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内 耳水成像检查对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2020-03-20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76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3期
关键词:颞骨规管耳石

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 (北京 100076)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MRI内耳水成像检查在位置性眩晕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确诊为位置性眩晕的患者5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26例确诊为耳石脱落,12例确诊为壶腹脊病变,18例确诊为半规管病变。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内耳水成像及颞骨高分辨CT检查。分析单纯MRI内耳水成像检查和单纯颞骨高分辨CT检查诊断位置性眩晕病因的检出准确率,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统计学差异。结果:MRI内耳水成像诊断不同位置性眩晕病因的准确率均高于颞骨高分辨CT。其中,在耳石脱落(χ2=5.026,P=0.025)和半规管病变(χ2=4.985,P=0.026)的诊断中,MRI内耳水成像准确度明显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内耳水成像检查对位置性眩晕病因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临床表现为患者在某些特定头位会诱发眩晕,并且多伴有眼震[1]。位置性眩晕多数可自愈,但是会反复发作。引起位置性眩晕发生的病因很多,耳石脱落、壶腹脊病变、半规管病变等内耳器官病变都是常见的因素。快速、准确地判断位置性眩晕的病因,对主治医生作出适当的诊疗方案,尽快减少患者痛苦具有重大意义。CT检查是以往临床上常使用的检查方法,但内耳的结构非常复杂,单纯的CT检查无法准确判断其内部结构,因此很难准确地判断病因。近年来,随着MRI内耳水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可以对内耳结构进行清晰、准确的成像,这显然已经成为了临床上内耳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本研究分析并对比了单纯MRI耳内水成像检查与单纯颞骨高分辨CT检查在对引起位置性眩晕病因诊断中的准确度,明确MRI内耳水成像检查在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确诊为位置性眩晕的患者5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26例确诊为耳石脱落,12例确诊为壶腹脊病变,18例确诊为半规管病变,男性12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5.85±3.75)岁。纳入标准:符合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并已明确诊断病因,CT、MRI内耳水成像及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未能准确判断位置性眩晕病因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诊断病因: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查结果,明确诊断患者位置性眩晕的病因。

影像学检查:56例患者均行MRI耳内水成像及CT检查。CT检查采用联影UCT760 64排螺旋CT,层厚及层距均为0.625mm,管电压120kV,电流200mA。MRI采用联影公司的1.5T MRI扫描仪。MRI扫描参数为层厚0.8mm,层距0.4mm,FOV 250mm×250mm,TR 6.5ms,TE 4.6ms,矩阵256×256。分别根据单纯MRI耳内水成像及CT检查作出病因的初步诊断。

1.3 观察指标

以最终明确的病因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准确率=检查结果阳性/诊断金标准×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MRI内耳水成像、CT与外院手术金标准比较:收集患者相关临床数据、MRI内耳水成像及CT检查结果,结果显示单纯使用MRI内耳水成像检查组对引起位置性眩晕的病因的诊断准确度高于单纯颞骨高分辨CT检查组,其中,对诊断耳石脱落与半规管病变的准确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壶腹脊病变的诊断,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位置性眩晕患者约占全部眩晕患者的30%,是指患者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引发的眩晕,并多伴有眼震[2]。位置性眩晕可分为周围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周围性位置性眩晕主要是因内耳中控制身体平衡的相关器官发生病变引起的,如半规管等,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是由颅内肿瘤等病变引起的。及早明确患者位置性眩晕的病因,对主治医生作出适当的诊疗方案,尽早减少患者痛苦具有重大意义。以往临床常使用CT对患者进行检查,但是此检查方法并不能清晰呈现患者的内耳结构。近些年,随着MRI内耳水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依据内耳膜迷路中的淋巴液,听道内的脑脊液,采集较高的信号,同时排除其他低信号骨性结构的干扰,对内耳结构进行清晰、准确的成像[3]。

在本研究中,对位置性眩晕患者分别进行MRI内耳水成像和CT检查,并单纯根据此检查作出病因诊断,以最终明确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诊断结果的准确度。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3类位置性眩晕的病因中,MRI内耳水成像的准确度均高于CT,其中耳石脱落与半规管病变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CT相比,MRI内耳水成像可以更准确的对内耳结构进行成像,这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本研究持续时间短,样本数量较小,所得结论需进一步验证。在今后的研究中需收集大量临床患者资料,以期得到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为临床提供有利依据。

综上所述,MRI内耳水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准确地对内耳结构进行成像,对位置性眩晕病因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表1.MRI内耳水成像、CT与手术金标准比较

猜你喜欢

颞骨规管耳石
耳显微外科颞骨解剖学习班的教学难点分析*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颞骨解剖培训中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正常人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分析
慢性中耳炎术中脑膜裸露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
半规管眼底平面和眶耳平面比较分析
耳石不是“耳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