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在慢性失眠症患者中的应用

2020-03-20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针灸科天津300452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3期
关键词:失眠症阴阳针灸

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针灸科 (天津 300452)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针灸在慢性失眠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失眠症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服用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中,观察组为94.74%高于对照组76.32%(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针灸在慢性失眠症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慢性失眠症是一种以持续睡眠量与睡眠质量令人不满意的生理障碍性疾病,现主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1]。部分研究发现,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的整体疗效并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强[2,3]。针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慢性失眠治疗中的机制与作用主要在于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舒通经络,从而达到助眠目的。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对38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应用了针灸助眠治疗,临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失眠症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西医根据《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年)中的标准确诊,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潜伏期>30min,觉醒时间>30min,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影响社会与躯体功能;中医根据《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的相关标准确诊,表现为易醒、难寐、多梦、易出汗;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认知能力;对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配合相关研究。排除标准:其他器质性疾病而导致的失眠症;针灸不耐受或有晕针史;哺乳期与孕期。76例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1~67岁,平均(43.2±5.3)岁;病程1年~4年,平均(1.8±0.6)年。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1~68岁,平均(43.5±5.4)岁;病程1年~4年,平均(1.8±0.5)年。在上述一般情况对比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服用艾司唑仑(由河北长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13020562)治疗,1mg/次,1次/d,持续治疗28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操作方法如下:协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指导其放松全身肌肉,以平补平泻法操作,取神门、三阴交与内关为主穴;若患者心脾亏损,则取脾俞、巨阙、足三里与心俞为次穴;若心胆虚怯,取胆俞、心俞、丘墟为次穴;肝阳上扰取太冲、肝俞、行间为次穴;胃气不和取下脘、胃俞为次穴。留针30min,1次/d,持续治疗28d。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根据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夜间睡眠时间延长>6h或恢复正常,醒后精力充沛,未见其他症状为显效;夜间睡眠时间延长>3h,可进入深度睡眠,睡眠状态良好,其他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治愈后睡眠状态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②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睡眠质量的变化。PSQI指数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与催眠药物7项,总分为21分,每项评分为0~3分,评分越低说明睡眠质量越佳。③观察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中,观察组为94.74%高于对照组76.32%(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PSQI指数为(14.3±2.0)分,治疗后为(4.3±0.5)分;对照组治疗前PSQI指数为(14.4±1.8)分,治疗后为(7.8±0.3)分;两组治疗前PSQ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6,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指数低于对照组(t=5.526,P<0.05)。

表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38,n)

2.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慢性失眠症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4]。慢性失眠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醒后无法入睡、易醒等症状,而形成此病的重要心理因素在于对失眠有恐惧与忧虑心理。有研究发现,长期失眠能够诱发记忆力下降、头晕、情绪不稳定与疲惫感等问题,进一步导致身体功能紊乱,继而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5]。目前,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已成为临床学者研究的重点。

中医对于慢性失眠症发病机制的观点可分为气运行学说、阴阳学说与神主学说三类。其中阴阳学认为,醒属阳,睡眠属阴,夜易觉醒,不能寐,主要与阴阳失衡有关,阴气衰、阳气重则易觉醒[6]。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法,其遵循针灸学取穴原理与中医基础理论,以泻阳补阴之法使体内阴阳协调[7]。在治疗慢性失眠患者时兼以舒筋活血、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案,同时,取主穴内关、神门、三阴交,可调理脾肾、补益心气,使阴阳调和,安神宁心。现代医学认为,针灸通过刺激特殊穴位,能够提高神经递质与睡眠相关激素,具有助眠作用[8]。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76.32%,且治疗后PSQ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针灸在慢性失眠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有效保障了睡眠质量。此外,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可见,针灸治疗不仅疗效可靠,且安全性较佳。

总之,针灸整体协调、辨证取穴,可使阴阳平衡、泻阳补阴,在慢性睡眠障碍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失眠症阴阳针灸
神门、三阴交配伍对失眠症睡眠质量和血清GABA、5-HT的影响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