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校园生根

2020-03-25陈卓伟

教育·综合视线 2020年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高等教育

陈卓伟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所积淀的优秀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大步走进大学校园,对于厘清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道德文化;高等教育;道德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曾說过:“没有先进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是落后,就是衰弱,一打就垮,永远受制于人,痛苦受人宰割;然而,没有优秀民族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空虚,就会异化,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自愿受人宰割。”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是我们中华民族历代生息繁衍积淀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回应大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践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使命所在

《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首先彰明了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使之自觉,然后帮助其他人祛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但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基本的“明德”反而成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遑论止于至善!大学的使命从未孤单,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再到信息经济社会,人们总是把期待的目光聚集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大学的五大功能。每一个功能都对应着大学的一次“历劫”。但是,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始终是大学的使命所在。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德育也始终离不开人们的视线。关于德育的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更是见仁见智,但好像从来没有一种能够“好,就按这个来”的制式解决道德教育的问题。德育是真正关乎“人的教育”的教育,人是变化发展中的人,所以要求德育也要变化发展,那么德育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和不能够高瞻远瞩的问题就成为摆在教育面前最大的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德育并非只是教育的任务或者使命,既然关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那就是全社会和全人类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从微观上说,德育更是一个从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社会教育的终身教育过程,并不能单一地落在大学这个阶段。

从客观角度来看,如果大学教育是一个倚重知识技术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人性、德行教育的左支右绌的教育,那么,后果就直接导致了人类的再一次荒蛮——德行的荒蛮——成为有知识无道德的野蛮人。德国现代大学之父洪堡认为:大学应兼有两项任务,一个就是对纯粹科学的追求,另一个是提倡个性与德行的修养。大学是客观的学问和主观的教养的结合体。在对人的认识上,洪堡认为人本能地要求发展自己的天性,追求和谐完善的人格,这就需要借助某种东西来发展自己的天性、理智,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和协作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修养是一种道德和人格上的境界,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们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能无关。唯有探求纯科学才能使人达到修养,科学探求天然地适宜于修养的进行,大学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便可实现其“道德修养”的目标。但现实不容乐观,大学传授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并没有如洪堡设想的那样让学生“由科学达致修养”,大学科学研究并没有认清自己的全部分量,没有充分发掘自身的力量。由科学到科学,由知识到知识,大学好似成了知识训练的场所;由大学走向社会的人,也大多只是机械式、工具式地重复着自己的工作,并不过多地思考这些背后的意义和人之为人的根本价值。有的甚至更糟糕,为了某种目的不择手段,危害社会,有的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反而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学习技术的人也在工厂变为操控机器的工具,成了掌握科学知识、拥有技术的野蛮人。

传统道德教育的一股清流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是德育界的一股清流。“清流”,汉语词汇,在古代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在清朝时,也指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的名称。但现在的“清流”,是指当下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有的事物就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不与雷同的现象同流合污,指赞美某件事、某个人有种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传统,这是中华文化具有德行特征的具体表现。首先必须澄清,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所以,势必涉及“什么样的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最有效”的问题。德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据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实践的德育最有效。“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实践的德育分为直接的德育实践和间接的德育实践——前者是个体亲身感知德育过程和参与德育活动获得的德育认知;后者就是根据前人总结的德育经验和德育理论或者德育传统的指导进行德育活动,也就是德育文化育人树人的德育实践活动。因为我们所能感知的德育实践活动,并不足以应对和处理当前的德育发生的环境,所以德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传统的德育文化和教育传统来进行。

尤其在我国,道德教育的传统历史悠久,自古关注的都是以伦理治天下。《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当时的教学主要侧重于教育,有所谓“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长期的优秀道德文化的积累,是大、中、小学包括家庭教育的宝库,毫不夸张地说,这由来已久的传统道德文化的德育传统,已成为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社会心理特征,有着高度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认知。

传统道德文化育人树人有其深厚的民族心理特征,更有其他德育方式没有的独特优势,技术性的、工具性的、灌输性的大学道德教育方法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作用,但这种“快餐式”的道德教育方式远不如传统道德文化的“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来得实在,对人的影响也愈加扎实。

传统道德文化走进大学

抡起膀子,迈开步子,让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大步走进大学校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浸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挥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拓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打造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育人与主阵地化人相结合。

主渠道:加快大学“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课程建设进程 加强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浸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思常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课程,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也是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丰厚底蕴。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可以有效地增強现代德育的实效性。大学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承递现象,它本身的内容是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由于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注重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我国的学校主要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影响、教师的影响、学校制度管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参加党团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我国台湾有学者说:“斩断传统的现代化是一条通往断崖的绝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重视人伦道德和做人的修养,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大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确立具有深远的借鉴和继承意义。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应该推进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增强大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主阵地: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尤其注重历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教育等一系列的培养合格健全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要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指出大学的根本目的在培养人。“立德树人”关键在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重点在如何立,如何树。2014年至2016年,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连续3年对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产生影响的因素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占比重低于包括社团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重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内容和形式上开展能够贴近丰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进而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进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效果呢?这些做法值得一试,因为文化的熏陶是基础性的、长久性的熏陶,是生长在骨子里、刻印在灵魂里的教育,并非“毕其功于一役”和“水过地皮湿”的短期性教育。

结束语

当今的大学道德教育,不妨摒弃以往“蜻蜓点水”式的德育方法。改变观念,认清大学德育的全部根本主旨,让大学真正走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为目标,以培养个性完善、理想信念坚定的合格的健康的人为目标,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引进大学校园,开展以“道德讲堂”讲学和传播道德文化为主的周期讲学活动,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大力营造以弘扬主旋律为基调的氛围,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让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教育中具体化,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2]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7-198.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高等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浅谈初中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浅谈新时期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