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错过!“后学生时代”是最好的教育时机

2020-03-23欧阳广敏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3期
关键词:阶段道德德育

欧阳广敏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做高一班主任时,最常听到父母对我说的一句话是:“孩子就交给您了!以前上初中还能帮上忙,现在上了高中,我们是什么也教不了了”。从学生德育的角度看,父母这句话隐含着三个前提假设:一、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学校(教师)被寄予厚望;二、父母自认为对孩子的帮助主要是辅导功课而非德育;三、孩子长大以后,父母更是什么也做不了了。第一个假设是在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第二个假设是在讲家庭教育中德育的缺失,而第三个假设是我今天要讨论的内容,即“后学生时代”的家庭德育问题。

何为“后学生时代”?在此可以做两种解读:一种是学生时代的后半程,另一种是学生时代结束之后。本文的“后学生时代”是指学生上高中之后,包括学生时代结束之后,家庭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所实施的德育。

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许多父母还会叮嘱和“说教”几句;但上了高中之后,除了督促孩子学习之外,父母的“道德说教”渐渐消失了。“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时代不一样了,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几乎成了中国大多数父母的共识。但这种“共识”很有可能让父母错过对孩子最好的德育时机。

其实,高中阶段的孩子仍然没有度过心理逐渐转变、逐渐成熟的青春期。而且,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高中、大学阶段正是孩子们接触外界社会、塑造自身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一些更加现实,甚至更加“残酷”的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会逐渐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后学生时代的家庭德育呢?

首先,树立终身德育的理念。

终身德育概念起源于西方社会,但中国古代一直贯彻着终身德育的理念,“家风家训”的传承就是例子。“孩子无论多大,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这背后透露出的生活哲学,不仅表达了父母对于孩子始终如一的关怀与呵护,也道出了父母对孩子成人成才、人生发展不可推卸的责任。

近年来,中国父母原有的“权威”和“地位”,被西方自由、平等观念和年轻人掌握更多科技知识的现实冲击,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赶不上”孩子。但回到德育问题上,父母在道德上的“权威”除了来自其自身道德水平之外,更多的还来自作为“年长者”,对于所处社会结构与伦理现实的深刻把握与理解,父母凭借其经验可以帮助孩子进行适当的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因此,父母要有对处于后学生时代的孩子进行德育的意识,更要有“勇气”和信心。

其次,关注孩子不同时期的困惑与烦恼。

高中、大学与入职工作是孩子人生中转折与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孩子会面临不同的道德困境,父母作为“过来人”,其实可以猜测出孩子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或者推测出孩子将来会遇到什么问题,不妨未雨绸缪和孩子提前聊一聊。

最后,以合适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后学生时代的孩子几近成年,对待小孩的“说教”已经明显没有什么效果,所以,作为父母要做到的是:第一,以身作则。孩子对于父母的天然崇敬,与向父母学习的倾向在成年之后仍然存在。第二,形成与孩子的良性沟通机制。父母不摆架子,以尊重成年人的方式尊重孩子,让孩子在面对道德困惑时有与父母沟通的意愿。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式环境,如生日祝福和新年寄语等形式展開家庭德育。第三,与孩子共同成长。对孩子进行德育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过程。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除了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还可以与孩子产生情感上牢固的联结,让孩子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阶段道德德育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