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本走向文化

2020-03-23张婷

祖国 2020年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张婷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識,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探究课本知识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学生从文章所讲述的故事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活动,从而进一步挖掘文本背后蕴含的文化现象,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探究,在语文学习中不是简单的学习字词句段篇章,而是在文化的情境中完成自我的熏陶,逐步在文化的氛围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学生在初中阶段开始探寻文化时会感到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当及时的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作者在进行文章创作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本身,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文文本   文化挖掘

初中语文课本内容的设置是与初中生的鉴赏水平有关,同时节选的文章作者都是时代的思想意见表达者,这些文章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蕴含在作品中深沉的感情,这些名家名作在反复阅读不断咀嚼中能够品味出不一样的味道。如果学生只是学习课本中词汇的运用和段落的组织,将会错失感受厚重文化积淀的宝贵机会。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获取课文背后知识的渠道,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学习文章的深厚兴趣,从而不断的探索文化的精神内核,帮助学生获取价值观上的提升。

一、全方位的了解文章作者

被编排进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在文学上知名度较高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大致上传达出向上的正能量,文章的作者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用笔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有的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一生戎马四方报效祖国,有的仕途不顺,想为国家献计献策却不受赏识,有的是称赞祖国的壮阔山河,不同文章所称现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差距,对于初中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不同风格文章背后的感情有很大的问题,而文章的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无一不是把自身的个人经历融入到其中,可以说作品时作者本人的真实投影。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进度,常常会忽略对于作者的详细介绍,这样在文章的解读方面只能停留在表面,只有充分的了解作者的遭遇,在所处的时代经历了什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

例如,被称作是“诗圣”的杜甫,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杜甫一生得不到重用,在官场上遭受他人排挤,在看到民生疾苦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时候,杜甫感慨万千,希望人门能够早日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另外杜甫在去奉先县的路上看到富贵人家的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路边的穷人只能忍受饥饿和寒冷,逐渐死去。杜甫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下,杜甫对于官场的阴暗面十分的憎恶,在看到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大声的疾呼。在宋朝诗人陆游的笔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诗句初读只能让学生感到悲凉的气氛,结合陆游一生报国,希望国家的领土完整,学生了解陆游的经历后,会更加深切的体会这一份拳拳爱国之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的培养,从作者的身上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祖国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的形成文化自信,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的有动力。

学生从初读文章时的懵懵懂懂到了解作者的经历和遭遇后的豁然开朗,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情况,又能结合文章的内容深切的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经历中感受到了文化带来的魅力。

二、详细了解作品创作的环境

课文是对当时环境的真实反映,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与当时的环境不谋而合的,在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选取上,多是选用一些时代特征鲜明的文章,能够很好的突出当时社会的人物性格。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自己的所见所感进行艺术创作,用文学的手法把时代的文化讲述出来。作者在描述周围的社会环境时,通常不会平铺直叙,而是用一种不寻常的手法表达,学生初读可能觉得晦涩难懂,但是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再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就会变得容易,对于文中情感的表达,往往是作者感受国家或者社会的变化,感受百姓的诉求得到的,如果没有时代信息的提示,学生很难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或赞颂或批判社会风气等问题。

例如,鲁迅写下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最早在1926年发表,刘和珍是“三一八惨案”的遇害者,年仅22岁,她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鲁迅先生在参加完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下这篇文章,鲁迅在文中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歌颂中国女子的勇毅。段祺瑞反动政府迫害学生,阻扰运动,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的恶劣,政局动荡,民不聊生,在反动政府的残暴镇压下鲁迅先生失去了自己的心爱的学生,心中的愤懑之情由表及里,鲁迅先生以笔为剑讨伐这些反动派,在怀念学生刘和珍的同时,强烈的表达了自己对反动统治的愤怒之情。在卷入北京动荡的政局之后,鲁迅先生口诛笔伐声讨反动政府,但是由于没有强硬的反抗手段,周围的同胞逐渐的遭到残害,鲁迅等人只能暂时离开北京去往厦门大学生活,那时厦门大学正处于暑假休学期间,校园里非常安静,当时的情境不禁让鲁迅先生想起来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地方,那是一片欢乐祥和的乐土,在当时黑暗的环境下内心深处更是渴求这样的一种环境,因此提笔写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会议儿时的故居来缓解自己对于政治清明的渴望之心。

只有对作者所处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了解作品写作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在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之后,学生能够产生和作者类似的情感,这样带来的文化共鸣是非常强烈的,学生在感受时代历史环境的同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学生想象文章创作的时的历史环境,对比相同历史时期的文章风格,还可以浏览前后历史时期的文章,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学生能够增强文化传承的意识。

三、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

如果文章中作者直观的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从字里行间的阅读加上作者经历遭遇、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就能基本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内涵。但是还有一些文章采用新型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这种文章通常比较隐晦,只有从作者创作文章的原始动机上来把握,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学生把握住了核心思想,在整篇文章的理解上就不会出大的问题,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获得相似的创作感受,这对于学生在仿写文章中段落的时候有非常大的帮助。

例如,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作者并没有直接控诉那是一个吃人的时代,而是描写了孔乙己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他在人们的嘲笑中混度时日,文中描绘的是一个十分凄惨的人物,但是究其根本,这一切都要归结于当时封建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科举制度。学生如果能从当事人的角度体会这些事情,会感到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封建思想废除的必要性,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学生更加体会文章背后的文化现象与精神传达。

四、教师创建情境,合理引导学生

教师长时间的阅读教材,对于课文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以及文化现象都是非常了解的,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应当及时的为学生补充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故事,在课堂讲解的开始部分,教师通过故事展示的方式进行文章的引入,这样不仅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还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章中遇到人物对话情况,教师可以搭建起课文中描述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展示结束之后,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能够更加贴切的感受到文化的内核所在。当学生不能及时把握课本中的文化现象,教师可以结合当下学生熟悉的事物积极地进行引导。文化的挖掘需要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内涵,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不能急躁,这样才能从普通的文本升华到文化层面,才能获得最大的提升。

五、结语

总的来说,从文本走向文化是初中语文课文文化发掘的进阶阶段,文化的发掘能够帮助学生深切的体会文化的力量,同时建立完备的世界观体系。对于文章的阅读,不应简单的停留在表面,学生要探索作者的个人遭遇、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作品创作时的动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经验的作用,为学生搭建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当合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勤加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文化挖掘的能力,能够独立的在课本课文中感受文化。

参考文献:

[1]王胜红.从文本走向文化——初中语文课文文化的发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9):73.

[2]王开东.远点,从文本走向文化[J].江苏教育,2013,(42):13-15.

[3]孙晓燕,姚倩.文学批评的现代走向——从文本批评走向文化批评[J].求索,2009,(08):169-171.

[4]张晓明.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7,(36):73-74.

[5]李菲.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语文的人文精神渗透研究[J].新课程(中),2016,(20):232.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旺茂镇第一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