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培育路径研究

2020-03-23顾廷方刘瑶

祖国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

顾廷方 刘瑶

摘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坚定青年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先锋模范作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文化   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   路径

在民族复兴大业正在稳步前进的背景下,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更需要进一步的增强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目标的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中华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骨干力量,肩负着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使命。以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各民族团结奋进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

一、以提升中华文化为基础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培育实效的意义

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下,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一)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高质成长,进而促进民族地区团结友善,稳步前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波峰一再上涨,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一直在影响着冲击着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与意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不仅可提升其辨别是非的能力,更有助于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对其意识的冲击与干扰与其自身成长与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是民族地区的新希望,是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引导,利于其家庭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健康、和谐的发展;正确了解宣传国家对民族地区特殊的符合国情及民族地区的政策,正确看待本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明白个人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使命,也有利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二)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实现伟大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至今,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来讲都是与文化根基与文化认同相离不开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与价值出现众多的多元化现象,文化认同作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可与接纳的行为与思维模式,不仅能促进个体与群体间形成一种文华认同为基础的共同夙愿,更能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领会与培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2021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同时对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各民族团结奋进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培育路径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包括建党学说指导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是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为指导,探索适合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研究在实证探索基础上,以灌输理论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教育理论为指导,从三个方面培育路径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中华文化认同的同时,坚定其理想信念,进一步提升其培育质量。

(一)坚持以灌输理论与陶行知知行合一理论为指导

在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中华文化认同过程中,以灌输理论作为依据,将其贯穿于整个过程,不仅切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目标,更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归属意识中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教育主张,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在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需要深刻领会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从中吸取营养,继续深入挖掘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全面分析与提炼出陶行知的教育精髓,合理运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实践中,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将中国革命文化、现代社会主义文化等进一步贯穿于对其的将于过程中,其实质就是一种知与行的辩证统一,进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行为,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

(二)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运用团体辅导,夯实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存在,通过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团队辅导”理论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通过设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团体辅导式”教学方案,体现师生的互动,其课程教学可以呈现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方式,比如教师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程教学多提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从学生角度出发,共同设计和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前沿的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团体辅导项目中相关活动方案并融合党建内容重新设计,在党校教师讲授“党的根本宗旨与指导思想”“端正入党动机”“入党是大学生人生的新起点”“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专题党课上一一展开,促使学生在党校课程中参与式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党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培育,提升中华文化育人实效,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认同,从而增强对中华现当代文化的认同。

(三)开设文化类课程,帮助正确认识与处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

开设中华文化鉴赏类课程,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作为课程重要内容,设立中华文化类通识课程,分不同教学阶段,运用多种教学载体,挖掘中华文化内涵、吸取其精髓,用于课程教学中,从室内到室外多形式教学,再从中提取中华文化精髓与内涵,双向结合,正向引导,明确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内涵充分融合,激发各民族大学生党员的民族文化学习热情。通过通识课程模式,激励各民族学生党员自愿选择与自愿参与的学习内生动力;注重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促进各民族同胞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更深入的用中华文化内涵来武装大脑,吸取精髓,增强对中华文化特色与风情的尊重,促进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交融,提升各民族学生党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可与理解,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行为特点,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及时给予实质性的指导与引领,解答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在面临外来文化与思潮左右时的迷惑,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正确对待对外来文化,帮助其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是少数民族中接受高文化、先进知识的代表者,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对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国家民委所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陈秀明.青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问题研究[D].青海大学,2015.

[3]郝亚明.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广西民族研究,2009,(01).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作者简介:[1]顾廷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助教,研究生;[2]刘瑶,硕士,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学者四谈
让文物漂洋过海去说话——记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陈建中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民族迁徙:重构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考古学揭示了中华文化多样共生的非凡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