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护理对颅内动脉瘤手术促醒效果及康复状况的影响

2020-03-17刘瑶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肢体神经功能神经

刘瑶

颅内动脉瘤是因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而引起的动脉壁瘤状突出,是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颅内动脉瘤多发于40~60岁人群,发病率约为2%~5%,病死率约为50%,且超过7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颅内动脉瘤有关[1]。临床将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划分为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及创伤,患者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昏迷、头痛、动脉瘤出血等[2],术后多伴有神经、肢体功能障碍,其致残率及病死率达到了40%~70%,影响术后康复[3]。为此,本研究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应用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护理,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标准;基于血常规、物理影像学等检查确诊;符合颅内动脉瘤手术适应证;术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8分;知情且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伴有心、肺等器官疾病;伴有颅脑外伤;既往有癫痫病史;伴有认知、交流障碍。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43~65岁,平均(48.45±6.43)岁;疾病分型:前交通动脉瘤12例,中动脉瘤14例,后动脉瘤12例,后交通动脉瘤6例;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12例,Ⅲ级12例,Ⅳ级6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41~66岁,平均(48.87±6.45)岁;疾病分型:前交通动脉瘤14例,中动脉瘤14例,后动脉瘤12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Hunt-Hess分级[4]:Ⅰ级18例,Ⅱ级12例,Ⅲ级10例,Ⅳ级4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分型、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包括知识常规教育、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照护指导、常规康复活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正中神经电刺激 术后第1天,借助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价颅内动脉瘤手术状态,评分≤8分21例,对此实施正中神经电刺激。采用正中神经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借助医用酒精擦拭患者两臂腹侧正中神经体表,而后粘贴电极,调节仪器方波、电流及频率等参数,其中电流为15 mA、频率为50~100 Hz、脉宽为20 ms,观察其手指反应,以产生轻微收缩为宜,每天2次,每次20~30 min,连续实施2周,并密切监测体征指标[5]。

1.2.2 多维康复护理

1.2.2.1 多感官刺激干预 (1)听觉刺激。向家属了解患者喜好的纯音乐,并录制亲属唤醒语音,内容以近期家庭趣事为主,于每天9∶00~11∶00、15∶00~17∶00实施听觉刺激,患者佩戴耳机并播放音乐,音量为40~45 dB,纯音乐与亲属唤醒语音交替播放,每次10~20 min,每天2~4次。(2)视觉刺激。护理人员于每天6∶00、19∶00实施视觉刺激,关闭门窗营造昏暗氛围,而后间歇性开、关灯,且开、关灯状态各保持1 min,借助环境光线变化刺激患者;护理人员分别于早中晚用手电筒刺激瞳孔,每侧瞳孔20~30 min,每天每侧4~6次。(3)触觉刺激。护理人员用0.9%的氯化钠溶液擦拭患者头面部、耳后、鼻翼、下颌及颈部,而后借助软毛刷按皮肤远端到近端的顺序轻抚擦拭部位,再后借助硬、糙纸片对上述部位实施刺激,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5 min。(4)嗅觉刺激。选取香草精0.6 g,滴入100 ml蒸馏水中制作成嗅觉刺激混合液,滴管取数滴混合液滴于干净纱布上,将纱布置于头部8~10 cm处,每天更换1次[6]。

1.2.2.2 认知功能训练 (1)数字记忆训练。用标有0~9的数字卡片1套,护理人员按由左到右顺序摆放5张卡片,引导记忆数字卡片顺序,记忆时间为10~20 s,而后引导其观看视频短片,时长3~5 min,护理人员打乱卡片顺序,指导患者按顺序摆放卡片,每天练习3~5次,以锻炼其记忆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7]。(2)认知功能训练[8]。护理人员选取200字以内记事类文章段落,引导阅读段落4~6遍,时间为10~20 min,而后删除段落中与“时间”、“地点”、“人物”相关的文字,由患者补充缺失词语或短句,并精简文字段落缩写成50字概要,每天练习1次。

1.2.2.3 经颅直流电刺激 选用OASIS Pro型经颅直流电刺激仪开展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基于医用酒精擦拭电极片粘贴位置,包括左侧额叶背外侧皮质区、右眶上区,待擦拭液干后,将刺激仪的阳极、阴极电极片粘贴于相应位置,并调节仪器参数,设置刺激频率为2 Hz、电流为2 mA,每天1次,每次10~20 min,连续刺激5 d后,暂停休息1~3 d。刺激治疗过程中,积极询问患者自感,据此调节刺激参数,以避免出现不良刺激反应[9]。

1.2.2.4 镜像反馈训练 (1)动作成像。选取35 cm×35 cm的双面镜1块,将其置于镜盒中央,患者与护理人员分别端坐于镜正、背面,护理人员演示相关动作,包括肩屈伸、肩旋转、空手抓握、捏拿硬币等,患者观察镜中护理人员动作成像,并进行情景想象以模拟各动作,每次选1~3个动作,每个动作演练2~4遍。(2)反馈训练。关注镜正面,根据成像结果演练相关动作,逐渐纠正动作细节,每天2次,每次30 min;护理人员观察反馈训练状况并予以指导,同时,结合肢体功能障碍确定训练重点及要点,借助康复治疗仪实施强化训练[10]。

1.2.2.5 取穴施针治疗[11]选取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天枢穴、大横穴、腹四关、患侧上下风湿点等。采用75%乙醇对所选穴位处实施消毒处理,基于薄氏腹针法施针,垂直进针至深度达到0.5~1 cm后实施捻转,对应频率为120次/min,对应角度为135°,进针停留4 min后再行捻转,以产生局部针刺感为宜,留针20 min,每天1次,每个疗程10 d。

1.3 评价指标 (1)促醒效果。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Barthel指数及颅内血流速度测定各项指标数据评价促醒效果,显著有效:GCS评分增值≥6分、Barthel指数提升35分且颅内血流速度≥10 cm/s;有效:GCS评分增值为1~5分、Barthel指数提升10~34分且颅内血流速度1~9 cm/s;无效:干预前、后的GCS评分、Barthel指数、颅内血流速度均无变化。统计显著有效及有效的例数,计算促醒有效率[12]。(2)康复状况。评价指标有肢体功能康复(FMA评分)、神经功能康复(ESS评分),ESS量表共14个条目,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则神经功能康复效果越好;FMA量表包括上肢、下肢2部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则肢体功能康复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促醒效果比较(表1)

表1 两组术后促醒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术后康复状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术后康复状况比较(分,

3 讨 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脑血管意外,其在颅内脑血管意外中占比为5%~10%[13]。为促进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强化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应用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护理,基于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进术后苏醒,并实施多感官刺激干预、认知功能训练、经颅直流电刺激、镜像反馈训练、取穴施针治疗,以改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促进术后康复。

护理人员针对实施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基于电刺激能促进受损中枢神经细胞功能重建,可加快颅内血流速度,增大局部病灶血流量,以改善缺血区血液供给状况、挽救潜在功能神经元,从而缓解昏迷症状,促进术后苏醒[14]。实施多感官刺激,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实施刺激,能激活新神经传导通路,可诱发新神经元突触间练习,以修复受损神经功能,进而达到唤醒脑组织目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促醒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开展认知功能训练,包括数字记忆训练、认知功能训练,通过反复锻炼记忆,能显著改善记忆力,强化其对事物的理解、认知,进而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15]。本研究实施经颅直流电刺激,基于不同极性刺激大脑皮质,以形成静息膜电位变化,能增强神经元兴奋性,促进脑组织血液循环,可加快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通过指导开展镜像反馈训练,通过模拟成像、反馈训练强化对日常动作的掌握,能实现对其肢体动作的有效纠正,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实施取穴施针治疗,结合功能受损情况确定干预穴位,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可实现对机体状态的有效调节,有助于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恢复。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能改善术后促醒效果,促进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肢体神经功能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神经”病友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