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士夫妻”李兰娟与郑树森

2020-03-23李蕊娟

中关村 2020年3期
关键词:李兰娟院士

李蕊娟

最近,曾建议封城的李兰娟多次登上微博热搜。2月4日,她带领的团队在武汉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一出,举国沸腾,这无疑为连日来的抗疫战争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很多人还不知道,73岁的她是国内唯一一个传染病学科院士,曾在非典、甲流、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事件防控中,有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而她“背后的男人”郑树森,同样是一位院士,这对被称作“医学狂人”的恩爱夫妻,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夫妻俩都是“医学狂人”

与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不同,李兰娟出身贫寒,她194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县夏履桥村,和鲁迅先生是同乡。

李兰娟打小就特别聪明,读书写字样样拔尖,但13岁那年母亲把她叫过来说:“孩子你别读书了,家里太穷,实在供不起了。”李兰娟向来懂事,她默默回学校含着泪开始收拾东西。善良的老师得知情况后,便跑去和学校商量,帮她申请到了助学金。正是这份微薄的助学金,改变了李兰娟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高中毕业后,由于高考被取消,李兰娟回老家当了赤脚医生。她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疗教育,却凭借刻苦自学练了一手好医术。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对她交口称赞。因为“赤脚医生”干得好,1970年,23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毕业后进入浙医大一附院,成为了一名医生。

期间,李兰娟与同在一家医院工作的郑树森相识,并渐渐擦出爱情的火花。有趣的是,与绝大多数年轻人的花前月下不同,因都忙于业务,平时两人的约会都是在医院。

1975年5月1日,李兰娟和郑树森正式结为夫妻。也许很多人都不可能想到,她和先生的新婚之夜是怎么过的。当时,他们在家中举办了简单的仪式,然而就在此时,突然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说郑树森患病的父亲身体突发状况,郑树森是个孝子,闻此消息很是焦急,决定连夜赶回去。新娘说:“我和你一起回吧,碰到事情也有個人商量。”

于是,夫妻俩连夜往回赶。由于当晚没有直达先生老家龙游的火车,必须在金华火车站中转过夜,但因为穷,没钱住招待所。两个年轻人把铺盖卷儿往地上一铺,就在火车站广场度过了新婚第一夜。天亮赶车的时候,看着李兰娟疲惫的面容,郑树森忍不住向新娘表示歉意,说让她受累了。李兰娟却笑着说:“挺好呀!咱们这新婚第一夜很有纪念意义。”

婚后,夫妻俩虽然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但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起床后到抵达医院前的这点短暂时光。“早餐是我们俩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李兰娟说,即便这样,他们也很少讨论家庭琐事,谈得最多的也是患者的病情等工作上的事。比如,先生对她说,“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李兰娟说,“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别人看起来枯燥无聊的沟通,对他们却是一种乐趣,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三观相同吧。

有趣的是,夫妻俩都曾被学生称作“医学狂人”。有多“狂”?用李兰娟自己的话说:“吃完早餐,我俩一起去医院。经常是他在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经常忙完回家已是深夜一两点钟。”温馨的是,无论多晚,郑树森都会等妻子一起回家。

当时肝炎困扰着很多国人,重型肝炎的致死率,竟然达到了80%!李兰娟痛心不已。工作之余,她废寝忘食地对肝炎进行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她的人工肝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项目救活了无数肝炎病人。李兰娟却十分慷慨,她把自己苦心钻研的技术,无条件传授给其他单位,好让更多的病人能够受益。医者仁心,李兰娟在业内的声誉越来越高。

老公是她的粉丝

李兰娟与郑树森不仅有温暖的爱,还有相互鼓励的默契与柔情。夫妻俩原是同一个专业,后来,李兰娟专注研究人工肝和传染病,郑树森则一心攻克肝移植难题,两人在研究专业上有一定关联。除了互相讨论,还会一起帮助病人。

比如遇到人工肝技术仍然无法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她会把病人转给郑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因为他是这方面的专家;而郑树森在收治一些重症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他们先去尝试人工肝治疗,他说:“肝移植毕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夫妻间的转诊,因为有更加合理对症的治疗方案,也使得不少患者得以奇迹般地康复。

有意思的是,对医学临床和科研的全身心投入,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其他普通家庭的生活模式。家里的琐事,全部由李兰娟高龄的母亲一手操持;两个儿子从小学会独立,大儿子更是扮演起家长的角色。“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坐着弟弟,每天接送上学,风雨无阻。这在当时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李兰娟既为孩子骄傲,又为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而惭愧。

李兰娟堪称先生的“贤内助”,郑树森对她一直心存感激。鲜为人知的是,郑树森40岁去华西医科大学读博毕业后,李兰娟又支持他去香港攻读博士后。那段时间她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四口。有一次公公得了重病,李兰娟怕丈夫分心没敢告诉,她带着大儿子抱着小儿子,悄悄跑回老家守候在公公身边,为老人家诊治病情挂水打针,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自己精心熬制的稀饭,整整一周陪侍身边,直到老人身体康复她才放心离开。

无独有偶,李兰娟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两次骨折,也是郑树森忙前忙后,并亲自为岳母做的手术。

对于丈夫郑树森,李兰娟不吝赞美之词,说他的手很巧,技术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思路清晰,管理上也很有魄力,自己有时遇到拿不准的问题还要请教他;他还很有爱心,因为自己出生清寒,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还想尽办法为患者减免医药费……

当然,在李兰娟看来,先生也有缺点:常常找不到家中的东西,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锅的时候也不等水开……虽然有时也拿这些开玩笑,但她从不真的介意。作为“反击”,郑树森也对妻子打趣说:“你什么家务都不做,整天都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一年也只是在大年三十才做一顿饭。如果在大清朝,估计早就被夫家休了!”李兰娟听了,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其实除了狂热的工作,这对医学伉俪依然有着不为人知的温情和浪漫。工作之余,李兰娟的最大爱好是看电影,看越剧,可结婚40多年,她却从未去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好玩的是,由于先生喜欢婺剧,婺剧就成了她最大的爱好。“只要有时间,我就尽可能陪他去看,虽然几乎每次都会迟到。”李兰娟笑着说。

李兰娟平时对人慈祥和蔼,尤其在先生面前,颇有柔情的一面,连郑树森都没想到,遇到“杀伐决断”的事,她竟有霹雳手段。17年前,妻子用手中的权力横刀立马“任性”了一番,护住了浙江全省的平安。

原来,2003年4月的一天,已担任浙江省卫生厅长的李兰娟,听取了下属的紧急汇报:省内已经出现了“非典”病人!她告诉下属,立刻向民众公开具体信息!卫生厅执行力太强了,竟然在早上五点多发出了公告。还没等民众反应过来,李兰娟已经下达了第二条非常强硬的指令:只要是与“非典”病人接触过的人,统统隔离起来!

当天被隔离的密切接触者有1000多人,而这个过程迅雷不及掩耳,在24小时内就已经完成。随后,只要是接触过病人的,也全部被隔离。整个浙江省,被隔离观察的人数有11万人以上!当时人们对这种新型传染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郑树森就听到有人愤愤不平,认为李兰娟这种做法反应过度,太简单粗暴。

面对质疑,李兰娟却不管不顾,她坚信自己是对的。“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就是应对传染病最好的方法。”后来郑树森和同事发现,那些看似“冷酷无情”的手段,使浙江全省在“非典”期间,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这在全国都是一个奇迹!更令人意外的是,“非典”病人们并不埋怨李兰娟“无情”,反而充满感激。

让郑树森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疫情发生后,繁杂的政务已经让56岁的妻子身心俱疲,她还加班加点,研究“非典”治疗方案。在她的带领下,浙江的“非典”治疗也成为全国的标杆。不仅治愈率高,而且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李兰娟在抗疫中交上了一份对得起人民的答卷,事后,就连郑树森都成了她的粉丝。

2005年,李兰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赤脚医生到名震天下的院士,郑树森颇为妻子在医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肝胆相照,把婚姻过出了最好的模样

其实她先生也是医学界大咖,郑树森的研究方向为肝胆胰外科肿瘤诊治和器官移植,早在2001年,他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先生是我国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这就注定了两人肩上的责任,不容他们有半分怠慢。更讓人敬佩的是,夫妻俩还致力于培养杰出医学人才,2012年,他们一起捐资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两年后,又设立了“树兰医学奖”,重点培育一流医学科学家。

今年73岁的李兰娟院士,曾在非典、甲流、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事件防控中,有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郑树森没想到,2020年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妻子又临危受命。在疫情发生时,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李兰娟,第一时间赶往北京参加有关会议,除夕当晚9点多,才从北京返回杭州的家。

郑树森得知妻子即将“奔赴战场”,没有阻拦,而是当起了大厨,烧好年夜饭等候她归来,也是为老伴壮行。那天,李兰娟还发了条朋友圈:“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可惜夫妻团聚的日子并不久,刚过完除夕,李兰娟就带领团队出征武汉。而丈夫郑树森则默默地跟在身后拎包送行……

2020年1月26日,武汉封城的第四天,人心浮动。在这一天,央视记者董倩对李兰娟进行了专访。董倩很犀利地问她,为什么要提出武汉封城的建议?李院士耐心地作了“疫情控制”的解释。董倩却不依不饶地问:“武汉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要隔离多久?”李院士温和而坚定地说:“新发病人明显减少,甚至新发病人没有了的时候,就可以解除了。”很快,“李兰娟”这个名字被大家所熟悉。很多人佩服她能够提出“封城”的建议,觉得她很有魄力。

其实老伴离开的这些日子,郑树森每时每刻都在为她担心,除了偶然打电话问候一下,他也实在给妻子帮不上太多的忙。2月4日,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当时,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一出,举国沸腾。这无疑为连日来的抗疫战争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晚上,夫妻俩在百忙中特意视频了几分钟,郑树森向妻子表示了祝贺,并叮嘱她注意身体。李兰娟笑着说,“别忘了,我回来时,你要烧一桌菜好好慰劳一下。”知夫莫若妻,这举重若轻的一句话,让郑院士顿感浑身轻松。

李兰娟和郑树森,是我国科学界为数不多的院士夫妇。在长达45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之间除了爱,还有不离不弃的默契,肝胆相照的义气,铭心刻骨的恩情。都是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共同承受命运的安排。

郑树森曾经说过:“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而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这句话正是这对院士夫妻的最佳写照。两人从结婚开始就专注科研,忙着工作,没有浪漫与华丽,但他们却把婚姻过出了最好的模样。也许正因为无数次的同舟共济,才有今天的伉俪情深。

猜你喜欢

李兰娟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赵其国院士
小学生收到李兰娟院士回信
李兰娟:“肠”治久安
李兰娟与郑树森 比翼双飞四十载
李兰娟
院士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