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文化代际传递的理论探析

2020-03-23侯禹徽

戏剧之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化扶贫贫困

侯禹徽

【摘 要】贫困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贫困文化是造成贫困的内生逻辑所在。贫困文化具有传递性和封闭性,只有阻断其代际传递,才能有效打破贫困文化带来的束缚与精神禁锢,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

【关键词】贫困;贫困文化;文化扶贫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7-0225-01

贫困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一种社会现象,这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节中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对贫困的研究和探索愈发增多。

为了消除贫困,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典经济学等派别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以及解决思路。尽管各个学派都对贫困现象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为何贫困还是无法消灭呢?这是因为贫困在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存在的同时,有独特的内生机制。这种内生机制就在于形成了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从社会学上讲属于一种亚文化,这种亚文化的生命力极强,且能实现代际间的传递。[1]

最早提出贫困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奥斯卡·刘易斯,刘易斯在他的著作《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中记录了墨西哥的五个家庭的生活,通过观察,刘易斯发现长期处于疲困生活中人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思想观念等,他们的价值观已经在长期的贫困生活中固化,难以跳脱出固有的贫困思维去改变现状。[2]

社会排斥理论认为在当前社会中多元变迁的元素共同作用,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交易活动、服务及权利被排斥,贫困是最显著的表现之一。社会排斥也指在教育、住房、健康等方面受到的差别待遇,既有政治排斥、经济排斥,也有文化排斥。[3]

贫困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处于贫困生活的人们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困境。在这种亚文化作用下,他们在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受到了“排斥”,这种“排斥”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贫困文化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贫困,从广义上讲,贫困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在贫困文化模式中,既有经济、政治方面,也有社会、文化方面。贫困现象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在于贫困的复杂性,以及所形成的贫困文化的传递性。贫困文化在代际传递过程中实现了恶性循环,这种贫困文化的作用路径为:首先,处于贫困家庭的父辈一代由于收入水平较低,无法给子女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甚至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一部分父母外出务工谋生,疏于对子女的照顾,导致子女不能有好的身心发展与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因其子女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不足,形成了固有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观念。这种先天不足的条件会带来发展思维的局限,其子女会继续重复收入低下、竞争力不足的状态;其次,如果父辈从小未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对其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培养理念、教育方式及手段都不能促进其后代的健康成长。父辈因为经济水平的局限,可能难以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投入,对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子女过早辍学,失去向上层流动的重要机会;再次,这种贫困文化还会影响子女的就业,父母辈受制于学识能力和劳动技能等,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收入较少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可替代性极强,如果子女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也会步入同样的就业岗位,导致在就业方面的贫困代际传递;最后,贫困文化还会影响贫困家庭的健康理念,由于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的支撑,贫困人口往往无暇顾及其健康状况,既影响了家庭的生活质量,也无法给子女提供足够的营养和健康关注,造成贫困人口非良性健康观念的传递。如此种种,贫困文化模式的代际传递与社会排斥的几个指标之间,基本上呈现出一一对应性。所以,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看待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问题,使得这一问题更为清晰,視野更为开阔。[4]

为消除贫困文化,重点在于文化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重要的在于改变精神贫困,改变价值观的贫困。我国在这一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起来,扶志是基石,扶智是手段、方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第一,加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阻断贫困思想的代际传递。教育是改变贫困文化的内生动力。关注贫困地区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改善其教育条件,更新教育知识体系;关注贫困地区劳动力人口的素质教育和培训,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第二,利用大众媒介加强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传播科学知识,重视贫困地区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构建文化扶贫的长效机制,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从国家扶贫、社会扶贫到主动、自发脱贫的转变。[5]阻断贫困文化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要缓解甚至消除贫困文化带来的影响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贫困文化的影响下固化了贫困人口所处的阶层状态,尽管要打破“阶层壁垒”很难,但如果从这一代开始去努力,也许下一代、下下代就可以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打破贫困文化的“藩篱”。

参考文献:

[1]李华.国际社会保障动态 反贫困模式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83-87.

[2]Oscar Lewis.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M].Basic Books.1975.

[3]Ress,T..Social Exclusion and Equal Opportunities[J].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1998-03.15-34.

[4]祝建华.缓解城市低保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5-37.

[5]辛秋水.文化扶贫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价值[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137-140.

猜你喜欢

文化扶贫贫困
浅析成都文艺志愿者服务的特点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