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信息素养教育应然模型构建研究

2020-03-25蒋霞美

成人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老龄化老年人

【摘 要】老年信息素养教育关乎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升,关乎超老龄化社会困境的突破,关乎智慧养老、智慧社会的实现。在当前我国老年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建设相互割裂的情况下,构建老年信息素养教育应然模型,对教育对象、教育需求、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进行专门分析与系统设计,有助于理顺各主体的关系、整合各环节的资源,推动老年信息素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老年人;老龄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20)03-0030-06

【作者简介】蒋霞美(1982—),女,湖南华容人,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老年信息服务。

近年来,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我国社会老龄化的显著特征是未富先老,面对即将到来的超老龄化困境,智慧养老将是破局的一条有效路径。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以来,智慧社会的概念已经加快形成并在各个领域落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社会普遍享受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老年群体的信息贫困问题也应该获得更多关注。老年人作为未来中国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主体,若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积极融入信息社会,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生活品质,还能为社会持续贡献自己的经验、知识与智慧,助力我国智慧社会的顺利建成。引导和帮助老年群体在信息化浪潮下秉持开放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提高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信息素养

1概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考泽斯基第一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检索工具及主要信息源来解答问题的技术和技能。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理论也在不断演变和日益丰富,目前已具备完善的理论体系、标准框架和实践模型。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总委员会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辨别所需信息,并能有效确定、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1]这也成为当前我国普遍认可的信息素养的定义。

2构成要素

学者们曾从理性、过程性等视阈提出过信息素养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大技能、八大能力等理论。结合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背景特征,笔者认为,“信息素养四要素说”更贴合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即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四个方面所综合构成的。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感受、判断、洞察信息及信息价值的能力,即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能自觉从信息的视角去认知、评价客观事物和主观世界,明确自身的信息需求,遇到问题时知道到哪里、怎么样去寻求答案。

信息知识是指辨别、获取、利用信息所需的理论、知识、方法,它包含信息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广义的信息知识还包含基本文化知识,如读、写、算的知识及一定的外语知识。

信息能力是指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合理地利用信息工具,有效地认识、获取、评价、加工、传播、利用信息以及生成二次信息,从而实现信息价值的能力。

信息伦理是指在信息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个体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法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关系,是调整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信息行为规范的总和。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是保障,共同确保信息行为的完成,促进信息需求的满足与信息价值的实现,推动和谐的信息生态环境的形成。

二、老年信息素养教育的应然模型

老年信息素养教育是致力于提升老年人的信息素养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对于推動信息素养深度融入老年群体、使老年群体紧跟“互联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老年人的信息素养教育当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老年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还很欠缺,教学体系尚未形成。老年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深入推进老年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需要结合社会发展要求、老年人的自身需求以及老年人的特征,对老年信息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进行探讨。构建老年信息素养教育应然模型(如图1),对老年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定位与目标、课程目标与内容、教育模式与策略进行统筹考虑和系统设计,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1教育对象

老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兼具同质性与异质性,对这种同质性和异质性进行全面深入剖析应是教育对象研究的应有之义。关于老年群体的同质性研究成果较多,一般认为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减退、社会化程度降低,以及由此带来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而实际上,每个老年人个体都身兼多重角色,这些角色共同影响个体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与结果。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对这些角色进行分析,以此确定受教育者的主要群体特征。

大量的信息搜集与准确的数据分析,是对老年群体进行细分的前提和支撑。笔者曾采用用户调查、情景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潜在受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进行细分,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等都是影响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行为和结果的重要因素。[2]

性别和年龄方面,实践统计结果显示,虽然我国老年教育一直存在阴盛阳衰的局面,但在信息化学习方面,男、女性潜在生源的构成比例相差不大,性别不是影响教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老年人口中,低龄(60—69岁)老年人口占比为56.1%,中龄(70—79岁)老年人口占比为30.0%,老年人口中74.9%是60—74岁的老年人。[3]随着积极老龄观念在全社会的逐步深入人心,低龄老年人口一般被等同于“中老年人”“年轻的老年人”“年龄大一点的成年人”,认为他们是身体健康、思想新潮的一个群体。希夫曼等认为,人的自我感知年龄对个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程度要远大于实际生理年龄,并通过实证研究提出“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通常认为自己比实际生理年龄要年轻15岁”。[4]随着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这种认知越发深刻,大部分老年人都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老化,仍然在以较为年轻的自我感知年龄在感觉、思考和行动。[5]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3.2%。他们大多身体健康、思维活跃、生活积极,刚脱离工作岗位,对社会参与和社会认同的需求较为强烈。受教育程度方面,我国城市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高,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者占80%以上,人生态度更积极、教育观念更开放,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退休后主动接受教育的意愿更强。[6]他们较为关注生活质量,对精神追求较高,爱好学习,仍然希望发挥一己之长。职业背景方面,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机关工作、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居多,占比接近八成,他们知识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精湛,希望更新知识、紧跟社会发展。可以说,我们仍处于老年用户信息教育的战略机遇期。

2教育需求

信息素养教育需求是老年人主观上觉察到自己想要学习信息知识和技能,认为可以通过接受信息素养教育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并能从中获得某种成就或满足感的一种主观意识。老年人的这种教育需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

老年群体的年龄跨度大,各自的生活背景、文化程度、社会地位、身体健康状况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他们的信息需求、信息教育需求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如通过学习电子支付、移动支付、远程医疗、数字阅读、智慧养老、各种出行软件、旅游应用和学习软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医疗、养老、出行、旅游、休闲、学习、理财等方面的需要。二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掌握利用手机、pad、电脑等各类新媒介进行社会互动、人际交往的技能来扩展社交圈,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三是公众参与的需要。老年人知识经验丰富,对公共事务较为关心,希望通过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来获得自我认同感,希望掌握信息门户、电子政务、电子投票等新兴事物的操作能力。四是深度学习、再度工作的需要。希望继续进行专业或兴趣学习研究,在专业领域参与决策咨询、管理支持工作,或出书立著、重返社会再度工作,学习计算机、网络、信息基础知识技能,懂得如何关注专业进展,订阅爱好的热门信息,学会远程教学平台、办公软件等操作。五是思考自身生命意义的需要。老年阶段比任何生命阶段都更加接近生命的终结,他们希望通过追忆往昔、撰写自传等方式深刻感悟自身生命的意义。无论出于何种教育需求,都与老年人现实生活需要有着极为紧密的相关性。

3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力图通过老年信息素养教育促进老年人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决定了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方向,是老年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课程设计开发和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依据。[7]教育目标保证了教育者思想、行动的一致性。

老年信息素养教育应涵盖两个层面的教育目标。一方面,期望通过教育活动培养老年人个人素质,希望他们获得某种能力;另一方面,期望通过教育活动将老年人塑造成某种社会角色,希望他们在社会中发挥功能。步入老年后,大多数人离开了工作岗位,摆脱了工作关系约束,闲暇时间增多,日常行为活动的自主性增强,参加学习教育更多地由个人兴趣和现实生活需求等主观因素决定,具有很强的现实相关性。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逐步实行,一部分人步入老年后依然在工作,他们需要掌握相应的信息网络知识与技能以满足工作需要。老年信息素养教育目标是在老年人原有的信息素养基础上,增长信息知识,提高信息综合素质。一方面,保证老年人能自由利用知识和信息,增强老年人在信息化社会的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帮助老年人充分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升老年人生命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塑造积极老龄观,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健康老人、银色人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智慧社会的构建。

4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教学达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的预期,规定了教育对象通过课程学习后应该实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应用目标。教育目标决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确保教育目标在在课程教学中得以体现和贯彻。课程目标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是指导课程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的准则,制订课程目标有助于教育者贯彻课程设计者的目的和意图。

制定老年信息素養教育课程目标,首先要厘清各课程之间的学科逻辑关系,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严格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设计课程目标。其次,要注重研究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和学习特点,有的放矢地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体现了个人需要、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的三位一体性,并随着社会、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信息素养是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核心素养,帮助老年人培养“信息素养”即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希望实现的目标与意图。具体来讲,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老年人必备的信息品格和关键的信息能力,包括自主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互联网媒体终端)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或进行学习研究时,能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及通过何种途径获取这些信息,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合、生成、创造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与评价,自觉抵制和防范有害信息、垃圾信息等信息,完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5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综合考虑学科逻辑体系和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上,经过选择而编排进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总和。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行为过程。

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的是如何选择与组织信息素养课程的内容,即决定教什么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老年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即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以及学科知识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应涵盖信息、网络等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促进后继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二是贴近老年人的生活,传授有助于老年人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既与当前生活相关,也应与将来生活相关。三是与老年人和教育机构的教育特点相适应,课程内容应针对老年群体加以选择,应充分注意到老年人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使老年人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具体而言,老年信息素养教育应以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四个维度的基本内容为纲,针对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与学习特征开展分层次、螺旋式的教育。李健、陆璇等认为,老年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可设置为阶段式上升的三个层次:一是培养老年人基础信息素养能力的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基础操作、智能手机基础应用等课程,让老年人掌握各类终端设备与应用的基本操作。二是培养老年人通用信息素养能力的课程,包括信息检索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让老年人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三是培养老年人专业信息素养能力的课程,包括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利用获取的信息撰写研究报告、文献分析和研究、数据情报挖掘、社会实践调研等,提高老年人利用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8—9]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大致有直线式与螺旋式两种组织形式。直线式是将所选内容按照逻辑上的前后联系,组织成一条直线;螺旋式是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重复将课程内容编排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这种重复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逐步拓宽内容的范围和加深内容的程度。直线式编排方式避免了课程资源的浪费,而螺旋式编排方式有利于照顾到教育对象的认识特点。但一般认为,螺旋式的内容编排形式更合适学习能力减退的老年群体。

6教育模式(媒介)

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社区学校是目前我国老年人参加教育的主要途径,这些教育机构的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比重正在逐步加大。为缩小银色鸿沟,一些公共图书馆、电脑学校、传媒机构也正在积极开展“助老上网”公益项目,免费开办老年人电脑培训班、智能手机培训班;一些老年教育机构、老年专业网站通过开发制作无障碍教学网站,帮助老年人提高计算机网络技能。[10]这些实践为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老年信息素养教育的规模比较小,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无法满足老年群体在数量、质量和个性化方面的需求,老年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此外,由于隶属不同,各类教育机构的课程、师资、经费、场地等教育资源相互割裂,自主建设,没有实现共享,缺乏相应的制度与政策把控方向,造成老年教育资源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还存在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基于老年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必须坚持公益性质,这就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进而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与协作。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统筹老年教育的规划与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深度整合家庭、社区、老年大学、文化服务机构、高等学校、开放大学等部门的教育资源,在需求分析、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育评价等工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搭建“政府主導、部门协同、老年人广泛参与”的社会化老年教育模式。通过教育手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动老年群体与时代同行,政府、社会机构也正在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互联网+老年大学”的老年教育云南模式、[11]“行政部门统筹+办学机构参与+学习者自发组织”的广州市番禺区的多主体参与模式等,[12]为创新老年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7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与技巧,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老年人参与信息素养教育动机存在多元化特征——或是满足自身兴趣爱好、结交朋友等直接兴趣性动机,或是满足个人自尊心和求知欲、希望跟上时代永不落伍、自我实现等直接结果性动机,或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成就等间接性结果动机。而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属于精神性而非功利性、生活性、事业性、享受性、非奉献性。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这些深层次的、个性化的需求,结合不同老年群体的文化背景、教育需求、学习特征、信息素养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设计针对性、分层次的教育,因人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老年人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强的社交或情感需求,希望通过学习可以及时了解新闻大事和身边小事,可以和其他学员构建学习圈,倾向于互动学习。因此,自主的非正式学习、弹性学制、家庭学习模式等模式较受老年人欢迎,他们更喜欢宽松自由的教学节奏和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倾向于在熟悉的环境或良好的互动情景中进行互动式的讨论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教学、自由对话等个性化教学方式可以满足老年人在学习有困难时的个性化指导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注意力、反应速度、机械记忆力、知觉整合力在逐步减退,[13]而他们的文化积淀、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14]实施教学时还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这些学习规律,适当减缓学习节奏,提高讲授音量并配上字幕,合理化图像配色,简化口令与概念,注重实践操作,运用重复练习等方法。通过这些策略,尽量降低生理老化造成的学习上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果。另外,邀请老年人参与学习目标的设定,让他们提前了解、参与设计课程内容的范围及学习的程度,能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徐菊香认为,翻转课堂能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互动,激发老年人的主体意识。[15]此外,还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注重知识点讲授与操作技能演示相结合,偏重实践操作,减少纯理论知识的讲授。李婷等人认为,信息素养教育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应积极构建“O2O课堂教学、移动碎片式教学、远程专递送教、合作共享教学、体验探究学习等教育模式”。[16]任潭等人认为,微课堂教学实践短,主题突出,实用性、趣味性较强,能产生明显的学习效果,适合老年人学习特征。[17]

8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判断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有效的教育评价能引导教育者落实教育标准,使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施贯彻。同时,通过评价可以判断教学过程的运行情况以及教育对象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完善教学活动。

老年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应从结果与过程两个方面着手。教育结果的评价应该涵盖老年人信息素养的提升、由此促生的其他素养的提升以及提升的程度。具体而言,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评价应包含信息需求挖掘能力、信息结果获取能力、信息价值评估能力、信息有效利用能力、信息合法使用能力等几个方面的评价。其他素养的提升包括促进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的思维与能力的提升,如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研究、社会参与能力。此外,老年人对教学的满意度、对信息素养教育价值的认可度,也可纳入结果评价的范畴。钟鑫认为,教育过程的评价应涵盖教师素质、教学组织、教学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教师素质的观测点包括正面的教学价值观、强烈的教学责任感、系统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学组织的观测点包括灵活的课堂控制能力、充分的教学准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学环境的观测点包括有序的课堂组织、和谐的师生关系、合理的课程负担、科学的考核方式。[18]

教育评价数量的多少及其体系结构形式以系统优化为原则,既要全面反映教学活动的客观情况,又不宜设计过繁。评价指标不宜过多,指标的设计要有现实依据,能对教学活动作具体表述,便于实际操作。指标要清晰、明确,数据应易于获取,便于比较。指标的等级层次具有差异性。同时,可邀请老年学员参与评价,让他们参与选择评价方式、制定评价指标,共同进行评价。综合运用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开发与设计以及教育活动的实施模式与策略。评价结束后,对整个评价实施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修正,引导教学活动向教育目标不断靠近。

【参考文献】

[1]刘敏.美国信息素养标准的发展及其启示[J].情报探索,2017(7):124.

[2]蒋霞美.图书馆老年用户模型构建研究:基于两所图书馆的实地调研[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10):14—30.

[3]蒋霞美.城市老年群体信息消费特征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7):142.

[4]利昂·G.希夫曼,莱斯利·拉扎尔·卡纽克,约瑟夫·维森布利特.消费者行为学[M].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68.

[5]苑雅玲,孙鹃娟.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与政策思考:以北京市城区为例[J].老龄学研究,2015(4):45—47.

[6][14]岳瑛,暴桦.关于老年大学学员学习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12):55—58+55.

[7]姜红艳.21世纪初期我国老年大学教育目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8]陆璇,焦皎.多层次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初探: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6(4):124.

[9]李健,陈闽芳,王运彬.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老年大学信息素养课程设置研究:对十所全国示范老年大学课程调查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2):91—92.

[10]蒋霞美.我国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导向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6):29—30.

[11]伍敏.“互联网+老年大学”开启老年教育“云南模式”的探索和思考[EB/OL].[2018-08-22].http://www.ynlgb.com/yanjiu/201808228008.html.

[12]马福胜,刘路莎,张国杰,等.多主体参与推动老年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0):12—15.

[13]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5.

[15]许菊香.信息素养通识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践[J].图书情报知识,2018(7):120—121.

[16]李婷,李文.新媒体时代老年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路径[J].成人教育,2018(11):51—53.

[17]任潭,张攀峰,韩云肖.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年微课堂”社区构建研究[J].电子世界,2016(11):52—53.

[18]钟鑫.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效能评价体系初探[J].图书馆学刊,2017(11):1—4.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is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predicament of the ageing socie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mart care provided to the elderly and the smart society. At presen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insufficient total resour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and the separated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ought-to-be mod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and make a special analysis and systematic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e education objects, education demand, education obj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which will help to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s,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each link,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he elderly; aging; model

(編辑/乔瑞雪)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老龄化老年人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