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当代的继承发展

2020-03-24李天恩

山东青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积极因素历史渊源毛泽东

李天恩

摘要: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即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本文通过梳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的发展历程,分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想的历史渊源、正式提出、以及当今时代的开拓创新。归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想的一些发展经验教训,为当今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积极因素;历史渊源;继承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想的历史渊源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开宗明义的提出了“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和“国内外的积极因素”两个问题,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说明毛泽东认为过去进行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而过去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的方针的具体实施办法就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所以毛泽东认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本质上就是统一战线。

我们党的统一战线法宝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我们党成立之初,之后随着实践和革命的发展而不断成熟完善,最终被归纳总结为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对实践和理论的总结,在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

在我们党成立之初我们党就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也就是统一战线的方法来推动革命的发展,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当时鉴于国内外反动派势力的强大和我党本身力量的弱小,为了能够有力量进行革命,在会上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其中提出“因此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2]也就是党要通过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式来联合全国各党派以促进革命的发展,但党同时也提出在联合战线中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1923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其中提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推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但同时强调当必须在思想政治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提出“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3]此时,共产国际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确认,因此党的三大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最终确立。国共合作开始后,极大推动了国民革命大发展,成功的进行了北伐,但党由于建立初期缺乏斗争经验,在建立统一战线的同时没有注意建立自己的武装,在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时,党遭受了巨大损失。

大革命失败后,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开始进行武装革命,到1936年之前和国民党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由于残酷的斗争环境,党的统一战线这一时期出现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中国日甚一日,为了救亡图存,抵抗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号召联合各阶层各党派共同抗日,1935年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出了实行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其中提出“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的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4]在抗战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方针不断发展以至于成熟,直到1939年毛泽东发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5]正式把统一战线归纳为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标志着党的统一战线策略走向成熟,同时我们党在实际工作中在经济方面实行减租减息,政治方面在根據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军事方面改编红军为八路军和新四军,采取这些实际措施来促进统一战线的落实,联合各阶层阶级共同抗日,同时也促进了自身发展壮大,但同时我们党在运用同一战线的同时又注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对国民党反对派顽固派采取及斗争又联合的方针,有力的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发展,保证了抗战的进行,毛泽东在1940年的《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中提出了党对待国民党的基本方针:“在一切国民党区域,党的基本方针,同样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用以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6]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悍然进攻解放区,国共内战爆发,党在国统区开辟第二条战线,团结一切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沉重打击了腐败反动的国民党政权,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党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支持,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党邀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想的提出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国内事业百废待兴,党动员全国人民,各阶层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投入到国民经济事业的恢复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国内开展镇反运动,土地改革,国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了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开展,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国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同时苏联对我国经济建设进行支援,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党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1953年开展了“一化三改”,对于资产阶级的企业我们实行和平赎买,通过公私合营的形式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同时又付给资产阶级一定的企业红利,避免了采取暴力没收的手段造成的巨大社会动荡,同时又把资产阶级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在政治上给于适当的地位,参与国家管理,这样既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充分照顾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有力的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的发展,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1956年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摆到了党的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以苏为鉴,经过了解各方面情况,听取多个部门工作汇报,结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毛泽东1956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得到了政治局的赞同,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并对一切积极因素做了阐释,即“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7]这就表明毛泽东毛泽东正式提出了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并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同年党的八大召开,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同样也表达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毛泽东提出在八大开幕词中提出“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8]在八大上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奋斗任务,但可惜的是八大召开不久后,党开始逐渐左倾,不断发动政治运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良好探索开端被打断,直到文革结束后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转折后,党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才得到恢复和继续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想的继承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通过人民政协和统一战线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调动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强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邓小平同志说:“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9]邓小平同志还第一次以是否能够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判断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标准。他在总结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时认为,“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现在我们把这个经验应用到各行各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10]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同志批驳了把知识分子看作是“臭老九”的错误思想,重申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认为尊重劳动是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前提,邓小平强调“但总的说来,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11]

江泽民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而分度,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强调“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坚持“一国两制”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在论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了四个基本要求,其中第三个要求是:“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12]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论述科学发展观中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时强调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并且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也非常重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全面改革,推动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伟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懈奋斗”,“我们要根据宪法确立的体制和原则,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14]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66.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47.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3.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6.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56—75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8]毛泽东作八大开幕词.[DB/OL].(1956—9—15).http://www.china.com.cn/ch-80years/lici/8/8-0/6.htm

[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

[10]中共中央文獻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2.

[1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9.

[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2002—11—8).https://www.fmprc.gov.cn/ce/cech/chn/xwss/t115277.htm

[1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2007—10—15).http://www.most.gov.cn/yw/200710/t20071026_56736.htm

[14]学习强国:习近平重要讲话.[DB/OL].(2012—2016).https://www.xuexi.cn/588a4707f9db9606d832e51bfb3cea3b

/9a3668c13f6e303932b5e0e100fc248b.html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猜你喜欢

积极因素历史渊源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浅谈高中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统一战线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探析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