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幼健类专业“政校园医”混编教学团队构建

2020-03-16丁馨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文章在分析高职幼健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幼健类专业“政校园医”混编教学团队构建路径:优化混编教学团队结构,提升教学团队实力;创新混编教学团队构建模式,打造特色课程;共享混编教学团队资源,创新实践育人途径;找准混编教学团队共同利益,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幼健类专业;“政校园医”;混编教学团队

[作者简介]丁馨(1983-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编号:YZ-c/2016/44)和2017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重点课题“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早教专业为例”(课题编号:RJZ2017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4-0065-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幼儿教育列为教育事业八大发展任务之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我国儿童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高职幼儿健康发展与管理(以下简称“幼健”)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短板,亟须进行改革。基于此,笔者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政校园医”协同育人,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治学严谨、专兼结合的混编教学团队。

一、高职幼健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职业教育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幼健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否满足社会需求。目前,高职幼健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队伍组成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不少高职幼健类专业教师是通过其他专业转型而来的,而且转型时间较短,大部分没有从事幼教工作的相关经验,教学有效性明显不足。第二,现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聘用强调学历要求,主要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录,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主。与过去相比,高职幼健类专业教学团队的学历层次有了较高提升,但由于体制原因,企业的“能工巧匠”或技能水平较高的行业专家很难调入高职院校担任专任教师。这就使得教师队伍建设起点较低,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客观上形成了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偏低这一现状。

2.教师实践指导能力薄弱。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尽管学历较高,但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实践教学能力較弱。专任教师虽然参加了企业实践和相关“双师”素质专项培训,但都是短期或阶段性培训,效果无法保证,在教学活动中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实践指导,导致学生实践学习的有效性不足,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3.教师学术研究能力亟须提高。由于教师“进口”来源单一和专业转型等问题,导致高职幼健类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匮乏,企业实践经历缺乏,不利于幼健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专业研究缺乏自信,对本专业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研究不够深入,学术研究多集中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上,以及与对口行业企业缺乏密切联系,校企之间的横向课题偏少。

4.兼职教师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当前,高职院校多是采取校企合作方式来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校外兼职教师或是借助人脉关系,通过同事、同行、朋友介绍等途径聘用,或是因企业的某些暂时性需求而临时派出,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受企业生产或企业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兼职教师队伍很难保持稳定。兼职教师与高职院校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高职院校难以发挥对兼职教师队伍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另外,专业建设实践表明,仅仅基于校企合作的幼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不理想的,因为专业教师缺乏医学常识,特别是婴幼儿疾病等方面的医学常识。

二、“政校园医”四方协同,创新混编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师资兴则学校兴”,高职院校发展需要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作为保障。为此,建议开展“政校园医”四方协同育人的混编教学团队创新研究,努力打造一支以优秀教师为核心、以幼健类专业为载体、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师资队伍。

1.实行“双带头人”的合作观。教学团队带头人可以凝聚团队力量,是混编教学团队的核心。高职幼健类专业混编教学团队实行“双带头人”制度,即“校内学术带头人+校外企业带头人”。“校内学术带头人”由幼健类专业造诣深厚的学术带头人担任,“校外企业带头人”由幼儿园(早教机构)技术骨干担任。“校内学术带头人”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提出团队建设和管理的运行方案,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等;“校外企业带头人”则协助“校内学术带头人”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时刻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在混编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双带头人”必须树立平等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观念,鼓励并引导团队成员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

2.培养紧俏适用的育人观。高职幼健类专业混编教学团队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始终坚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中,着重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统一,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为幼健类专业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校—园(企)人才互依平衡,实现培养“紧俏适用型人才”的目标。

3.加强学科建设的质量观。高职幼健类专业混编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为依据,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混编教学团队结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对早教课程与活动设计、早教项目营销与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开发,加大综合性实训的比例,强调行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的“三维融合”,突出专业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从而培养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婴幼儿保育、早期教育等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构建螺旋递进的实践观。幼健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递进的过程。高职幼健类专业混编教学团队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打破认知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固有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经历从新手到熟手的成长过程。

三、高职幼健类专业“政校园医”混编教学团队构建路径

“政校园医”混编教学团队打破了传统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教学团队的组合,创新了教学团队的组建方式。混编教学团队四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实现“政校合作、行校对接、校际共建、校企融通”,满足当下社会需求。

1.优化混编教学团队结构,提升教学团队实力。高职院校按照“提升专业、优化结构、深化内涵、突出特色”的总体要求,从统筹规划、内培外引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加大不同层次、不同人才的培养力度。第一,专业带头人拟培养对象可以到当地幼儿园、早教中心或医疗机构挂职锻炼,企业为其量身定制技术培训,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与企业专家联合开发专业课程,联合授课,不断提高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第二,骨干教师拟培养对象可以到对口的幼儿园和早教机构挂职锻炼,参加岗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发挥在专业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第三,“双师型”教师拟培养对象可以通过轮岗培训、中短期企业挂职等途径,了解幼教工作环境,掌握婴幼儿教学技能;参与教材编写、实训中心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双师型”素质。总之,“政校园医”混编教学团队通过四方共建的合作机制展现“混编”的魅力,将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有机融合,实现“老中青”三代结合,发挥“传帮带”作用,努力使教学团队在年龄、学历、职称、知识、能力、素质等的构成上更加合理。

2.创新混编教学团队构建模式,打造特色课程。美国多元文化幼儿教师培养成功的经验表明,由教师培养学校、早期教育培训中心、幼儿园、幼儿医疗等多种机构组成的联合共同体是培养合格幼儿类教师的方式。但是,在我国很少有高职院校将地方医疗机构等列入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若缺乏与幼儿有关的多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是无法实现幼儿教师多元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的。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幼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应建立多元联合育人机制。第一,联合开展专业课程建设。混编教学团队把相关行业标准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扣幼儿园教师、早教中心的早教指导师、亲子园保育员、育婴师等就业岗位,把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能力整合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学习内容需基于真实的幼教机构工作任务,学习环境力求模拟和真实相结合。第二,联合开发专业课程。混编教学团队可以参照国家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根据幼健类专业知识体系和高职学生认知特点,联合开发理实一体化特色专业课程。例如,高职院校与早教中心联合编写《早教课程与课程设计》、与幼儿园联合编写《幼儿园班级管理》、与幼儿医疗机构联合编写《婴幼兒护理与保健》等专业课程教材,使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紧密契合,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第三,联合构建课程体系。混编教学团队扮演着“生产与教学融合”的实践者角色。学校、幼儿园(早教机构)、医院共同参与校内和校外的实践实训,构建“学校理论学习+校外实训学习+在岗实践学习”的课程体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分层次、递进式实施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实践教学同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动态对接。

3.共享混编教学团队资源,创新实践育人途径。“政校园医”混编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资源共享。基于婴幼儿教育培训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内容,学生必须掌握钢琴、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课堂引导实战、实训模拟实战、顶岗真枪实战、课外加强实战”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进行专业实战。通过综合实训、主题社会实践、教育见习、顶岗实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岗、跟岗、模岗、顶岗”分级递进式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写、画、说、做、弹、跳、唱、教”等专业实践能力。另外,混编教学团队有了医院儿科专家的加入,充盈了校外兼职教师库,实现了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不仅补足本专业学生医学常识的短板,使学生深刻了解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小儿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等知识,还能充分发挥团队组合效应,助力混编教学团队中幼儿园、早教机构等保教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创设安全、健康、快乐的幼儿成长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4.找准混编教学团队共同利益,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全部活动都与利益和对利益的追求相关。混编教学团队的构建,本质上也是基于利益关系的,其建设的理想状态是实现团队在人力资源上的共享。因此,找准混编教学团队利益需求,挖掘团队建设的发展效益,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团队建设强有力的保障,也是团队合作能够稳定、深入和持久的关键点。从宏观层面来看,政策制度对利益的约束与保障是混编教学团队成功的要素之一。国家应出台政策推动校企人才的双向流动,对兼职骨干教师队伍予以政策倾斜,建立和完善政校企利益链接和分配机制,整合育人资源。从微观层面来看,人事管理机制创新是混编教学团队成功的秘诀。团队各方要找到彼此的利益需求,共同商定团队教师选拔条件、工作职责、团队管理等,明确“政校园医”的职责和权益,并在课时薪酬、奖金福利、考核激励、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共同制定管理和运行机制。只有在良好的运作机制下,才能开拓四方协同育人、长效合作的新路子,激发团队成员拼搏创新的动力,才能把幼健类专业建设成为让政府放心、让社会认可、让学校满意、让学生发展、让企业受益的高水平骨干专业。

[参考文献]

[1]胡峰,王维.校企资源协同体中的混编师资团队建设探索——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兴信雅达混编师资团队”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10):13-55.

[2]姜燕.构建“校企医”三方混编养老教学团队的探讨——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9(2):62-64.

[3]汤昕怡,徐胤莉.组合校企混编团队  探索双师队伍建设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9):48-49.

[4]张耘.“政校行企”联盟共建专业教学团队的实效性研究——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4):132-134.

[5]李斐.“三位一体”共育卓越幼儿教师教育能力的策略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22-23+80.

[6]叶秋美.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实践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7(8):69-70.

[7]李晖,郭利婷.学前教育师资多元文化素养的构建[J].许昌学院学报,2019(3):152-156.

[8]钟斌.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J].河北职业教育,2019(2):64-67.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