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患者更要警惕低血糖
——专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孙晖教授

2020-03-17王淑君高超

保健医苑 2020年2期
关键词:脑细胞降糖药低血糖

文/王淑君 高超

2019 年底,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第9 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指出,2019 年全球20~79 岁人群中约4.63 亿人患有糖尿病,相当于每11 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患者;我国是成年糖尿病患者数最多的国家,达1.164 亿,全球每4 个糖尿病患者就有1 个来自中国。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关注高血糖,却忽略了低血糖的危害。其实,低血糖的危害比高血糖更为严重。那么,低血糖有哪些危害?低血糖的典型症状是什么?高危人群有哪些?如何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专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教授。

【专家简介】

孙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委员,湖北省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健康管理学会副会长。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科研课题11 项,在SCI 和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发表各类科普文章70余篇,同时参与了多本书籍的编写工作。

长期从事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特别是血管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治疗,以及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及甲状腺结节)、脂代谢疾病、痛风和垂体、肾上腺等各种内分泌代谢病症的诊疗。

低血糖的典型症状

低血糖是指血浆葡萄糖浓度小于2.8 毫摩尔/升而导致脑细胞缺糖的临床综合征,但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值为小于3.9 毫摩尔/升。低血糖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发病机制复杂,症状表现具有个体差异,但总的来说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交感神经受低血糖刺激后,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儿茶酚胺可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和导致血糖水平的增高,同时能作用于β 肾上腺能受体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主要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四肢冰冷、冒冷汗、手脚发颤、腿软乏力、头晕眼花等症状,还会产生恐慌和焦虑的情绪。大多数人还会感到饥饿感,一般进食后这些症状就会缓解。

2.神经缺糖症状:葡萄糖是脑细胞活动的主要能源,但脑细胞的糖储备量有限,每克脑组织储备糖为2.5~3.0 微摩尔,仅能维持脑细胞活动数分钟,所以一旦低血糖即可出现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视力下降、眩晕、共济失调、偏瘫失语、失去行动能力、昏迷、痴呆、癫痫发作、精神错乱。

低血糖的危害

孙晖教授指出,高血糖的危害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才能显现,而低血糖的危害却是立竿见影的。我们的神经细胞、肾脏、红细胞、视网膜等组织和细胞几乎没有合成和储存糖原的功能,全靠血液不停地供应葡萄糖。如果血糖降低了,这些器官的损伤就会首当其冲。

低血糖的主要危害包括以下几点:

1.慢性低血糖可造成认知障碍,加剧大脑缺血,导致反应迟钝、智力下降、老年性痴呆。

2.急性低血糖可对脑细胞功能造成危害。低血糖昏迷持续不超过90 分钟脑功能尚能逆转,超过90 分钟,部分患者则未能醒来而变成植物人,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3.低血糖会造成血糖波动,因为低血糖发生时,体内升糖激素会增加,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

4.低血糖可导致心率加快、脉压增加、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在低血糖应激状态下,机体反应性增加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诱发血管痉挛、内皮损伤而促发心血管事件发生。

5.血糖急性下降可降低约22%肾血流,降低19%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6.低血糖显著减少玻璃体中葡萄糖的水平,加重视网膜缺血损害,可出现眼压突然下降,引起动脉破裂出血。

低血糖的高危人群

1.既往反复发生低血糖的人群: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容易并发严重低血糖昏迷。

2.体型偏瘦、胰岛功能低下的人群:因为这些人群胰岛素抵抗轻、血糖波动大,很容易造成低血糖,建议有条件者可定期进行动态血糖监测。

3.老年人群:老年人血糖调节能力减退,且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使用多种药物治疗,药物间相互影响亦可成为低血糖的重要诱因之一。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差,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减弱,口服降糖药或是皮下注射胰岛素容易造成相对过量。除此之外,如果老年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会加重低血糖对机体的危害。

4.肝功能和肾功能减退者:药物主要经过肝、肾代谢,肝肾功能减退时,易造成药物清除减少,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使得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延长,引起低血糖的风险相应增加。而且肝功能减退时,肝脏调节血糖的功能减弱,肝糖原生成及储存量减少,一旦发生低血糖则难以快速纠正,使低血糖程度加重。

5.有严重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者: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多累及全身的血液供应组织,也会影响胰岛细胞的血液供应,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规律,继而导致低血糖等症状的出现。

6.应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者:胰岛素降糖效力强,长期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或口服胰岛素促泌剂者,在降糖药物剂量过大、未及时进餐、进餐量突然减少或运动过量等情况下容易发生低血糖。

7.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者:因为饮酒抑制了糖原异生,同时也减弱了低血糖时升糖激素的释放,加重了低血糖的症状并延长低血糖的恢复时间。

如何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孙晖教授强调,对于低血糖患者而言,生活习惯与饮食非常重要,为了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按时按量吃饭:长期不吃早餐或饮食不规律,会加剧低血糖的病情。

2.合理膳食:低血糖患者要注意营养的摄入,不要挑食、厌食,荤素合理搭配,保证每日摄入全面的营养物质。

3.少量多餐:建议低血糖患者少量多餐。

4.限酒、切忌空腹饮酒:饮酒抑制了糖原异生,同时也减弱了低血糖时升糖激素的释放。

5.随身携带糖果:低血糖患者一旦出现心悸、身体乏力、冒冷汗、感到心慌饥饿、脸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及时补充糖分,建议随身携带糖果以备不时之需。

6.运动量保持恒定:每天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基本保持不变,运动量突然增加容易造成低血糖。

7.降糖药物的合理使用: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时一定要注意,有些药物比如磺脲类促泌剂以及胰岛素,易造成低血糖。

8.自我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自我血糖监测可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对于血糖波动大、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患者血糖偏低,可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的低血糖患者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及饮食。

9.及时就医:部分低血糖患者伴有其他并发症,所以低血糖不容小觑,必要时需及时查明低血糖的原因,以免延误病情。

猜你喜欢

脑细胞降糖药低血糖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您对低血糖的这些看法 原来都是错的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学分析
谁决定你的智商
脑细胞消失记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日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时机
糖友,当心低血糖突袭
为什么在睡觉时会做梦?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