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维度搭支架,合力教学小古文

2020-03-16朱美兰

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搭建平台

朱美兰

【摘 要】 如何准确解读统编版教材中小古文的编排设置,该如何应对统编版教材中的小古文教学?笔者以为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教学应该剑指三个核心维度。本文提出紧扣学生阅读维度:把握基础学情,将学生置放课堂中央;教师解读维度:依托文言特点,为学生夯实认知基础;师生互动维度:紧扣教学规律,为课堂搭建对话平台。

【关键词】 基础学情;依托特点;搭建平台;小古文教学

统编版教材因为编写理念决定,小古文不仅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提前至三年级即与学生邂逅,与苏教版相比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如何准确解读统编版教材中小古文的编排设置,该如何应对统编版教材中的小古文教学?笔者以为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教学应该剑指三个核心维度。

一、学生阅读维度:把握基础学情,将学生置放课堂中央

什么是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命个体在直观意识的推动下,身体器官对于客观事物的接触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感知即为经验。经验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对于后续实践活动的践行和推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古文教学需要从学生固有的认知经验出发,理清经验对学生阅读文本的影响,从而明晰学生即时性认知需求,为学生的阅读调整方向。

统编版教材三上首次出现小古文《司马光》,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版本,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著名故事,学生早已从不同的渠道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从笔者的问卷调查来看,除了特殊性儿童之外,三年级学生基本都听说过这个故事,大部分学生也了解其中的故事内容,能够讲述这个故事的学生也超过半数,无需教师讲解,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就能理解这个故事。因此,教学这篇小古文,理解内容不应该成为重点,也不应该成为关键。基于学生原始经验的影响,可以将这篇小古文的教学定位于:(1)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小古文,消除学生对小古文的陌生感、畏难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依托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提升小古文教学的针对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统编版教材编者将学生已经耳熟能详的《司马光》作为小古文的首篇,就彰显出其独运之匠心。因此,教师就需要依循编者的这一用意,借助学生的原始经验,明晰学生的即时性需求,确立小古文教学的基本方向。

由于文言版本语言特点的决定,小古文教学有着其常规性的套路和板块,比如读准字义、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等。纵观当下小古文的教学实践容易走进两个极端:要么你读我读大家读,使课堂始终只能在机械朗读中停止不前;要么无休止的深化和拓展,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就需要在学生认知和文本特质之间搭建支架,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朝着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迈进。

就以“朗读指导”的环节来说,教材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划分小竖线的方式来调整语言节奏,这是一种策略指向,但究竟该如何划分语言节奏,还需要主观的诵读。因此,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语感意识来进行语言节奏的划分。很多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发现,这篇小古文中的语句都是“谁干什么”的结构,可以尝试在主语后面进行划分,就能准确划分语句的节奏。

这样的尝试是有价值的,学生不再是机械地運用方法,更多的是将划分与熟读深思有机整合,在支架的调节和促动下,真正为学生核心意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解读维度:依托文言特点,为学生夯实认知基础

文本的言语形式多种多样,文言文更是有着与普通文本与众不同的结构和样式。教师的解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编者的用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浸润和影响下去认知和感受其文本的独特魅力。

首先,所有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一个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语言的简洁。这篇《司马光》全文只有33字,与一篇七言绝句的篇幅相当,最合适学生的诵读,其小古文的语言节奏抑扬顿挫,教师可以变换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初读,并进行真实体验,鼓励学生伴随摇头晃脑的方式映衬文言的内在节奏,将课堂还原成为古色古香的情境,借助鲜活的生趣性来唤醒学生诵读、学习小古文的热情。其次,这篇小古文选自《宋史》。与此相关的知识背景相对深奥,三年级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拓展、深化小古文背后的文化资源时,就应该有“度”上的考量,可以对出处稍作介绍,关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可一笔带过,而对于人物的相关事迹,不能在文前大张旗鼓地补充,而应该在研读好本文之后,待学生对人物形成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理解。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至关重要,在倡导精准、创新的同时,也应该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和切入口,这对于小学阶段小古文的教学大有裨益。

三、师生互动维度:紧扣教学规律,为课堂搭建对话平台

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带着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抽出身来,放下身段,与学生形成深入有效的对话。

首先,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教学来看,作为统编版教材中首篇小古文,三年级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是一致的,即在朗读中如何对文言文中的语言节奏进行停顿处理,从而达到文从字顺、流畅朗读的效果。为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具体的板块目标,设置多维化、多样式的文本内容,让学生在初步的实践体验中自主性总结古文停顿的方法,将基本的文言文词语停顿的方法渗透到小学阶段小古文的教学之中。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内在就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与感知,从而为后续小古文的学习蓄积了经验。

如此教学引导不仅仅是为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进行了学习策略的渗透和构建,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过程中更新了自己的认知体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古文作为统编版教材中的一种独特文体,既有着语文课程内容教学的基本属性,又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尝试从学生理解、教师解读、师生互动等不同的维度,推动小古文的教学,引领学生不断亲近传统文化,提升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玄辉.新课程背景下小古文的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中),2017(12).

[2]朱煜.小学古文教学流程与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7(15).

[3]陈鸾鸾.趣味引领,风景这边独好——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知识,2016(16).

猜你喜欢

搭建平台
工作着 努力着 幸福着
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试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搭建八大平台 服务科技人才
数据分析,凸显统计思维
加强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建设
搭建“三大平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丰富学生英语课外活动的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