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手术对比宫腔镜手术治疗较大Ⅱ型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

2020-03-20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妇产科辽宁沈阳11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3期
关键词:宫腔镜肌瘤出血量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辽宁 沈阳 110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索腹腔镜手术与宫腔镜手术治疗较大Ⅱ型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较大Ⅱ型黏膜下肌瘤患者87例。患者被归类为宫腔镜手术组(观察组):44例患者采用宫腔镜手术方案治疗;腹腔镜手术组(对照组):43例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方案治疗。分析组间相关指标变化意义。结果:①经过治疗发现宫腔镜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对比腹腔镜手术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②经过治疗发现宫腔镜手术组体温恢复正常所用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对比腹腔镜手术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③经过治疗发现宫腔镜手术组治疗后以及住院时间及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时间对比腹腔镜手术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采用宫腔镜手术的方法诊治较大Ⅱ型黏膜下肌瘤手术情况更好,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标准比采用腹腔镜手术组的方法理想,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突出。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它主要是朝向子宫黏膜生长,向宫腔突起,表面覆盖着子宫黏膜的肿瘤。它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月经量多、白带异常、增多、不孕等。另外,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发病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反复流产、痛经等,在宫腔占位影响下,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的危害如不孕不育。近些年,我国对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方式,主要为腹腔镜手术和宫腔镜手术。但是对较大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方法疗效并不明确。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7月~2019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较大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研究腹腔镜手术与宫腔镜手术治疗较大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较大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87例,症状均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1,2]。患者被归类为宫腔镜手术组(观察组):44例患者采用宫腔镜手术方案治疗,年龄19~54岁,平均(36.15±16.91)岁,生育31例,未生育8例,不孕症5例;腹腔镜手术组(对照组):43例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方案治疗,年龄17~54岁,平均(35.04±18.02)岁,生育32例,未生育4例,不孕症7例。在组间数据中未观察到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患者出现小腹下坠感,经期间流量增多,时间延长;②患者的肌瘤大小在直径3~6cm范围内;③肌瘤边缘和浆膜面的长度大于6mm。排除标准:①不能进行麻醉手术的患者;②患者的肌瘤大小直径大于6cm;③患者具有精神疾病、全身性的疾病、子宫畸形等;④患者还伴随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等并发症。

1.2 方法

宫腔镜手术(观察组):也称宫腔镜电切术,对患者进行静脉麻醉,麻醉之后将阴道进行消毒,对宫口灌流葡萄糖的溶液(规格为5%),此时宫口已经扩张到12cm左右,需切开带蒂戮膜下肌瘤,切到包膜时,将肿瘤进行切片,选用大小适合的钳子将其取出,观察其形态。最后,对患者进行消炎以及宫缩处理。利用电切镜在子宫腔内观察手术状况,选择合适的电切环,在手术过程中,全程采用B超对手术过程进行监控。腹腔镜手术(对照组):对患者进行静脉麻醉,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单极电钩将肌瘤浆肌层以纵向切开到肿瘤,并对肿瘤进行固定。取出肌瘤后,对患者盆腔进行简单冲洗,并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之后,对患者进行消炎以及宫缩处理,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包括: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所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时间[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最新版SPSS19.0软件临床研究宫腔镜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较大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对比研究。用于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s),用于组间比较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后比较,总结并分析。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1.32±28.36)mL,手术时间(31.14±16.35)min,体温恢复正常(3.52±0.75)h,肛门排气时间(9.31±1.68)h,住院时间(43.97±20.69)h,生活自理时间(20.65±7.96)h;对照组术中出血量(91.56±26.71)mL,手术时间(63.52±12.45)min,体温恢复正常(7.56±0.87)h,肛门排气时间(32.69±1.94)h,住院时间(82.01±26.81)h,生活自理时间(69.36±7.82)h。该研究的数据有差异(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所用时间少,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少,肛门排气时间相对较短,住院所需时间少,生活自理时间所需时间相对较短,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3.讨论

子宫黏膜下肌瘤大小如果超过3cm以上,属于较大型子宫黏膜下肌瘤。传统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方法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手术中视野不受限制,并且医师可将子宫黏膜下肌瘤完全切除。但上述两种方法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创伤面积较大,患者出血量较大,术后患者恢复时间较长。目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对患有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采取微创手术的方法来进行手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腹腔镜手术和宫腔镜手术都属于微创手术,它们的优点是创伤面积较小,仅仅在患者腹部开小口、甚至不开口来进行治疗。并且,术后对患者不会带来在较大的影响,如妊娠。这两种方法已经对患有较大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带来不少福音。笔者将对照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观察组患者进行宫腔镜手术。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1.32±28.36)mL,手术时间(31.14±16.35)min,体温恢复正常(3.52±0.75)h,肛门排气时间(9.31±1.68)h,住院时间(43.97±20.69)h,生活自理时间(20.65±7.96)h;对照组术中出血量(91.56±26.71)mL,手术时间(63.52±12.45)min,体温恢复正常(7.56±0.87)h,肛门排气时间(32.69±1.94)h,住院时间(82.01±26.81)h,生活自理时间(69.36±7.82)h。该研究的数据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综上所述,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所用时间少,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少,肛门排气时间相对较短,住院所需时间少,生活自理时间所需时间相对较短,采用宫腔镜手术的方法诊治较大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手术情况更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s)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体温恢复正常(h) 肛门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h) 生活自理时间(h)观察组 44 41.32±28.36 31.14±16.35 3.52±0.75 9.31±1.68 43.97±20.69 20.65±7.96images/BZ_118_213_2973_2303_3129.png

猜你喜欢

宫腔镜肌瘤出血量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宫腔镜下诊刮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观察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比较3号和4号Supreme喉罩在50~60kg女性患者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