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2020-03-24吴芷婧

科学24小时 2020年3期
关键词:百川雷公白虎

吴芷婧

“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取意为春雷阵阵,群虫惊醒。因发生在春季,不再只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而是春雷始鸣,万物生长。

惊蛰是农事开始的标志,农谚有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而此时的农事管理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只有仰赖丰富的经验和辛勤的劳动去应对气温的波动,降水的多寡,以及做好除病除虫,施肥催芽,才能保证作物的丰收。

尽管有着繁重的劳动生产工作,但每当到了惊蛰,人们依然会进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庆祝新的一年劳作的开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南方民间,尤其广东一带流传着在惊蛰这天,白虎会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的说法。而冲犯了白虎的人则会在这一年里遭受诸多口舌是非与争端,百般不顺,甚至被阻挠前程。于是民间百姓为求自保与安宁,逐渐形成了在惊蛰这一天祭白虎的习俗。

祭白虎,就是祭祀用纸制作的白老虎。纸老虎的形象通常会被描绘成黄色带黑色斑纹的模样,口角处还要画一对獠牙。拜祭时,人们把猪血喂进白虎口中,认为白虎吃饱后便不再会伤人;然后再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嘴上,使之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祭雷神蒙鼓皮

驚蛰期间,在中国的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会春雷乍动。渐渐地,雷声就成为惊蛰的标志性存在。惊蛰最初的名称叫“启蛰”,本意为天上开始打雷,惊醒蛰伏的小虫子,后因与西汉皇帝刘启的名字相同,为了避讳,才改为“惊蛰”。宋代诗人张元干在《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诗云:“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因此人们也将“雷神”崇奉为惊蛰的节气神。

在客家人眼里,雷神是九天之神,地位十分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天上雷公,地下舅公。”雷公是天庭中的重要神祗,其地位同舅公在客家人中的地位相当。因此,惊蛰到来,春耕开始,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纷纷祭祀雷神。

客家人祭祀雷神的活动十分丰富。惊蛰之时,家家户户便都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去庙里焚香烧纸,祭祀雷公,祈求全年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有的地方还会出门擂鼓,因为鼓声与雷声相似,这是百姓眼中对雷神的一种呼应,核心意义还是祈求吉祥平安。若是惊蛰期间适逢社日,人们还会去祭祀土地公、地母,既为祈求气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为迎接暖春时节生命之神的复活。客家人在社日祭坛上,既膜拜土地,又敬拜雷公,以载歌载舞、锣鼓喧天、嬉戏郊野、篝火聚会等喜庆方式庆祝雷神苏醒。到二月初三文昌诞日,同在惊蛰节气期间,同样有祭雷神的因素。据专家考据,文昌帝君的原型就是雷公。在祭祀雷公的过程中,民间百姓还会流传各式和雷公相关的农谚,如 “正月雷鸣二月雪”“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唔多”“正月玩过,二月趟过,三月雷公猛雨也要做”等。雷神的信仰融贯于各地客家的岁时生活中,还诞生了一系列的民俗禁忌。如广西博白客家在土地节(即社日)时要用糯米做糍粑吃,并且一定要放上棠梨叶,传说吃了不怕雷公叫。其他地区在祭雷神的过程中还有蒙鼓皮的活动,人们认为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要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雷公的形象虽经过了长期的演化,这些想象也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世界的认识,期望自己的行为能顺应天意。

惊蛰赏梨味

中国的民间还有惊蛰吃梨的习俗。相传晋商渠家的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以贩梨谋生,最终挣得了一份家业,得以在祁县城定居。到雍正年间,十四世的渠百川走西口创业时正值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最终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想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后来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为“长源厚”。这个故事也广为流传开来。后来走西口的人也都效仿渠百川吃梨,以表“离家创业”之意,久而久之,惊蛰日吃梨亦有了“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吃梨还有增强体质的作用。惊蛰时节,气候多变,乍暖还寒,易患疾病。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可增强体质,抵御病菌侵袭。苏北及山西一带就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认为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因此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惊蛰这一天万物复苏,虫豸始动,农事始兴。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在这样一个万事之“始”的节气里,无论是祭祀白虎,还是敬拜雷神,抑或是吃梨,都是逐渐形成的一些民俗活动,代表了百姓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百川雷公白虎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琴语” “律动” “百川”
一场美梦
《金娃——龙舟》
白虎
雷公奇遇记
雷公奇遇记之两面国
雷公奇遇记之审油案
唐白虎等
唐白虎(四格漫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