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美学视域下《冈仁波齐》的精神内核

2020-03-23房悦

艺术评鉴 2020年2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

房悦

摘要:《冈仁波齐》是由第六代导演张杨执导的一部纪录电影,该片讲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中11个普通的藏族人一起前去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影片将环境美学中所强调的人文内涵与电影故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导演对人生的思考与追寻展示给观众,使观众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本文将从环境美学视域下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出发,从人与人和谐共生、人与动物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个方面分析该影片,以跟随导演的脚步进行一次心灵净化之旅,为深化电影艺术美增加新维度。

关键词:《冈仁波齐》   环境美学   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149-03

张杨在创作初始就一直在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徘徊,在早期创作的影片《爱情麻辣烫》《洗澡》等商业性电影中都或多或少的带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冈仁波齐》可以说是张杨又一次新的突破,通过一个非常具有“真实感”的朝圣故事,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心灵救赎之旅。“环境美学同样建立在环境伦理学的基础之上,但是它超越了人类与环境的那种对立的关系,而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寻求精神上的愉快”[1]。环境美学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从来就不是以自身为中心的,而是一种与环境中其他事物相关联的存在。影片以朴实无华的故事情节和唯美的视觉效果,表达出了环境美学中所强调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把一种对于人生的感性融于影片之中。

一、人与人和谐共生

人处于环境之中,环境美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环境美学将环境引进美学, 突破了艺术哲学的局限性, 建立人、艺术、社会之间的联系。影片中的人不再是单独存在着的,人与人之间互相有联系,每个人的朝圣之路上不仅带着自己的信仰,同时也心怀众生,这种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思想充分体现着环境美学的思想。影片中,11个藏族人民每次交谈都是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有唱有跳,少了现代生活中被智能手机支配的冷漠,人人都处于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中。在朝圣路途中,无论是他们与所遇见的居民、朝圣夫妻等自然的搭话,还是互相帮助,都向观众展示了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关系。正如影片所说:“最关键的是你在磕头的过程中,要有颗虔诚的心,要为了更多的人去磕头朝圣,希望众生平安幸福,也希望自己一生一世都一帆风顺,就这样去磕头才对”。

二、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动物也处于环境之中,环境美学也强调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环境美学认为地球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其它物种应该和谐共生,达到生态平衡。影片中时时刻刻都在彰显藏民与牛羊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与动物是朋友、是亲人。影片开头,老爷子杨培一家出去放牛羊时,导演运用远景将包含着湛蓝的天空、土黄的大地、绿油油的植被的自然环境生动地描绘出来,人与动物在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慢悠悠的走着,产生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情景交融”意蕴。除此之外,影片运用联想蒙太奇,前一个画面是斯朗卓嘎询问怀孕的姐姐次仁曲珍能否去朝圣,下一个画面就呈现出母羊生小羊并照顾小羊的情景,导演以此含蓄地表达出人与动物生而平等,以及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某种连续性的寓意。在途中偶遇的四川雅安夫妇与他们的毛驴之间的“亲人”关系,也生动展示出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环境美学观。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巴赞的纪实美学认为“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2]。张杨导演用摄自生活的场景素材表现生活本身意义,在影像中不经意的显露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发观众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天与人是相类相通的,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融洽的关系,‘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人化于自然之中,自然也溶化于人之内,着意协调人同周围环境、同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以此来维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3]。影片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状态表现出来,自然和人都是自由而美好的,也是最和谐的状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一表现为一种理性基础之上的积极入世、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与自然运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相统一的环境观念,即人道与天道(自然)的和谐统一。生命系统从来不是只有单一的生,有生有灭形成了生命整体动态向上的状态。影片中11个虔诚者一起向冈仁波齐出发进行朝圣之旅,途中经历了新生儿的诞生、老人的去世,最后还是11个人。老人的去世与新生儿的诞生意蕴深远地表达出了自然中“周而复始”生命生生不息的运动规律。老人在前往神山的路上结束生命后,同行的藏民以藏族的方式将老人的遗体送到“最接近自然的地方”,山顶上方盘旋着象征着自由的老鹰,体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环境美学观,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二表现为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紧密的相处关系。影片中藏民与自然是共生的,他们敬畏自然,自然也在积极地给予他们好的反馈,“环境正是人与自然共同缔造的富有诗意的产物”[1]。在影片中,导演抛弃烘托情感的音乐,大量采用远景、全景拍摄,并通过较多的固定镜头辅之以少数平缓的摇移镜头,将藏民生活原始面貌与朝圣之路上的环境最大限度的展示出来,扩大的景框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于同一画面中,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三表现为人之于自然的参与性。伯林特认为环境审美模式是一种“参与的美学模式”,身体与环境之间具有鲜明的连续性。“环境美学的全部努力就在于重新找回某种与世界的朴素接触,而身体成为与世界接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4]。审美活动中的身体是以纯粹的身体感性方式出场,并与周遭世界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生存共生关系。影片中11个朝圣者在磕头时要把整个身体趴到地上,用身体去感受大地的生命,用身体去体验着自然与自身的联系。自然是知觉的,它需要用身体和空间来重塑和重构。一群虔诚的磕头者,堪称一幅绝佳的风景。他们旁边时不时伴随着呼啸而过的大卡车、轿车,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前进的脚步,仿佛他们的时空是独特存在的,已与纯粹的环境融为一体。身体作为肉身化的知觉,恰是参与环境审美的最好手段和方式。

四、结语

张杨导演对西藏、拉萨、冈仁波齐原生态风景的描写,展现出了一幅幅壮美的山水风景图,仿佛雨后初霁,让人能从环境的一山一水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给现代都市下的人们带来一片心灵净土,洗刷人们身上浮沉的欲望,让他们暂时安放疲惫而又麻木的心灵,跟随导演的视野进行一场心灵的净化之旅,追寻自己内心的信仰。

冈仁波齐的朝圣之路,确实是通往灵魂的路。影片中的朝圣者有的为了赎罪,有的为了已故的亲人,有的为了实现未了之梦,有的为了自身及众生的平安与幸福聚在一起出发前去冈仁波齐,他们将自己的痛苦和关于人生、未来的思索融汇在朝圣的过程中,并以祈愿的方式与这座圣山进行灵魂的呼应。影片用纪实手法拍摄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以平淡且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了环境美学中对待生命的敬畏之心、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種相互肯定、相互渗透、相互有利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人与环境实现着能量的交换,而且在精神层面上,人从环境中获得洗礼与升华。这样一种关系正是环境美学所强调的“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陈望衡.环境伦理与环境美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2][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3]张晓春.中国古代戏曲导演理论史论[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07年.

[4]周泽东.身体的出场——论当代西方环境美学中的身体问题[J].中国文学研究,2017,(04).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对策
水稻—八须鲶鱼和谐共生模式研究
论文化共生视野下的东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共生研究的当代性
让学校成为“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和而不同 和谐共生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生态民主: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选择
养狐狸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