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及试题演练

2020-03-24李传鹏

课外语文·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陈尧惠子加点

李传鹏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课外拓展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的几点体会。

【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和文字用法的感知能力。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加深文言文理解,培养学生语感素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笔者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在第一课时笔者首先对难点字正音,让学生自由读;接着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读出情感;然后全班齐读,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范读;最后在课余时间抽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通过反复诵读,字、词、句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许多语句烂熟于心,对语言才会有极高的敏感,对文章的领悟才能逐步加深,文章内容主旨就随之可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让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提升了文化素养。

【方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只有教给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知识的迁移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灵活分析,推断语境,才能最终受益。

1.实词辨析。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词汇积累,要求理解的词语出自文段中,但会联系到教材课文中的句子。

解题指导:①把课内的迁移到课外,代入原句,是否符合语境。②组词法,把一个字组成词组,代入语境。③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推知词义。④比较法,把课外段中的解释和课内的解释进行比较来判断异同。

2.文言文断句。断句在古汉语中称句读。“句”指一句话终结的停顿,“读”指句子中间的合理停顿。朗读停顿,有句子之间的停顿和句子当中的停顿。中考一般考查句间停顿,即要求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或加标点符号。

解题指导:①理解文意断句:阅读全文,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根据文言文翻译方法,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翻译理解文段大意。②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句首词:盖、夫、若夫、至若、呜呼、噫、然、然则、其、岂、安等词常用于句子的开头,在他们的前面一般都是断开的。句尾词:者、也、乎、哉、矣、耶、焉、耳等字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以在其后面断开。③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如……何”“何……有”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④借助修辞断句:对偶、顶真、反复、排比句式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这类句子要在对偶、对比和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断句。

3.内容理解。内容理解题可分为三种题型:整体感知、人物评价和启发感悟。针对故事情节或人物发问,考查理解能力。答题方式有两种:用文中词句来表达,或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近五年课外文言文的最后一道题考查的都是内容理解题。

解题指导:①把题目的题意代入文段中。(代入)②根据上下文检索与题目有关的句子内容。(检索)③提取与题目相关的句子来回答。(提取)④如果文中没有句子直接概括,就根据文中的中心句子加工一下来概括。(加工)⑤根据检索到的内容分点概括。

【拓展延伸】

文言文教学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正如叶圣陶所说:“领悟之源之开,能熟之功弥深。”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始终如一地培养学生博览文言文的能力,养成课外读书的习惯。现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总感觉到学习难度大,很难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多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淡薄,惧怕文言文的学习和考试,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笔者每天布置学生阅读一篇浅显的文言文文章,然后第二天上课时,利用五分钟时间,先抽查学号,再让抽中学号的学生上讲台讲一篇他阅读过的文言文故事,每天如此,这样周而复始一个学期。有时还利用语文实践课开展文言文故事比赛,让学生生动地通过故事的形式来表达阅读过的文言文,从中感悟出文言文故事的寓意。这样学生就喜欢上了阅读课外文言文,兴趣养成了,文言文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试题演练】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陈尧咨善射( )

(2)及守荆南回( )

(3)日有宴集( )

(4)杖之,碎其金鱼( )

2.請你选出与下面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杖之,碎其金鱼。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之有?

C.陈康肃公笑而遣之。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典郡有何异政?

(2)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

4.阅读文章,思考母亲听了陈尧咨的话,为什么会打陈尧咨?

5.文章中的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1.(1)擅长(2)等到(3)每天(4)用棒子打2. C 3.(1)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2)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4.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5.他虽然射箭技艺高超,但他是一个只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人。

【译文】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座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母亲)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寒松赋

李 绅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⑤,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⑥可用而不用,固⑦斯焉而取⑧斯。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隆:高。⑥谅:确实。⑦固:鄙视。⑧取:取法。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流俗不顾( )

(2)然后知落落高劲( )

(3)擢影后凋( )

(4)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松之生也,于岩之侧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穹石盘簿而埋根    古藤联缘而抱节

C.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     其真不知马也

D.无地势以炫容    以为妙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2)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4.下面句子属于侧面描写松树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捎云蔽景 ②蓄雾藏烟 ③贞枝肃矗

④古藤抱节 ⑤穹石埋根 ⑥直干芊眠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5.请你结合周敦颐的《爱莲说》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6.作者喜爱“寒松”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1)看见(2)高大峻拔(3)耸起的(4)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一段,相当于尾声2.B(A项“的”/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B项均表修饰;C项代指松树/难道;D项“来”/“认为”)3.(1)俗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2)它不学春天的桃李也不学秋天的梧桐。4.C(③⑤属于直接描写,其他均为侧面描写)5.①运用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②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6.因为寒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隐喻了作者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度。

【译文】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它没有宽阔的地势来炫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大自然赋予的本色。它枝干伟岸挺拔肃穆茂盛,或高踞于层岩之上,直插云霄;或藏身于幽涧之中,蓄雾藏云。坚固的穹石埋下它的根系,历经数载;古老的藤蔓缠绕它的躯体,不知多少年。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战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别的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它不改变自己的外形,也不改变自己的内心,甘愿经受霜雪的洗礼。它和隐士君子的志趣气节相投,它坚定不移,超乎万物。日月不能改变其本性,雨露使它更丰茂。它身影高耸,千年茂盛。它把自己流动的身影编织成梦,相信十八年后定能成材为公。它不学春天的桃李也不学秋天的梧桐。

身为栋梁之材却不为人知,顶风冒雪,却没人为它称奇叫绝。实在是空为有用之才,有人鄙视它,却也有人取法它。

陆游筑书巢

陆 游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③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④,或至不得行,辄⑤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⑥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栖(q~)于椟(d%):堆在木箱上;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妻子:妻子和儿女。③觌(d!):相见。④槁(g2o)枝:枯树枝。⑤輒:于是。⑥引:邀请。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陈于前( )

(2)间有意欲起( )

(3)乃引客就观之( )

(4)信乎其似巢也(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于”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尝射于家圃 B.吾室之内,或栖于椟

C.业精于勤、荒于嬉 D.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2)信乎其似巢也!

4.请你从文章中找出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句子。

5.文章中的陆游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1.(1)陈列(2)间或,偶尔(3)走近,靠近(4)确实2. C(由于;其他解释为:在)3.(1)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2)这确实是像书窝啊!4. 乱书围之,如积槁枝。5.热爱读书、不拘小节、乐观幽默的人。

【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当枕头,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没有书的地方。我的饮食起居,病痛的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像堆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靠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已经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是像书窝啊!”

梅花草堂集

张大复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n y$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而名之不可( ) (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

(3)非可逼而取也( ) (4)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而名之不可

B.非可逼而取也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C.纯以情韵胜 皆以徐公美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2)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4.文章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5.读完本文,根据兰花出一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赏兰花陶冶君子情操 下联:

【参考答案】1.(1)说出(2)相似(3)靠近(4)同类2. B(A项“的”/代兰花;B项均表顺承;C项“用”/“认为”;D项“难道”/代指陈尧咨)3.(1)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2)兰花难道就像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4.洁身自好 高洁(意思对即可)5. 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勝,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炫目的,使人总有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兰花难道就像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鼠画逼真

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②。令初不知爱,漫③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①东安:古地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②邑令:县官。③漫:漫不经心,随便。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东安一士人善画( )

(2)令怪之( )

(3)黎明物色( )

(4)则踉跄逐之(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之”的含义。

(1)献之邑令(    )

(2)旦而过之( )

(3)令怪之(   )

(4)则踉跄逐之(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2)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作的精美逼真具体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1. (1)擅长(2)以……为奇,感觉奇怪(3)察看,观察(4)追赶2.(1)代指鼠画(2)挂画的地方(3)代指这件事(4)代指鼠画3. (1)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2)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下,并且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4.县令屡次挂这幅画,画都被家中的猫弄得掉落在地;用这幅画试其他猫,其他猫都会跳起来追画上的老鼠。(通过猫的反应侧面表现画的精美逼真)

【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于作画,画了一幅鼠图,送给县令。县令起初不懂得爱惜它,把这幅画随意地挂在墙上。每天早晨经过挂画的地方,那幅画总是落在地下,挂几次落几次。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黎明时候,县令发现画落在地下,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于是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于是县令才知道这幅画上的老鼠画得逼真。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①慢其鼻端,若②蝇翼,使匠石斲③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④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⑤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垩(-):石灰(一说白色的土)。②若:像。③斲(zhu5):同“斫”,砍,削,清除。④召:召见。⑤质:对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郢人垩慢其鼻端( )

(2)匠石运斤成风( )

(3)尽垩而鼻不伤( )

(4)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

2.请你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过惠子之墓

A.宋元君闻之 B.吾无与言之矣

C.尝试为寡人为之 D.水陆草木之花

3. 翻譯下面的句子。

(1)庄子送葬,经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2)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4.这则寓言表达了庄子的什么感情?

5.从这则故事中后来引申出一个成语是                ,它的意思是                                 。

【参考答案】1. (1)通“墁”,玷污(2)挥动(3)使……干净(4)即使如此2.D3.(1)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2)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4.表达了对惠子的怀恋和惋惜。5. 运斤成风 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随从说道:“郢都有一个人,不小心让一星点白灰粘在鼻子上,这点白灰就像苍蝇的翅膀那样又薄又小,他让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起斧子,随斧而起的风呼呼作响,任凭斧子向鼻端挥去,泥点尽除而鼻子安然不伤,郢都人站立不动,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此事后,把匠石召去,说道:‘试着替我再做一遍。匠石说道:‘臣下确实曾经削掉过鼻尖上的泥点,不过现在我的对手已经死了很久了!自从先生去世,我再也没有对手了!我再也找不到辩论的对象了。”

游 江

郑 燮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乾隆戊寅清和月板桥郑燮画竹后又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见修竹数千株( )     (2)心窃乐之( )

(3)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4)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

(2)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3.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回答)

4.阅读郑燮的《游江》,思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 (1)茂密修长的竹子(2)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3)做学问的人(4)指多角度的思考或欣赏2.(1)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2)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从不同角度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做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3.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4.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译文】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渔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从不同角度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做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猜你喜欢

陈尧惠子加点
美食无国界品味有共鸣
熟能生巧
可乐
给地球加点绿
给电影加点特效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泡脚可以加点药
郑合惠子:率真Lady
Pour une puissance culturelle chinoise
为腼腆胆怯加点“料”,秀出你的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