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药桶混助剂在小麦赤霉病农药减量防控中的效果

2020-03-24张震邱海萍柴荣耀胡宇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助剂多菌灵赤霉病

张震,邱海萍,柴荣耀,胡宇峰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2.宁海县农业农村局, 浙江 宁海 315600)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仅造成小麦产量的损失,而且受病菌侵染的籽粒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真菌毒素,严重影响人畜健康[1]。浙江省小麦生长中后期气候温暖湿润,极易发生赤霉病。近年来,基本上每3年发生1次较重的赤霉病,导致部分地区小麦达不到收购标准[2]。赤霉病的发生已成为阻碍浙江省农民种植小麦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浙江省小麦赤霉病的防控用药,以氰烯菌酯、多菌灵、戊唑醇等单剂及其复配剂为主。为了降低赤霉病的为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种植户往往过量用药,这不仅增加了种植成本,也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和生态环境安全问题[3]。合理用药可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对实现浙江省粮食增产稳产和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从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需要,根据《浙江省农药减量行动实施方案》中病害防控和化学农药减量要求,本文就桶混助剂在小麦赤霉病农药减量防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宁海县茶院乡郑公头村进行,土壤类型砂壤土。参试小麦品种为金运麦1号。

参试的桶混助剂有激健(成都激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新高脂膜(陕西省渭南市高新区促花王科技有限公司)。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40%多菌灵悬浮剂(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和0.3%四霉素水剂(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施药器械采用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台州市黄岩绿野喷雾器厂)。

1.2 处理设计

试验共设18个处理,各处理667 m2用药:处理1,40%多菌灵悬浮剂125 mL;处理2,40%多菌灵悬浮剂100 mL;处理3,40%多菌灵悬浮剂88 mL;处理4,40%多菌灵悬浮剂100 mL+激健15 mL;处理5,40%多菌灵悬浮剂88 mL+激健15 mL;处理6,40%多菌灵悬浮剂100 mL+新高脂膜30 mL;处理7,40%多菌灵悬浮剂88 mL+新高脂膜30 mL;处理8,25%氰烯菌酯悬浮剂150 mL;处理9,25%氰烯菌酯悬浮剂120 mL;处理10,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5 mL;处理11,25%氰烯菌酯悬浮剂120 mL+激健15 mL;处理12,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5 mL+激健15 mL;处理13,25%氰烯菌酯悬浮剂120 mL+新高脂膜30 mL;处理14,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5 mL+新高脂膜30 mL;处理15,0.3%四霉素水剂65 mL;处理16,0.3%四霉素水剂65 mL+激健15 mL;处理17,0.3%四霉素水剂65 mL+新高脂膜30 mL;处理18,以清水作对照(CK)。小区面积30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试验共施药2次,分别于小麦始穗期(2019年4月8日)和其后7 d(4月15日)。667 m2用水量30 L。

1.3 调查与统计

小麦乳熟后,每小区按棋盘式5点进行病害调查,每点不少于40穗,记录各病级病穗数和总穗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赤霉病病级划分标准和病情指数计算方法按国标GB/T 15769—2011执行。

试验数据采用DPS 17.10软件进行Duncan’s新复极差法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菌灵和氰烯菌酯减量防治赤霉病的效果

表1中数据显示,多菌灵按当地小麦赤霉病防治常规667 m2用量125 mL,防治1次防效83.3%,防治2次防效86.8%。减量20%和30%的处理,防治1次效果为68.1%和61.3%,与常规处理相比防效显著下降;防治2次时分别为83.8%和79.1%,减量20%与常规处理无显著差别。

表1 激健在多菌灵减药防治赤霉病中应用的效果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2~5同。

表2表明,氰烯菌酯按当地小麦赤霉病防治常规667 m2用量150 mL,防治1次防效73.9%,防治2次防效86.4%。减量20%和30%处理,防治1次效果52.1%和36.0%,与当地常规处理相比防效显著下降;防治2次时,虽防治效果增加明显,分别是74.5%和63.4%,但仍显著低于常规处理。

表2 激健在氰烯菌酯减药防治赤霉病中应用的效果

2.2 助剂激健在多菌灵和氰烯菌酯减量应用中的效果

表1中数据显示,多菌灵减量20%与激健组合(处理4)处理,防治1次防效76.3%,高于减量20%(处理2),低于常规处理(处理1),但与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防治2次时,防效92.1%,显著高于常规和减量20%处理。多菌灵减量30%与激健组合(处理5)处理,防治1次的防效78.4%,显著高于减量30%处理,与常规和减量20%处理无显著差异;防治2次时,防效达83.0%,与常规处理相当。表明助剂激健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多菌灵施用剂量20%~30%。

表2中数据显示,氰烯菌酯减量20%与激健组合(处理11)处理,防治1次防效56.5%,防治2次防效72.6%,均与减量20%处理(处理9)相当,且都显著低于氰烯菌酯常规处理(处理8)。当氰烯菌酯减量30%与激健组合(处理12)处理,防治1次和2次的防效,均与氰烯菌酯减量30%(处理10)的相当,也都显著低于常规处理的防效。表明氰烯菌酯减量20%~30%时增加助剂激健不能有效提高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2.3 助剂新高脂膜在多菌灵和氰烯菌酯减量应用中的效果

表3表明,多菌灵减量20%与新高脂膜组合(处理6)处理,防治1次的防效达79.1%,显著高于多菌灵减量20%的处理(处理2),与多菌灵常规处理(处理1)相当;防治2次的防效85.4%,与常规和减量20%处理相当。多菌灵减量

表3 新高脂膜在多菌灵减药防治赤霉病中应用的效果

30%与新高脂膜组合(处理7)处理,防治1次的防效72.6%,显著高于减量30%处理;防治2次的防效86.8%,与常规处理相当。表明助剂新高脂膜的使用可有效减少多菌灵施用剂量20%~30%。

表4中数据显示,氰烯菌酯减量20%与新高脂膜组合(处理13)处理,防治1次的防效70.8%,显著高于氰烯菌酯减量20%处理(处理9),与氰烯菌酯常规(处理8)处理相当;防治2次的防效86.0%,与氰烯菌酯常规处理相当。氰烯菌酯减量30%与新高脂组合(处理14)处理,防治1次防效52.2%,显著高于减量30%处理(处理10);防治2次的防效82.3%,与常规处理相当。表明助剂新高脂膜的使用可有效减少氰烯菌酯施用剂量20%~30%。

表4 新高脂膜在氰烯菌酯减药防治赤霉病中应用的效果

2.4 助剂对生物药剂四霉素的增效作用

表5中数据显示,四霉素水剂按当地小麦赤霉病防治常规667 m2用量在65 mL,防治1次防效26.8%,防治2次防效66.7%;当与助剂激健配合应用时(处理16),1次防治为59.6%,2次防治为72.6%,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四霉素常规处理;当与新高脂膜配合使用时(处理17),防治1次和防治2次的防效均比相应的常规处理低。表明配合使用激健具有增效作用。

表5 激健与新高脂膜在四霉素防治赤霉病中应用的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药剂防治仍是当前赤霉病防控最为主要的手段。种植户为追求防治效果,大量应用化学药剂,不仅造成药剂的浪费,也容易引发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抗药性菌株滋生等生态安全问题。在现有防治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精准防控和助剂应用来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已成为当前化学防控药剂减量增效的重要举措[4]。农药助剂本身对病菌无生物活性,但与农药配合应用时,能有效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5-6]。农药桶混助剂的增效作用与所选农药及助剂本身的理化特点有关。试验结果表明,激健对化学药剂40%多菌灵悬浮剂减药增效作用和对生物药剂0.3%四霉素水剂增效显著;新高脂膜对40%多菌灵悬浮剂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减药增效作用明显。

基于桶混助剂并不是对所有农药都表现增效作用,因此,开展桶混助剂与农药的应用基础研究,筛选最佳增效组合才能在生产中切实地提高防效、取得最大经济和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助剂多菌灵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不同烧结助剂对YAG多孔陶瓷性能影响研究
钾助剂对Co(311)面上碳吸附影响的理论研究
农药减量增效助剂应用技术
减少SOx排放的催化裂化新助剂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的残留现状研究进展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