服务工作一样,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以搭建组织架构、形成志愿服务工作制度体系为前提。在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教育、服务记录、表彰激励机制中均采用了城市志愿服务业已成熟的做法和方式。搭建以行政、企业、事业单位为基础的农村地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协调各部门建立了专项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这两个体系构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在哈尔滨市农村地区,农村志愿者群体迅速扩大,以国家要求的注册志愿者占人口总数的8%为底线,均已达到合格要求,有些条件好的乡镇已远远超过这个比例。在各级文明办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农村志愿服务工作。

(二)农村志愿服务网络运行呈层级化

哈尔滨市农村各地区积极组建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组织体系,健全组织领导,参照市级志愿服务组织层级管理模式,搭建志愿服务网络。大部分地区健全了县(市)的大队、街道(乡镇)的中心工作站和社区、单位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同时建立了专项志愿服务分队和基层专项志愿服务队。形成了包括巾帼、青年、老年等专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服务工作站等在内的基层志愿服务体系。依托村老年活动室、小礼堂、便民服务中心等场所,组织开展志愿服务。

(三)农村志愿服务内容呈多样化

农村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项目更加多样化、精细化。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环保意识,为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环保习惯养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便民服务类志愿服务活动。设立便民志愿服务点开展志愿服务,个别领域提供上门志愿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上门医疗、免费理发、修理电器等,受到人民群众普遍欢迎。三是扶贫救助类志愿服务活动。重点面向空巢老人、五保户、留守儿童、残障人士、贫困户等弱势群体,针对他们在经济、医疗、亲情陪护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开展“三关爱”“邻里守望”“爱心妈妈”等志愿服务活动。四是鼓励开展专业技术类志愿服务活动。以法律、医疗、科技、文化等专业性较强,与农民需求度契合较高的方面为切入,以“三下乡”活动为依托,协调卫生、文化、科技等系统部门组成专项志愿服务团队。

(四)城乡志愿服务互动频繁化

从志愿服务的资源对接来看,城乡志愿服务之间的互动增多,积极推动城乡志愿服务对接。如常年坚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宣传推广及对口支援活动;组织包括老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爱无限”公益协会、社区志愿者协会等各类相关协会深入农村经常性地开展爱老敬老、关爱农民工子女、“爱心无限携手护蕾”“冬日阳光进校园”、扶贫济困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农村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缺定位——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缺乏定位

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有特色的定位。对农村志愿服务的意义和目的把握不足,单纯把农村志愿服务当作是城市志愿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衍生品,在開展工作过程中照搬初步形成体系的城市志愿服务发展模式、路径、方法,对于这些是否适用于农村地区,是否适用于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农村志愿服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之间缺乏有机连接。

(二)偏行政——农村志愿服务的动员形式偏向于行

政化

行政化动员方式是志愿服务难于摆脱的弊病,在农村志愿服务中也同样存在,志愿服务活动的设置和完成都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种运作方式虽然具有效率高、凝聚力强的优势,但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过度的行政介入偏离了志愿者参与和投入志愿服务的初衷和目标,降低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影响了志愿者自觉参与的热情,阻碍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最终不能有效地激励全社会的参与。

(三)缺品牌——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缺乏品牌

意识

志愿服务品牌化,是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在农村才刚刚起步,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条件、地域文化传统以及工作机制的原因,农村志愿服务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品牌意识不足。志愿服务的宣传不够,人们的认识也很不充分。各种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学雷锋活动日、国际志愿者日等大型节日,或大型赛事、活动时进行,缺乏活动开展的长期策划,影响活动的接续和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志愿服务活动效能的最大化发挥。

(四)缺人才——农村志愿服务缺乏人才

根据我们在基层的调研,农村志愿者主要有内生型和外援型两类。内生型志愿者来自农村基层。这些内生志愿者是当地有威信的老村民、老党员、老干部,他们熟悉本地域,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更接地气,也更自觉地、容易地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可、支持和参与,服务内容以邻里互助、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环境卫生为主。外援型志愿者来自农村以外,为热心公益的个人或组织,倾向于提供更加专业的专项服务,如文化志愿者、农林科技志愿者、助学支教志愿者等等。然而,由于外援型志愿者服务的不确定性以及非持续性,此时内生型志愿者的作用以及人员缺乏状况就凸显出来[3]。内生型志愿者数量不足,以及缺乏规范与管理,难以充分满足农村志愿服务发展的需要。

四、新时期农村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

农村基层志愿服务刚刚开始,潜力巨大,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新时代下开展农村志愿服务要依托农村基层实际,尤其需要结合中国互助友爱的文化传统,寻求发展的着力点,不断丰富农村志愿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一)找准定位——满足农村地区志愿服务需求

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农村地区志愿服务也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发展宗旨,提供公益服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要求,找准与农村整体建设规划的契合点,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志愿服务。按照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的规定,结合当地农村所处地域、环境、文化、产业结构、人员构成等多方面要素情况,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满足农村群众的志愿服务需求。

(二)培育内生——形成民间自组织志愿服务力量

农村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壮大的根基主要来自自生力量,要立足于农村地区发展实际,积极培育内生型志愿服务组织,使志愿服务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如浙江绍兴的“村嫂”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颇有成效[4]。这是一个运用农村基层群众开展志愿服务的成功范例。面对农村男性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留守的老人、孩子、妇女成为农村基层主体的现状,绍兴农村自发形成了由妇女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服务内容有清洁家园、河道保洁、平安建设、照顾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开始是志愿者“村嫂”,后来“村嫂”中加入了“小村嫂”和“大学生村嫂”,人数增加迅速。我们要善于凝聚草根智慧,集结基层力量,逐步形成并壮大民间自组织志愿服务力量,尽可能地减少志愿服务行政化动员方式,拓展基层善治型志愿服务活动。

(三)创设品牌——实现精准志愿服务

当我们培植志愿服务品牌的时候,需要将本地的实际情况纳入志愿服务品牌的提炼过程中,让志愿服务品牌能够很好地汲取当地的文化精髓及服务需求。农村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于农民,要根据农业农村实际情况,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哈尔滨市延寿县2014年6月成立的“一滴水爱心社”,是自发性的民间志愿服务组织,主要活动内容为扶贫济困。这个志愿服务组织有统一队服、队歌、队徽、队旗,有组织、有制度、有活动。通过多年的调研、走访与不断回访,如今,“一滴水爱心社”已经掌握了全县贫困人口大数据,哪里贫困户分布比较密集,哪里有需要帮扶的对象,都有系统、完善的资料,实现了精准扶贫下的精准化志愿服务。各县域要树立志愿服务发展的品牌意识,注意结合自身农村地域特点设计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实现精准志愿服务,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

(四)完善培训——探索专业人才指导模式

注重对农村志愿者的培养,重视志愿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培训。可在志愿培训基地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根据项目开展需求进行专项培训。培训方案、流程、讲义要逐步系统化和规范化,注重目标导向和实际收效。加强志愿服务的宗旨及《志愿服务条例》等内容的学习,确保志愿者能完整地把握志愿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地参与志愿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志愿者的服务水平。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杜绝志愿服务的随意性、走过场,以实现农村社区志愿服务的规范、有序、持续、深入发展。

(五)把握重点——促进“三留守”志愿服务优化升级

农村地区不同于城市地区的一个实际就是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人员,包括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三留守”群体构成了农村人口的主体,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主体。农村志愿服务要把“三留守”群体作为服务重点,积极组建“三留守”专项志愿服务队,贴近留守群体实际需求开展志愿服务,如针对留守老人的扶贫济困、精神慰藉、照料保健,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业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三留守”志愿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促进志愿服务活动优化升级,形成有特色的专项志愿服务体系。按照“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服务要求,帮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解决各种存在的困难和困惑,打造互动、互助的良好局面,让志愿服务之花在农村绽放吐芳。

(六)尋求结合——拓宽志愿服务平台

搭建并拓宽志愿服务平台。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寻求农村志愿服务与其他工作的契合点,如社区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工作等,形成共建共享、互通互联,不断创新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集结力量把志愿服务事业扎实推进[5]。如哈尔滨市方正县以“德礼方正”为中心导向,积极寻求志愿服务与社区各项工作、与“三社联动”之间的结合,积极打造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已形成了“社区志愿者”“FM94.5义工团”“321公益部落”“翔新家政”等八大组织集结的志愿服务联盟,为辖区内的孤寡老人、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困难群众等群体提供内容丰富、切合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通过创新志愿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拓宽志愿服务覆盖面。

(七)引进创客——助推农村创客志愿服务

人才匮乏是志愿服务的症结所在,长期困扰着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在传统的吸引人才的方法难以奏效的现状下,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探索出有效的路径。在此提出将“创客”引入到乡村志愿服务中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客”脱颖而出,他们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乡村地区为创客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潜力巨大。农村志愿服务应该借助于开展乡村志愿服务创客项目大赛,实施创客志愿者优才计划,建立创客示范基地等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吸引大学生、专业性人才投身于乡村公益事业,让“创客”走进乡村,助推农村志愿服务。创客带来了创新思维,带来了专业和高效,从整体上改变农村志愿者队伍积小、积弱的松散状态,促进农村志愿服务走上制度化、专业化、项目化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志愿服务参与状况调查”课题组.中国志愿服务参与状况调查成果发布[EB/OL].(2018-12-15)[2020-07-20].http://sociology.cssn.cn/plbd/ztrd/201812/t20181225_4799964.shtml.

[3]谭建光.中国农村志愿服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0(3):38-43.

[4]浙江省文明办.嵊州“村嫂”志愿服务队[EB/OL].(2016-11-02)[2020-07-20].http://images1.wenming.cn/web_wenming/specials/zyfw/4g100_39622/zjzyfwzz/201611/t20161104_

3864995.shtml.

[5]叶南客.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12):79.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农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