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乡村文化的优势、面临的挑战及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

2020-03-25任向红

中国市场 2020年9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甘肃乡村振兴

任向红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的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章在梳理了甘肃乡村文化具备的历史性和世界性、地貌多元性和生态多样性、民族性和民俗性等方面的优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甘肃乡村文化振兴面临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内生动力不足、文化与产业融合度不高、乡村文化元素开发不够、乡村文化生活单一等方面的挑战,从四个方面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思想道德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助推乡村富裕、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丰富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甘肃;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9032乡村是我国农业农村文化的载体和根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社会的主体,所有的文化,多半都来自乡村,法制、礼俗、工商业等又为乡村而设。”[1]“从3世纪到13世纪的一千年里,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走在西方国家的前列,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各国”。[2]乡村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更是农业农村发展繁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资源和不竭动力。

1甘肃乡村文化的优势

11甘肃乡村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历史性、世界性方面的优势

华夏文明八千年,“八千年历史看甘肃”。[3]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而遍布各地的乡村是这些丰富多彩的甘肃文化的重要载体。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遗址距今约7800年,创造许多华夏文化之最,民间称其为“华夏第一村”。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曾经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甘肃庆阳,秦人肇基于甘肃的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甘肃陇西。甘肃还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在甘肃的乡村地区到处流传着关于他们的传说。

甘肃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之一,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道,甘肃有丝绸之路三千里,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而散落各地的乡村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颗明珠,见证了当年那些远走漠漠塞外丝路的人为保平安,纷纷在这个艰辛跋涉之地开窟造像的景象,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石窟大多都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丝绸之路这条世界级的“文化飘带”上,还有号称万国博览会会场的焉支山,还有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军马场——山丹军马场等,这些均地处偏远的乡村地区,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12甘肃乡村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地貌多元性和生态多样性方面的优势

“乡村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它包括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甘肃乡村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甘肃一幅幅雄浑壮丽的乡村画卷。甘肃拥有除了海洋之外的全部地貌,这里云集了沙漠、戈壁、森林、湖泊、草原等多种地貌,集合高山、峡谷、平原、冰川等多种地型,这些自然景观资源一般都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不同的地域条件和自然环境,会不断产生出适应自身发展的人文风情、民居特色等,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乡村传统生态文化的精髓,让甘肃乡村文化具有了地貌多样性和生态多元性方面的优势。

13甘肃乡村文化原汁原味,具有民族性和民俗性方面的优势

甘肃省在全国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乡村较为封闭,乡村文化受外界的影响和现代生产力破坏相对较小,民风民俗原汁原味,传统乡村文化工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甘肅民族文化瑰丽多彩。“甘肃历史上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被称为“民族走廊”,古代居住和生活在甘肃的民族有匈奴、乌孙、羌、月氏、蒙古等,长期居住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一些民族聚居在乡村,民族习俗各异,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特有民族, 其文化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甘肃乡村的民俗文化也丰富多彩,极具魅力。代表性民歌有陇东的信天游、甘南藏族民歌、肃南裕固族山歌、河州花儿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陇西云阳板、兰州太平鼓、陇南白马藏族面具舞、武威攻鼓舞等;代表性的民间戏曲有陇东道情、秦腔、皮影戏、藏戏、临夏花儿等;代表性的手工艺有剪纸、香包、刺绣等。这些民族民俗文化使甘肃在中国西部形成一道独特而靓丽的文化风景。

2甘肃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21乡村文化基础条件相对薄弱,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

乡村文化基础建设比较薄弱,文化设施不足,网络信息、媒体传播等条件有待改善,乡村图书馆、民俗博物馆、电影院、纪念展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村民需要。当前许多地方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使农村文化失去了建设主力军,乡风文明建设人才缺失。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无人继承而面临着“断根”的危险。

22乡村文化保护意识增强,但与产业融合度不高

甘肃乡村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乡村文化与当地产业融合度不够,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相对单一,开发的产品简单单调,缺乏创新,文化特色不够突出,致使价格低廉。乡村文化产品因受开发技术的限制,显得简单粗糙,无法满足顾客寻求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需求。乡村旅游服务简单、营销被动,游客的体验不佳,产品的开发没有吸引力,这一切都制约乡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3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文化元素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乡村建设对人文关怀体现不够,有些地方还存在整村一面、整齐不实用的现象,有的地方乡村建设存在城市化倾向,盲目模仿城市“被上楼”、或住宅集中建在一起,把城市的喧闹奢华搬到乡村,则无形中破坏了乡村的生态文化环境。有的地方,村民住得太密集,豢养牛羊鸡猪等家畜家禽气味不好,不符合农村实际,房子修得好,老百姓却不乐意住。

24乡村文化生活需求多样,但文化生活单一

乡村文化生活单调,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集中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和文化载体因缺乏持续创新,还不能充分激发村民积极参与的热情。即便搞一些比赛,横向辐射面不大,影响力弱。平时除了跳广场舞、看电视、玩手机、玩牌等,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人不多。乡村缺乏吹、拉、弹、唱等方面的文化专业人才,年青人外出打工更喜欢接受城市文化,不愿意在乡村文化方面投入精力和财力,能编会演的乡村艺人短缺,对繁荣乡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制约。

3繁荣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31巩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集聚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

巩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增强文化强村、文化强国的意识,持续不断地抓思想建设、抓文化教育、抓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程度,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增加乡村文化资源总量,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乡村文化载体,打造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群众满意度较高的乡村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积极扶持对乡村文化的研究、挖掘、宣传、交流,支持开展各类乡村文化研学活动,促进乡村艺术活动的普及,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创意发展,通过选拔乡贤树立乡村文化形象榜样,鼓励和扶持乡村文化艺人传技受益,激发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重视,集聚各方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

32充分利用“文化+”,激活乡村文化价值,促进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助推乡村富裕

运用文化+市场,保持乡村文化产业的生命活力与创新力,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借助文化资源这一“富矿”优势,运用创新思维,研究发掘乡村文化的新功能新价值,创新乡村文化经营机制,培育新型乡村文化业态,打造乡村文化新载体和产业新模式。积极开发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深化乡村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度体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多渠道地展示乡村魅力。把乡村文化与其他乡村产业交叉融合,与生态、农业等元素结合起来,通过对乡村题材的美术、建筑、音乐、文学作品等的创作,以及文化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农产品品牌及乡村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盛大节庆活动,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提升获得感。

33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宜居

①用人文情怀建设乡村生态文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生活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良好的外部环境。②用诗情画意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诗情画意把乡村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深挖历史古韵,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③用乡情乡愁浇灌乡村生态文化。“竹篱茅舍风光好,高楼大厦总不如”。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营造“记得住乡愁”的乡土风情,打造“乡愁记忆工程”,着重保护和利用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态,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4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精神风貌

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培训力度,积极挖掘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增强乡村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乡村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下乡,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和增强乡村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利用高等院校产学研等的资源和平台,开展各类乡村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开展形式多样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加强农民和谐互动,改善农村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化,2006:10.

[2]朱丽兰科教兴国:中国迈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3]巨虹絲路黄金段文化资源在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及前景[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74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甘肃乡村振兴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