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渐进式康复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不良情绪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03-17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头颈部手册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临床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多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不自主震颤、肌肉僵硬及平衡失调等,严重者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1]。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帕金森发病率约为1.7%,且多发于脑力劳动者[2]。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其与自身因素、药物因素等有关,临床治疗以药物干预、康复训练为主,且治疗效果一般[3]。因疾病困扰及功能障碍等因素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且情绪状况较差,而常规护理强调以姿势协调训练及牵拉训练等为主,缺乏对躯干核心肌群的有效锻炼,导致康复进程缓慢[4]。渐进式康复护理强调从功能康复、康复生活、康复情绪等多方面入手,结合患者实况有序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病情恢复[5]。本研究探讨渐进式康复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不良情绪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及CT检查等确诊为帕金森病;已接受药物治疗;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显示无认知功能障碍,且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病史,或意识不清醒者;因脑动脉硬化等原因而形成的继发性帕金森病;存在感染性炎症等疾病;缺乏康复训练基本能力。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50~72岁,平均(62.53±4.81)岁;病程1~7年,平均(3.21±2.41)年;Hoehn-Yahr分级:Ⅰ级9例,Ⅱ级11例,Ⅲ级12例,Ⅳ级11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52~73岁,平均(63.20±5.41)岁;病程1~9年,平均(3.63±2.78)年;Hoehn-Yahr分级: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13例,Ⅳ级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oehn-Ya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评估监测、服药指导、姿势协调训练及牵拉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渐进式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健康知识宣教 (1)手册全面宣教。向患者发放本科自制健康手册,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康复训练及康复照护等;分发健康手册后,护理人员借助手册向患者简单介绍手册各模块知识点,说明阅读重点,并督促家属阅读康复照护模块,明确康复照护重点及其注意事项。(2)视听反馈宣教。手册全面宣教2~4 d后,基于访视交流对患者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认知缺陷,据此确定视听反馈宣教内容。结合访视交流反馈结果,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视频或动画,对视频、动画进行编辑,得到视听宣教短视频,通过微信向患者或家属发送视频,并提醒其观看,以强化宣教效果。

1.2.2 心理状况调节 因功能障碍、自理能力偏低等原因,帕金森病患者多存在抑郁情绪,为此,需实施时效激励调节。为患者建立康复数据档案,包括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步态协调评价等,并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绘制康复图表。渐进式康复护理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展示、分析康复图表,以肯定患者康复效果,并明确临床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及先进性,以增强康复信心,实现时效激励。

1.2.3 渐进康复训练

1.2.3.1 卧床期康复训练 (1)面部康复训练。指导开展面部康复训练,以实现对面部肌肉的有效锻炼,包括皱眉练习、眼肌练习、鼓腮练习、唇部练习[6],患者根据护理人员指令皱眉、展眉、睁闭眼、缩唇鼓腮-吐气吸腮等动作,每天3次,每次30 min。(2)头颈部康复训练。根据护理人员指令开展头颈部康复训练,取站位或端坐位,先后练习仰头→低头→旋转头颈部→节律性左右摆动,训练结束后按摩头颈部,以刺激肌肉、促进头颈部血液循环,每天2次,每次20~40 min[7]。

1.2.3.2 下床活动期康复训练 (1)肢体康复训练。节律性步行训练:训练前测定患者步行速度,借助节拍软件制作与步行速度相一致的节拍,将其作为听觉刺激信号,指导患者根据节拍信号开展步行康复训练,保持步行节奏与信号节奏一致。训练第1周,每天2次,每次20 min;训练第2~3周,每天3次,每次30 min;训练第4周后,每天3次,每次40 min。(2)躯体肌群训练。指导开展躯体训练,包括侧屈、前屈、后伸及旋转等训练动作;引导开展臀肌训练,包括俯卧位向下屈伸、卧位下肢抬起等训练动作;指导实施腰背肌训练,包括5点支撑、小燕飞等训练[8],即取仰卧位,去枕屈膝,患者肘部、背部施力以抬升腹部、臀部,基于肩、双肘、双足5点支撑身体重量,保持3~5 s,而后复位放松腰部、臀部肌肉,再行下组动作。训练第1周,每天1次,每次10 min;训练第2~3周,每天2次,每次20 min;训练第4周后,每天3次,每次30 min。

1.3 观察指标 (1)不良情绪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其中SDS共20个条目,各条目均采取4级评分法,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SAS共20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9]。护理人员向各患者发放SAS,SDS量表,说明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由患者独立完成自评。(2)康复效果。采用UPDRS第Ⅲ部分(运动检查部分)评价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共14个条目,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达、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强直、手指拍打试验、手运动、轮替动作、腿部灵活性、起立、姿势、步态、姿势稳定性、躯体少动,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法,分值为0~4分,总分0~56分,评分越高,则恢复效果越差,护理人员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干预2个月后据表评价[1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状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状况比较(分,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分,

注: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帕金森病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因中脑黑质神经元出现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合成急剧下降,进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研究数据显示[11],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发病率为1%~2%,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到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安全。临床研究发现[12],因疾病、肢体障碍等因素影响,帕金森病患者情绪状况较差,且生活质量整体偏低,对其康复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本研究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应用渐进式康复护理,面向患者实施健康宣教,以强化其康复认知;护理人员实施安抚放松调节、时效激励调节,以放松身体、平复情绪,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指导开展渐进康复训练,包括面部康复训练、头颈部康复训练及躯体肌群康复训练,以缓解肢体障碍,促进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研究面向患者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基于发放健康手册、指导阅读手册,并及时解答阅读问题,能全面强化患者对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及康复训练等知识的认知,有助于增强其康复信心[13];研究实施安抚放松调节,引导患者聆听轻音乐并展开冥想,辅之以按摩放松,能有效舒缓紧张、焦虑情绪,同时,在康复训练中及时传达康复讯息,肯定康复效果,并及时给予语言激励,能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有效疏导抑郁情绪[14]。结果还显示,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研究面向患者实施健康知识宣教,结合手册全面宣教效果,明确认知不足,并通过视听反馈宣教,重点介绍治疗方案及康复训练,能强化患者健康认知,增大康复训练依从性,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研究指导开展面部康复训练,包括眉部、唇部、头颈部,充分活动了各部位肌肉,可有效缓解面部表情障碍,促进功能恢复[15];引导患者开展头颈部康复训练,辅之以按摩放松,能够缓解训练疲劳,促进头颈部血液循环;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开展肢体康复训练,包括节律性步行训练、躯体肌群训练,能有效改善肢体运动状态,实现对躯体肌群的有效锻炼,进而促进病情恢复。

总之,渐进式康复护理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应用能有效调节情绪状况,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头颈部手册帕金森病
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改善生活方式,延缓帕金森病进展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帕金森病科普十问
经皮胃造瘘在治疗头颈部肿瘤中的运用进展
沃尔沃汽车头颈部保护系统获得最高安全评级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