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创作语境与声音设计观念刍议

2020-03-20叶思成何梦凡孟孟

中国广播 2020年2期
关键词:听觉广播语境

叶思成 何梦凡 孟孟

【摘要】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大众对听觉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广播节目形式创作也不断自我革新。本文以北京广播电视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作品《听,70年的时代回响》为例,探析听觉内容设计交互性、平视化视角效果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运用。

【关键词】广播 听觉 语境 叙事维度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一、广播内容创作语境的演进趋势

广播作为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传递与互动的大众媒介,拥有高效、便捷、覆盖范围广等众多传播优势,多年来广播始终承担着宣传与传播内容的功能。在广播发展初期,广播的宣传功能占据主要地位,尤其在新闻时政类广播节目中得到突出展现。宣传,是观念、思想的传播,目的在于向人们传递观点、政策、立场态度等,使命性较强。①受到技术条件的约束,我国广播事业发展初期,传播媒介较为匮乏,广播更多地承担着政治传播的任务。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中,传播者与听众之间单向性输出的广播语境和传播机制,影响着时政、主题宣传等类型的广播节目样态与内容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②随着传播技术不断进步,新媒体迅速崛起,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听众的接收端不再局限于收音机等传统方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设备(如手机、智能音箱)等新的媒介渠道的形成,使声音播放的客观场景得到极大的扩展,移动传播或将承载着未来传播的发展重心。

随着媒体的深度融合,未来广播(音频)的内容创作与传播,需要把握趋势与创新思维。互动模式的完善与信息交流程度的加深,使广播创作语境呈现一种叙事交互、平视沟通的发展趋势。融媒体时代,顺应传播规律,构建审美主体间的交流机制、建立交互性意识理念,成为广播内容创作的转型趋势。

二、《听,70年的时代回响》:透视听觉内容设计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③《听,70年的时代回响》(下简称《回响》)作为北京广播电视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的主题宣传系列作品之一,在广播与新媒体端相继推出。《回响》撷取共和国70年间的五组“高光时刻”,浓缩展现新中国70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图1所示)。作品立足听觉内容(音频)创作,以“人民”为主线,在坚守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之上,用各种形式诠释着人民性。在注重人声语意表达的同时,侧重音响效果与音乐的表达功能——强调真实性、标志性、典型性的声音元素,通过构建多维度的叙事结构,突出交互性叙事特点,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一)搭建时间维度:编织70年时代发展印记

《回响》作为主题宣传性质的声音作品,构思之初,大体以10年左右为一单元,把典型大事记作为内容主体,撷取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重大事件,兼顾考虑是否适合通过听觉形式在短时间内“讲得通、点得透”。最终在时间(即线性)维度上将内容的骨架确定为: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香港回归与申奥成功、北京奥运会、中国梦·新时代等五个部分(如表1所示),浓缩了共和国曾经经历的一次又一次非凡时刻。

五组主题的选择、70年的时间跨度,通过声音这个抽象的形态,在有限的作品时长中涵盖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高光瞬间,对创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有限的时间篇幅内,以什么样的声音开篇?选择什么样的声音参与叙事?如何在声音的变化中设置悬念进而向后延展?以哪些声音细节强调并升华主题?用什么样的声音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原貌……以上种种,无不考验着创作者的叙事策略和能力。

口播作为广播运用最为普遍的叙事方式,承担了大量表情达意的听觉功能,叙事效果也最为直接。無论是在声音设计上还是在语言逻辑表达上,对于口播的把握尤为重要。《回响》运用语义性听觉元素,如旁白(导语、解说)和“原声”在实际应用上彼此相互承接、互为补充。在《回响》中,旁白作为叙事的重要主体之一,通过释义性语言表达概念性内容,并对听觉元素进行信息性明示或总结。比如,作品伊始的口播导语“听,70年的时代回响……”和口播结束语“70年,这是‘人民的共和国……”简练地点明了节目的主旨与立意,强化了节目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原声”即语言类原声素材,能够最大限度地直接对相关历史原貌进行还原,是对事件和人物的听觉特写,也是对事件及人物本身的过程再现。“原声”在具备强烈代入感的同时,又能使听众产生充分的信任感。例如,《回响》中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历史声音资料和驻港部队防务交接仪式上的视听资料、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中国申奥结果的视听资料等。“原声”等相关声音素材大多取材于新闻场景,是对真实声音的采撷。从现代交互性的传播意义看,利用声音内容引发听众的记忆,这种叙事方式所营造出的传播效果足以直击人心。“原声”与旁白相结合,类似“夹叙夹议”,不仅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为作品提供了多种表达与理解的视角。

对新中国70年这个巨大的时间维度如何进行串联?《回响》大量采用声音蒙太奇的承接与转折,利用特殊音响效果转场、串联前后内容。蒙太奇原为电影术语,苏联电影导演普多夫金曾言道:“蒙太奇就是连接……”当把蒙太奇手法运用到广播中时,即是指声音与声音的连接,这种连接并不是简单的剪辑,而是一种再创作。所谓声音蒙太奇,就是在声音创作中,将各种声音元素按照一定的意图、逻辑连接组合起来,使声音内容在各种变化或跳跃的连接中产生对比、转换、推进,甚至蕴含隐喻象征等叙事效果。④例如,在《回响》中,创作者利用大鼓效果作为香港回归、申奥与北京奥运会的衔接,鼓声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效果合二为一,在听觉上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又因听觉的联想而被赋予了更饱满的现场真实感。同时,此处利用“穿梭”特效进行时空场景过渡,在听感上使两个场景之间的衔接更为自然。作品中,在北京奥运会章节中的《歌唱祖国》(童声版本)旋律之后,过渡衔接至中国梦·新时代环节,通过极具听觉冲击力的码流(Data 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质感与时尚属性的特殊音响效果,为推动后续新时代激昂向上的叙事气氛发挥了衔接、烘托的作用。

声音蒙太奇的运用,还同样体现在作品的音乐表现上。《回响》全篇结合不同主题的声音场景,使用了《东方红》《春天的故事》《歌唱祖国》等歌曲的主旋律音乐,充分发挥了音乐的叙事和表现功能。通过剪辑手段,将同一曲目、不同风格的音乐彼此联结在一起,使音乐对叙事内容产生推动作用。听众随着音乐这条线性纽带,瞬间牵引其情感上的波动,在情绪的变化中亦能感受与语言表达所不同的音乐叙事能力与“感性”引导力。

(二)构建空间维度:再现70年间的声音景观

对于空间感的把握,不仅可以增强声音的真实感,渲染纪实效果,而且还赋予普通的声音场景以鲜活的生命力与逼真的年代感,拉近听众与信息之间的距离,使听众更好地融入声音所描绘的场景之中。前后70年的时空跨越,运用声音重塑历史空间与环境,透过声音使听众“浸泡”其中,不但可以加强沉浸式听觉体验感受,同时增加了叙事空间的感知力和感染力。在《回响》中,真实的广场同期声与群众欢呼声糅合在开国大典毛主席讲话原声当中,营造出宽阔室外空间的环境特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击缶而歌”场景,搭配较大空间混响的体育场效果,大大增加了声音场景的真实感与临场感。另外,听众本身还存在对于声音及其内容的想象空间,即听众内心的空间。广播叙事空间维度的构建,推动着听众内心的感知情感空间的建立,二者交织在一起,彼此呼应,共同构筑起空间维度的“形”与“神”间交流。

此外,对于空间的拓展与挖掘,还可以从深耕声音状态的角度进行创作。在制作流程中,针对一些声音元素逐一进行音色处理同样十分重要。对于音色的处理,我们大致分为“形”与“态”两方面——关于“形”,即声音的均衡造型,体现着一个声音的基本形象面貌;而关于“态”,则是声音的空间状态,对于空间的把握关乎着声音的存在逻辑与建构依据。例如:《回响》中大量使用了配音素材,基于不同年代传播载体的发展变迁来还原不同年代听觉媒介所传出的播报讯息。利用配音内容参与叙事、表情达意,并通过对音色的塑造反映时代风貌、构筑时空。

(三)刻画情感维度:70载共情激荡

从特定角度看,情感维度可以说是空间维度的进一步延伸,而声音的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能力则体现在受众认知的反应过程当中。人们对于声音的记忆,是一个十分奇妙的心理过程。顺应大众审美经验,巧妙地利用听众的阅历经验尤其是针对标志性的声音回忆,能够极大地激发大众的情感共鸣,以达同频共振之效。所谓声音共情,是建立在听觉内容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沟通之上,听众将听到的声音与内心感知的形象相互耦合,形成内心呈现的完整形象,唤起与原始印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想象与感动,并且获得内心的共鸣与认同。另外,无论是人声(语言)、音响还是音乐,在广播节目内容的叙事构架下,它们如同“符号”,代表着不同的表层“能指”象征与深层“所指”概念。⑤《回响》充分运用各种声音元素表现事件主题,激发作品与听众之间的共情效应。无论是具有年代特色的时代歌曲,还是驻港部队的踏步声与敬礼呼号;抑或是宣布申奥成功刹那间的现场欢呼声……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大众完全能够适应并接受大信息量的内容要素。大量的信息彼此交织,为听众提供了广阔的回味与想象空间。这种以听觉为主导,并调动所有感知能力而形成的一个信息接受场域,便成了听众对信息进行思考反馈与情感共鸣的抽象空间。⑥创作者对于情感维度的把握,关键还是对于内容交互性特点与平视化沟通交流机制上的认知与践行。

三、结语

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⑦70年的时代回响萦绕耳畔,70年的辉煌自豪了然于心,聲音的出色表现对于节目本身的贡献价值,正是基于对上述所谈到的对节目的精巧构思和对声音的精准把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及:“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作为当代主题宣传的一次生动实践,主题宣传作品《回响》展现了70年风云变幻中新中国奋发图强、不断前行的昂扬斗志,编织出70年的时代印记,诉说着70年的发展成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职责使命。

大众对于听觉的审美,其品位不断提升,追求听觉形象的新鲜感是听觉节目不断追求的创作方向。以《回响》为例,对时间、空间、情感维度的创作设计营造的交互性语境与平视化叙事角度,为节目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对于内容创作与样态设计上的“新思、奇思、巧思”或将成为一种创作趋势,为节目创新升级带来新契机,使包括主题宣传在内的传播活动常做常新、发展壮大并保持强大生命力。⑧而广播节目创作观念更加需要时创时新,立足对音频内容的深入挖掘、基于对听众心态的揣摩与听众审美变化的认知和思考,通过促进广播样态向多方面延展,使听觉叙事思路、角度、层次、技巧、声音形态等愈发丰富、多样。

注释

①陈俊:《从宣传到传播的嬗变——国家电台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力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2期。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4页。

④傅正义:《影视剪辑编辑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⑤胡妙德:《声音符号的意义创造》,《中国广播》,2010年第12期。

⑥刘碧珍:《叙述与倾听:听觉空间中的声音探究》,《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⑦《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版,第103页。

⑧《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新华出版社,2017年12月版,第124~125页。

猜你喜欢

听觉广播语境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歌唱心理感觉对歌唱的作用
准确的心理节奏带来听觉美感
奏响低年级节奏教学“四部曲”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三)2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