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舟舟的世界》看纪录片的真实性

2020-03-16方芳

神州·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真实感真实性主观

方芳

电视纪录片是用电视手段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以及某一人物或群体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录像节目。它纪录的是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在任远的《电视纪录片新论》序言里说,这个“四真”,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但在看了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后,我對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了一些怀疑,现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一下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

一、纪录片是否真的具有真实性

电视节目,无论它看上去如何的真实可信,但从根本上说都是主观的。因为它是由人选材、拍摄、编辑的,有了人的参与,它就或多或少地带上了人的主观意识。所以它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真实的。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类型,也具有这个共性。一个纪录片题材,从编导选择去拍摄它,就带上了编导对这个事件、这个人物的第一印象和想法,已经具有了主观性。然后,在采用什么手法去拍摄,选择哪些片段来连缀,如何剪辑,如何配解说词等,无不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比如我们看《舟舟的世界》,首先,舟舟作为一个先天智障儿,我们每一个人来看他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看法,而张以庆选择的,显然是他想关注和想表达的一方面,并不是舟舟生活的全部。他把他所选择的部分称为“舟舟的世界”,这个“世界”,本身就带有了选择性和主观性;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完全真实的。

其次,在表现“舟舟的世界”时,导演的想法无时不刻地渗透到整个片子里。要选择拍什么东西,都是围绕着它的主题来的,在选择和摈弃之间,就已经是主观意识在作用了。张以庆在拍摄舟舟指挥的时候,使用了双机拍摄,这显然是经过提前考虑和安排的;还有舟舟坐在后台的时候,经过了布光,这在纪录片理论中是不应该出现的。舟舟作为一个弱智儿童,他的行为本身是无意识的,他“会”指挥,也可能只是长期模仿的结果,而这些安排和表现手法使舟舟的指挥变得神圣化和仪式化,我们不能不说,这已经脱离了客观真实性,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再次,很多人会对本片中的解说词印象比较深刻。因为纪录片中一般不会使用大段的解说词,而且即使使用,也大多是对画面无法表达的事件元素的补充说明和描述。而在《舟舟的世界》里,解说词不光是贯穿全片的,而且有很多时候几乎是煽情的、暗示的、隐寓的、象征的。这些方式的存在,我们就很难说它是真实的了。

除此之外,任何人,只要面对摄象机,就不可能像平时正常生活一样地表现和表达,即使是舟舟这样的智障儿,就算他不懂得紧张,不懂得掩饰,但他也一定会对陌生的事物、异于平常的状态产生兴奋、好奇等心态,所以,摄象机拍摄来的东西,一定不会是完全真实的。

因此我认为,纪录片应该是一种带有选择性的、有真实感的电视节目形式。我们所看到的“真实”,是制作者主观世界里的“真实”,是他对他所关注的事件和人物的一种解释和描述;而纪录片里真正真实的,是它的素材,纪录片不能虚构,但脱离不了主观。

二、纪录片是否应该具有真实性

既然我们说,纪录片其实并不是那么真实的,那么我们在制作纪录片时,到底要不要力求它的真实性呢?在排除题材选择、摄象机拍摄等不可避免的元素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尽量不假如任何主观的东西,像有的试验性纪录片一样,一台摄象机跟着全程拍摄某事件或人物的所有过程和行为,只纪录,不参与呢?

我认为,这种试验性纪录片只能作为一种尝试,不能成为主流。它能作到的,也只是相对的真实。电视节目的目标,我觉得应该还是符合广大观众喜好,纪录片也是如此。像《舟舟的世界》,虽然它显得很主观,并不那么真实,但是观众很喜欢看,看得下去,并能被它感动,所以它还是一部很成功的纪录片。

纪录片的目的并不是将真实世界原封不动地展示给观众,而是通过各种手段给观众以真实的感觉。就像我们看了《舟舟的世界》之后,觉得那就是真实的舟舟,觉得他是个在音乐方面具有不可思议的天赋的人,他的行为可爱又带着可恶,形象非常饱满真实。但是现实中的舟舟是不是真的是这样的呢?很难说。但只要它给了我们这样的真实感,它就是成功的纪录片。至于是否真的真实可靠,我认为只要素材是真实的,其它都不必去追究。

去追究一个纪录片有多真实,是否毫无主观色彩,是偏离了纪录片的最终目的的,而且一味追求的结果,也不一定使纪录片成功。因为我们在拍摄制作纪录片时,会受很多方面的控制。比如很多事件的发生,它的时间、地点,不一定能够符合我们拍摄的条件。拿《舟舟的世界》来讲,例如舟舟在音乐会后台指挥和聆听,布了光的那一场,排除光在此的意义,单纯从拍摄时的光线条件来讲,后台漆黑一片,如果不加光,是不现实的。也有人说,为了完全真实,我们也可以用夜光拍摄;但是那种冷色调画面,又变得不符合全片基调,不能很好地表达主题了。再有纪录片既然是在不知道事件怎样进展地前提下跟踪拍摄的,那么我们就不能保证很多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我们一定能够赶上能够纪录。这种“错过”,也会影响制作的结果。

因此,在纪录片中一味追求真实性是不必要的,也是做不到的。重要的,是要做到真实感。

三、在纪录片中应该如何处理所谓的“真实性”

那么在纪录片中,到底应该如何把握真实的程度,如何运用好“真实”来达到真实的感觉呢?我认为应该围绕着所要表达的主题来选择和拍摄,在保证素材的真实可信的前提下,运用各种纪录片手法和非纪录片手法来完成这种“真实感”,而不必拘泥于力求排除一切主观手段和意识的参与,力求制作者制作时思维的完全“麻木”和不带任何主观想法。

最后,我想用艾·区尔努总结1970年以来世界纪录电影的一段话结束本文:“真正的纪录片工作者对于自己在画面和声音中的发现有着强烈的激情,对他来说,他发现的东西比他所创造的更有意义。他可以充当催化剂,而不是发明家。同故事片艺术家不同,他避免发明。他在选择与安排自己的发现物中表达自己,而这些选择本身实际上就是他的评论与见解,再者,不管他采取怎样的立场,观察家也好,纪录家也好,他表达着对世界的看法。”

纪录片,是表达作者立场看法的一个载体,而非反射完全真实世界的镜子。

猜你喜欢

真实感真实性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回归真实感
广告的真实性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