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七成中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低于1小时

2020-03-25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受访者课程标准时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汪锋,在2019年11月下旬举办的“破解之道:透视中小学读写教学的热点与难点”论坛上,发布了《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据介绍,来自北京、上海、河北、湖北、福建等全国30个省(区、市)的3万余人次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

报告显示,约89.4%、90.4%的受访者分别对阅读、课外读物感兴趣,79.4%的受访者喜欢写作。但受访者的阅读时间着实令人担忧:19.6%的受访者每天的阅读时间不足0.5小时,50%的受访者每天阅读时间为0.5~1小时。也就是说,近七成中小学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报告还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的学生明显增多。汪锋认为,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兴趣不是问题,读物也不是问题,时间才是问题。网友们纷纷在网上留言追问,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阅读时光?

堪忧的阅读现状背后是家长功利的教育观

在中小学生睡眠时长尚且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近七成中小学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的数据,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课余时间总是有限的,在课余时间安排方面,家长们有自己的一套逻辑:补课可以提分拉成绩,才艺可以表演和考级,而阅读能带来什么呢?尽管所有人都知道,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这种抽象的、模糊的信念,因其并没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反馈,难免会被忽略、被搁置。在功利化的价值评价体系之中,阅读的作用往往会被低估。

一直以来,太多人对于子女的教育投资,都期待着一种立时可见的短期回报。为此,他们不惜砸下重金只求速成,而各种证书、各科成绩就约等于投资收益的凭证。很显然,阅读并不属于此列。甚至在不少家长的观念中,课外阅读仍属于是“看杂书”“看闲书”,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的行为。

其实,就形成个体的知识体系、理性逻辑以及心性品行而言,广泛的阅读是不可或缺的。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阅读是最“便宜”的兴趣。当家长们都在抱怨养孩子费钱,总是各种焦虑、各种报班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对阅读有偏见、对教育有误解?充分的、多样化的阅读,意味着更成熟的个体智识,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近七成中小学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他们所失去的,是平行于学科教育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的机会,是通往更广阔世界和更优秀自己的另一条路。

找回孩子丢失的阅读时光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时间作支撑,孩子的阅读兴趣终将消失,无论多丰富的读物也只能束之高阁。找回丢失的阅读时光,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广大家长身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升学焦虑,担心孩子花费太多时间阅读课外读物,会影响成绩。在这种功利性的短视思维裹挟下,家长宁愿让孩子多报几个补习班,也不情愿让孩子坐在书桌前安静地多读一些书籍。

再者,多元化的学生成长评价机制尚未真正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在很多学校,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导向还有一定市场。而阅讀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不可能对学业成绩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不少学校选择了挤占、压缩学生的阅读时间。与此同时,尽管新课程标准关于中小学生的阅读提得很响亮,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阅读书目,但在阅读的要求上只有一个总量规定,对学校阅读课的开展和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缺乏明确规定,对学生阅读更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这是一个制度性缺陷。

要想找回中小学生的阅读时光,让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畅游,一方面,需要国家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课程进行明确,让孩子们每天的阅读时间固定下来;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更要更新孩子的成长成材理念,不要眼睛只盯在分数上;第三,随着全民阅读的持续推进,全社会要形成“人人参与阅读”的氛围,为孩子们的阅读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基础。

猜你喜欢

受访者课程标准时光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永远向前的时光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漫时光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