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

2020-03-23陶然农依琳李卓霖柴广成肖慈萍刘昊霖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影响成果转化高等院校

陶然 农依琳 李卓霖 柴广成 肖慈萍 刘昊霖

摘    要: 现阶段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拓展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高校学生创新成果难以实现完全的转化产出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下一阶段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主要探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例如论文发表、专利发明等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与社会的相关关系对高校下一阶段进步的影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提高成果转化质量及效率,更多的是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高校进步,实现细节优化,从而对高校创新能力成果产出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知识产权    成果转化    社会影响

一、研究背景

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国家鼓励大众创新创业,着力建设高校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创新创业比赛方面的培训,意图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商品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国家创造力的关键,专利转化是高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上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就,但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仍面临转化制度不完善、缺乏社会实用性、偏离市场导向原则及评价、产权、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等问题。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发布的《高校专利转化现状调查研究》指出:截至2017年11月,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2017年累计申请的专利共375971件,占国内专利总申请量的11.9%;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累计获授权专利181837件,占国内授权专利总量的12.1%;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共持有有效专利624001件,占国内有效专利总数的10%;其中,持有的有效发明专利共有353016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25.4%。但是,各项专利在社会实际贡献上与数据并不相匹配,真正完成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数量不足5%,高校专利转化实际运用成效不高。因此,大幅度提升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质量及对知识产权转化成果的保护与管理能力是重中之重,且把知识产权转化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知识产权资源的匹配和供求市场对接非常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转化的科技成果只有尽量多地为社会服务,才能从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转化为显在的社会生产力,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合理确定人们对知识及多种信息的权力,处理好人们在创造、运用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保护创作者的基本权益,同时作为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规则,激发民众的创新意识。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并鼓励支持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大知识产权的各方面管理力度,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水平。目前,就国外高校与我国高校的情况相比较而言,国外高校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相比我国高校更高。高校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有赖于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例如美国政府公布的《联邦技术转移法》及日本实行的《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和《研究交流促进法》等。综上所述,持续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推动鼓励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是必然要求。

因此,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高校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方面的相关资料,并针对近七年国内外针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发布的法律法规及各所高校相应的战略方案,得出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对社会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

从现阶段高校的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等)等成果产出情况切入,研究这些创新活动的转化路径,并深入探究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活动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思考其能否实现过程优化、细节优化,以此为实现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成果高效转化提供参考,借以启发我国高校学术改革思路,丰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涵,服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蓬勃发展。综合本文分析结论,结合国内现行的有关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规章制度,针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成果和社会对接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三、文献综述

高校作为国家现阶段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是知识创新的主要支撑,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目前,国家创新体系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知识产权成果的成功转化,对于推动国家经济的进步及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国内高校作为知识产权的第二大拥有主体,实际上的转化实施率却不容乐观,相对于国外高校具有较明显的差距。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学者针对大学内部科技创新项目的相关研究就已经开始。Nelson R(1959)提出知识和科学技能的提供应该在由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原因是科学知识类研究的生产成本较高,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高校的科研创新活动。现阶段,国外对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学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方面。Adams J.D.(2002)在研究发现区域的高校研发活动过程中得出结论,高校创新溢出效应高于行业的溢出效应,强调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开展合作的重要性。国内学术界有对单一高校进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文献,针对创新成果方面的研究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开始萌芽,通常选择使用数据包絡分析法等运筹学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或者同一高校内部不同学院的知识产权及科学研究投入与专利产出的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例如赵乘(2009)曾在研究中建立了计量模型,选择2001年—2006年间高校的专利申请量与研发投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刘伟(2010)则首先为选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打分排序,分析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再重新设计包括64项参数层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国内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发现在地域分布上,中部省市优于西部省市,但相对于东部省市还处于劣势。吴杨、何光荣、何晋秋(2011)选择对1991年—2008年的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包括人均科研经费,以及科研人员、时间等的投入,都对高校的科技论文与专利产出产生了重要影响。隋秀芝等人(2013)运用文献计量法,以2009年—2011年浙江理工大学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该校的科研创新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提出应该由学校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综合目前关于科研创新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对高校创新能力的判断主要针对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校。

专利的申请类型有三种,分别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的设计专利,通过审核过后申请人就会获得该专利的知识产权。据了解,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出现科研成果专利化、市场化程度低,投入与产出不平衡,高校科研成果质量不高等现象。国内有专门的研究针对国家重点高校展开,针对“985”高校的效率评价分析,例如吉姗姗(2010)、段庆锋(2013)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高校科技投入资源更集中于原“985”高校,相对于普通高校原“985”高校单位人力的经费投入、科技投入质量更高。无论是科研经费还是科研人才,原“985”高校更集中拥有国内高校总体的知识产权投入资源。但是原“985”高校专利产出在高校总体的占比普遍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原“985”高校集中了较多的优势资源,但是未能获得相应比例的产出。

四、现阶段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成果产出率相对高校整体的人才、信息等优势来讲明显偏低,尚有很大潜力可挖。一批知识产权成果以不同形式走入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地方高校仍然存在专利转化率低等问题和障碍,例如:(1)科技成果存在先天不足,校企合作脱节;(2)科技人员大多缺乏成果转化的竞争意识;(3)成果与地方产业契合度有待提高,等等。由此,专门针对国外发达国家关于知识产权进行一系列调查,发现国外知识产权大部分也是产生于高等院校,不同点是国外知识产权的研发经费由企业赞助,企业是追求利益的主体,他们赞助的东西都希望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其价值,所以由企业资助研发成果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国外知识产权的转化率高达40%。而我们国家不同,我国高校研究经费是由政府资助的,政府资助最大的缺点是难以直面市场,有些项目从一开始建立就没有考虑是否具备商业价值;或者,一开始有考虑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商业化价值不高;还有些项目虽然有很好的市场转化前景,但是高等院校因为自身资源有限没有能力推进,让这些项目在市场中较好地转化,还有的就是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不足以支撑知识产权在市场中实践;以及我国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对高校科技人员有很多的奖励,从而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知识产权转化保障力度不够,转化的中介公司提供的服务不完善等问题,阻碍国内高校在知识成果方面的发展。

所以,如何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及质量成为国家政府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国内相关专家为此提出许多解决的对策及管理机制。中国经贸导刊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曾提出三点对策:(1)强化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理念建设;(2)地方高校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3)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工作机构与中介服务体系。王果在《我国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制度困境与出路》中更强调专利的所有权问题,他提出一个观点“想促进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其逻辑前提必然是高校要获得成果的所有权”。针对这一个观点,有三个点需要重点注意:第一,在单位与个人之间,继续奉行“单位主义”。经日本实践表明:把专利所有权给予个人并不能促进专利的转化,因为科研人员一旦脱离学校的管理和资金支持,再好的专利也会因为资金的问题被埋没,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国《专利法》确立的单位主义应当继续保留。但是,可对其中一些小的细节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可以考虑对一些估值低的技术成果放权,让单位自由支配不再受国家的管制。据了解,中关村在2010年已开始试点相关改善后的政策;此外,国内高校可以效仿美国的“介入权”,就是发明人和学校都擁有专利的使用权利,但学校还附加多一个权利“介入权”,学校可以放权让发明人自行运作专利,当发明人在实施转化过程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学校有权收回。第二,高校应当注重防止研究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提前曝光在大众面前,并且不是以之前规定的专利形式,导致专利失去原本的价值,可以称为专利的“流失”。比如原本既定为技术成果的作为论文发表;本应作为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的被公开在市场中。第三,现在,我们提倡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实现共赢,但是在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同时,高校应该考虑关于专利所有权的问题,建议高校努力争取受企业资助、委托、与企业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对专利的专制垄断,为高校挣得利益。第四,就是完善专利管理制度,实现专业转化,其中包括对转化机构的管理,做到公司化,转化流程不能硬搬,应有针对性。另外奖励机制要以发明人为中心,以此保证发明人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成果的成功转化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首要的是高等院校要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对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要掌控好,实行“单位主义”或者保留“介入权”,切忌知识产权“流失”;高校应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合作,提高知识产权的转化率;最后完善奖励机制,以发明人为中心。

五、对策及建议

针对前文发现的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文献资料中提出的一些促进方案及国内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帮助后期高校更好地实现创新成果的顺利转化。

1.对专利权利归属的管理进行改良,原则上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由学校获得并由学校负责转化实施,现在让发明人和学校都拥有专利的使用权利,但学校还附加多一个权利,即“介入权”,学校可以放权让发明人自行运作专利,当发明人在实施转化过程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学校有权收回,由校方对专利进行转化。

2.高校应当注重防止研究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提前曝光在大众面前,并且不是以之前规定的专利形式,从而导致专利失去原本的价值,导致专利的“流失”。避免原本既定为技术成果的作为论文发表;本应作为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的被公开在市场中等情况,这种无意识阻碍转化的情况进行提前预防;学校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正向引导,在学校的合理干预下创造产品技术的最大价值。

3.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同时,高校应该考虑关于专利所有权的问题,建议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时候尽量掌握主动权,努力争取受企业资助、委托、与企业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对专利的专制垄断,尽量避免一次性转让而丧失改进机会的做法;高校可以与企业长期合作,不断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良性循环。

4.在管理制度方面实现科技化、专业化、制度化,其中包括技术转移机构的公司化、转化流程专业化,转化过程公开透明,学生可以依照流程完成,在激励制度方面不会出现分歧;以发明人为中心合理分配,在最后利益分配上可进一步提高发明人利润分配比例,把奖励重心放在发明人个人身上而非整个团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杨浴琮,曾芬钰.2012-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高校立项分析[J].探索与争鸣(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7(1).

[2]张慧妍.“985”高校科技投入与专利产出实证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4(06).

[3]段庆锋.我国“985工程”高校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基于DEA Malmquist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4]赵晓阳,刘金兰.基于DEA视窗分析的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动态评价[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吴杨,何光荣,何晋秋.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分析:19912008[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8).

[6]吉姗姗.“985”工科院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7]赵乘源.高校科研投入与专利产出关系分析[J].知识经济,2009(5).

通讯作者:陶    然

猜你喜欢

社会影响成果转化高等院校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从莎士比亚笔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