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疑小说的影视化改编

2020-03-23董译蔚

声屏世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

董译蔚

摘要:《嫌疑人X的献身》是近几年国产悬疑类电影中票房表现较高的一部,影片上映之初便以7天成功突破3亿大关的速度轻松打破了同类型罪案悬疑电影的票房纪录,是一部影视作品以小博大的成功案例。口碑方面,猫眼评分8.6,豆瓣评分6.3,也说明该电影是一部在普通观众和专业影迷心中都达到了及格线以上的作品。该作品的成功不仅说明了悬疑类电影在我国电影市场中的潜力,更为其他同类型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悬疑类型创作  小说改编  文本分析

东野圭吾毫无疑问是当下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日本推理小说作家,其作品《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恶意》等屡次登上畅销书榜,且口碑不俗。其中,《嫌疑人X的献身》更被认为是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该作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其推理诡计和人物塑造以及剧情主线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完美融合。东野圭吾不仅设计了一个精巧绝伦的诡计,而且利用这个诡计塑造了一个极富魅力的反派人物,恶的魅力在反派人物石神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这些,也恰恰是该小说影视化的难点所在。

电影对小说叙事结构的调整

与其他类型不同,悬疑类电影最大的卖点在于其核心诡计的设计以及幕后真相的揭示,观众对该类电影的观影快感也来源于此——跟随电影中的主角一步步查找接近真相,感受那些在生活中几乎不可能接触到的犯罪奇观。因此,悬疑类小说改编面临的首要难点,是观众对于悬念的已知。如何在现存悬念的基础上设置新的悬念,或是对已有悬疑进行改编再创作,也是悬疑类电影首要考虑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中国版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选择的做法是对小说的叙事结构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注:以下如无特别标注,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即指代苏有朋导演的中国版本),这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改编思路。

原作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顺序结构,开篇就是对凶杀案事无巨细的描写。作者详细交代了案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富坚找靖子勒索,被靖子和女儿美里失手杀害,隔壁的石神通过动静猜到了来龙去脉,主动要求帮助靖子脱罪。这并不是推理小说的常规做法,原因在于作者开篇就已经把推理小说的最大悬念,即谁是凶手,甚至作案动机,都交代给了读者。由此,该小说最大的悬念已由真凶是谁,变成了真凶能不能被警察发现。

但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采用了插叙,将警方在大桥下发现尸体作为开端,接着围绕着警方对这起案件的调查展开,陈婧、石泓这两个人物也随着警方问讯被带出。导演并没有像小说一样在开头将凶杀案的始末展现给观众,而是选择将第一幕的侧重点放在了案件发生后警方对陈婧的调查以及唐川和石泓的重逢上。与此同时,死者身份、案件信息也在警方的调查中抽丝剥茧般地展现给了观众,构成了第一幕的看点。在采访中,电影的监制黄志明也表示这是主创的有意为之。他认为,在整个故事最大悬念已知的情况下,仅凭小说中的石神作案手法这一个悬疑点无法作为影片的谜底支撑整部电影,因此,主创团队对小说的结构进行了拆解。

影片的开端以警察的视角向观众简单介绍了案情,并且引出了一个嫌疑人,即受害者的前妻陈靖。同时,公安大学教授唐川和自己高中同学石泓偶遇,后者住在嫌疑人的隔壁,是一个落魄的数学老师。这种方式是普通电影的第一幕,即建置阶段的常见处理——主要人物出场,核心人物关系初步构建。第一幕的结尾,唐川分析出了石泓手表上的水蒸气,证明石泓曾经到过案发现场,这也是影片的第一个转折点。影片的第二幕以凶杀现场的还原为序幕,明确了案件的真相,此处创作者用了插叙的方式,将案发那晚的情节直接展现给了观众。影片的悬念也由“凶手是谁”变成了“警方究竟会不会查出来”,整个第二幕围绕着石泓和唐川的斗智斗勇展开。第二幕的结尾石泓突然对唐川发动攻势,主动暴露自己,随即自首替陈靖顶罪,第三幕的焦点自然也就聚集在了石泓背后的动机上。

纵观整部影片,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确实如主创所说,通过对叙事结构的调整,把原著里的悬念和情节进行了拆分重组,做到了每一幕都有一个悬念。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不断向观众抛出新的问题,以此来吸引观众对案件的持续关注和兴趣,即使是熟悉原著的观众,也会好奇接下来的剧情走向。但就目前影片的呈现结果来看,这样做的明显弊端在于,小说中原本完整的剧情被切碎,更像是大块大块情节的堆叠,情节之间缺少连接性,转折点也没能为剧情服务,脱离于剧情之外,显得比较生硬。如第一幕的结尾,石泓不小心露出马脚,但第二幕并没有顺着这条线索展开,而是直接插入案发经过,因此第一幕铺垫的悬念迅速被揭开,没有变成剧情和人物行动的推动力。剧情发展到第二幕,案件的关键被无意中转移,由调查谁是嫌疑人变成了调查石泓和陈靖的关系——警方想方设法调查石泓和陈靖有无邻居之外的非正常关系,石泓则竭力隐藏自己和陈靖的关系以及自己对陈靖的情感,利用公共电话、超市见面、写信等方式规避警方的调查。但此处情节细究之下并不合理,即使警方有充分证据证明石泓喜欢陈靖,和陈靖有秘密接触,也只能确认石泓有杀人动机,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石泓是杀人凶手,案件依然无解。这也是电影进行到第二幕部分观众觉得剧情太乱的原因之一。本应作为故事主线的推理破案线并没有起到串联故事引导观众的作用,反而变成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警方看似在调查案件,行动却缺乏内在逻辑。

除此之外,结构的调整还带來了另一个问题,即主视点的模糊。不同于一般的推理小说以警察或侦探的视点切入慢慢还原真相,原作小说采用了全知视点的写法,读者一开始就对杀人案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所以后面警方介入调查,才会产生新的悬念——明明是花冈靖子杀了人,为什么会有清楚的不在场证明,石神是怎么做到的,警方会不会发现等。而电影版则在开始选择了用比较常见的警察视角来切入,观众带着对凶杀案的好奇跟着警方的调查进入剧情,但由于在第二幕的开篇插入了凶杀案的始末,观众的视点被转移到了犯罪者的视角。这就构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观众面对的是已知谜底的解谜过程。观众知道真凶是谁,知道人物动机,自然影片中后半段唐川猛然发现自己被石泓蒙蔽的那个本该成为关键的反转也失了力道。

总体来看,电影版对小说的结构调整其实弊大于利,创作者为了给观众增加悬念,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由于主视点混乱,导致观众无法带入剧情。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认为,观众在看电影时会如同婴儿在看镜子里的自己一样,本能地对影片中的角色寻找认同,观众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影片的人物身上。这种应理解为感情的共鸣,实则是一种欲望的潜意识投射,观众通过窥视主角生活,并将自己代入主角来获得观影快感。而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一开始从警察的视点切入,中间又换成犯罪者的视角。观众对自己该带入的角色身份产生了困惑,不知是该带入犯罪者的视点还是警察的视点,所以最后观众既没有像原著读者那样对犯罪者产生同情,也没有看其他悬疑类电影时的解谜快感。

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的破题

切入点对一部改编作品来说尤其重要,如电影《霸王别姬》,该剧不拘泥于原著的爱情故事,而是通过小人物展现大时代,将两个主角的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变化着重强调了出来,这才有了中国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电影《七月与安生》,跳脱出了原著比较俗套的三角恋框架,将两个女生作为核心人物提炼了出来,生动刻画了女生之间的复杂友情,也成就了不一样的国产青春片。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的原著本就是经典之作,这对于主创团队来说既是优势也是挑战。优势在于小说有广泛的读者基础,因此可以进行比较大的改动而不担心观众对剧情的理解,且小说无论是核心诡计的设计还是人物关系的架构都十分精巧,可以直接为电影所用。挑战则是因为小说本身足够完整,剧情或人物关系不能轻易调整,否则牵一发动全身。除此之外,观众能否接受与原作相差较远的改编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韩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虽然作为一部改编作品来说比较完整成熟,但很多观众接受不了电影悬疑变纯爱,将石神的人物形象改变成暖男的做法。

由于《嫌疑人X的献身》已经有了日韩两版在前,留给中国版的改编空间并不大。面对还原度最高的日版和另辟蹊径的韩版,中版选择了一条相对稳妥的道路,在不改变大情节和人设的前提下,将两位男性角色唐川和石泓的关系提了出来。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办法,原著中,汤川和石神是中学同学,是多年未见的朋友,除此之外,作者并没有过多描写两人之间的感情。但中国版着重刻画了两个天才之间相爱相杀的较量,可以既不改变原著太多情节性的内容,又增加了独属于中国版的特色,由此也可以看出主创团队的用心和诚意。监制黄志明在采访中更是笑称“能想出这个点,我们还蛮得意的”。

电影丰富了二人的前史,将二人的对立关系延展到了少年时期,两人之间的宿敌感也因此变强了很多。电影中加入了二人学生时代的段落,石泓和唐川相互出题看谁能难倒对方,这部分也是原作里所没有的。原著中两人的关系由汤川的对白轻描淡写地带出,电影中将两个人的前史做成具体的戏剧段落,使得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丰满,观众也能对两人的关系有着更直观的感受。

可以说,唐川和石泓的人物关系取代了原著中石神和靖子的关系,成了支撑电影的核心人物关系,并且通过展现两人的三次较量,着重刻画了二人“相爱相杀”的点。少年唐川为了证明自己是最聪明的主动找石泓挑战,成年后的唐川得知石泓有可能和这个案子有关,本可以袖手旁观的他主动要求接管。这些情节都是电影针对小说的再创作,也刻画出了唐川对石泓的意难平之感。唐川主动带着一份题去找石泓,其实已经暗含了试探之意。事后,唐川又主动约石泓打羽毛球,通过石泓随口一句的感叹敏锐地察觉出了石泓的不对劲,当即找了个借口把石泓的手表拿了回去。这个情节也是原作所没有的,电影加了这个细节,为唐川调查石泓找到了一个突破点,这也是两人第一个回合的较量。

唐川第二次把石泓约到自己的实验室,是比较明显的试探行为,也暗示着唐川知道石泓可能参与了这起案件,并正式向石泓发出挑战。导演对这段戏用了硬调拍摄,画面明暗对比明显,对石泓也多用正侧光和顶光等不正常光源照明,以展现人物令人琢磨不透的一面。石泓和唐川的衣服一黑一白,衣服的颜色暗示了两人的对立状态。在拍摄唐川时也多采用仰拍,构图也是唐川占据较大画幅,造成了唐川对石泓的压迫之感。很明显,这一幕的对峙,唐川占据上风,他拿到了关键性证据,而石泓虽步步防守,却还是显得有些狼狈。唐川在台阶上叫住石泓时,石泓站在他下面几个台阶的位置,唐川居高临下地俯视石泓,此时的他是胸有成竹的。

唐川和石泓的第三次较量,也是电影的重头戏,是二人登山的段落。这也是石泓对上次在唐川实验室的回击——上次是唐川主动去找石泓,这次则是石泓主动发短信约唐川。导演苏有朋在采访时曾提到过,这场戏拍起来比较费劲,由于导演对场地的要求较高,拍摄的画面必须是冷色调。因此,整个摄制组加班加点,赶在树叶由绿变红之前拍完了这场戏。从成片结果来看,导演的坚持还是值得的。弥漫着大雾的森林,道路旁溢出来的枯树枝,都为这个场景平添了一丝阴森之感。导演采用了大俯拍,展现人在大环境中的渺小无力之感,石泓和唐川一前一后,石泓在高处,唐川却滑跌在溪水中,这次显然是石泓占据上风。石泓带着唐川来到木屋,从屋子里拿出了一把斧头。此时音乐陡然变得紧张,手持镜头有些摇晃,加剧了紧张感。导演对石泓采取了近景加仰拍,人物的压迫感一下扑面而来。测光照明使人物的面部呈“阴阳脸”效果,令人毛骨悚然。直到石泓把斧子递给唐川,危机解除。此处导演利用视听语言给唐川制造了一个危机事件,渲染气氛的同时也将两人之间微妙紧绷的关系体现了出来。这场戏的结尾很有意思,是一枚枯叶在水中飘零,在采访中,导演也表示这一幕是他的有意为之。水中孤零零的枯叶配合着两人别有深意的台词——“你能找到好的出路”,“对我来说最好的出路不是走出去,而是走下去”,使得这场戏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暗示了石泓接下来的命运走向。

电影对于小说叙事重点的改动

《嫌疑人X的献身》原著将重点放在警方对案件的调查上,而电影则将叙事重点做了改动,不再强调推理部分,把重心放在了人物塑造以及人物背后的动机上。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弱化了小说中对核心诡计的描写和渲染,删掉了小说中汤川和草雉查案的相关情节以及汤川的推理情节,将重点转向石泓的动机和对其人物的刻画。

相较于原著小说,电影中石泓为陈靖的付出被渲染放大,石泓甚至为了让陈靖毫无心理负担地获得幸福,不惜主动制造证据将自己伪造成变态,让陈靖痛恨自己;为了让自己的犯罪行为更具合理性,还假意去攻击唐川,增加自己的嫌疑。可以看出,创作者努力想让小说中石神这个十分复杂的人物变得可以让人理解,甚至引发观众对他的共情。导演苏有朋自己也承认,在处理石泓和陈靖第一次见面那场戏时,有意使用大量的暖色调来渲染气氛,暖色也是石泓遇到陈靖的心理外化的表现。在陈靖出场前,石泓在屋里准备自杀,此时的画面是大面积的暗色,但在石泓正对着的窗户,照进了一缕阳光。当石泓给陈靖开门时,大片暖色倾泻进了石泓的屋子,也暗示着陈靖母女的出现如同阳光照亮了石泓阴暗的生活。而随后晓欣递给石泓的那张卡片,导演更是用了特写镜头突出强调,卡片让石泓彻底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這一段是小说里原本没有的情节,是创作者的再加工,电影也没有将石泓对陈靖的情感如同小说般处理成了爱情,而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关系。陈靖母女是支撑石泓活下去的动力,石泓的告白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人”,这也解释了石泓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陈靖幸福的近乎献祭的行为。然而,如此复杂的情感显然难以用电影结尾处的20分钟解释清楚,电影将核心人物关系放在了唐川和石泓二人身上,没有多余的叙事空间来解释石泓的动机或铺垫石泓对陈靖特殊的感情,因此,电影对石泓的动机以及人物形象的展现并非尽如人意。

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作为一部小说改编作品,在电影文本的呈现上有相较于小说较为创新独特的一面,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悬疑小说在改编时最大的难度是观众对于悬念和结局的已知,因此,如何在改编过程中利用电影视听叙事的特殊性对原著进行二度创作,是悬疑小说改编需要研究的课题。(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
基于AntConc软件对小说《黑骏马》的文本分析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文本情感计算系统“小菲”的设计及其在教育领域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经合组织成员体教师队伍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以符号矩阵理论浅析《鬼魅丹青》
《化学:概念与应用》专题作业设计分析及启示
论20世纪初期刊中的科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