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总目标”向“总体目标”的升华

2020-03-16顾海良

理论与现代化 2020年1期
关键词:总体目标现代化体系

编者按: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本刊邀请顾海良、严书翰、颜晓峰、逄锦聚4位著名学者,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等不同角度深入阐释推进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问题。现将笔谈文章刊发,以飨读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和根本要求、显著优势和制度安排等重大问题作出系统阐释,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作出庄重宣示,赋予“中国之治”以新的时代内涵,成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纲领性文献,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新篇章。

一、“总目标”的提出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512。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定位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的理论的和实践的结论。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2]的战略思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实践、重在发展、不断创新,从四个主要方面展开了“总体角度”的战略视界。

一是从理论指导上,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更为系统地阐明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立足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形成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过程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3]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内涵及其科学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3]247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中央全面推进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对制度完善和国家治理体系改革“总目标”的内在规定性,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二是在战略构想上,对实现“总目标”的总体性有了新的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作为极为宏大的工程,“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2]104-105。从“总体角度”,对“全面的系统的”和“联动和集成”特征的深刻把握,对“总体效应”和“总体效果”的战略思考,升华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的意蕴和境界。

三是在实践推进中,“总目标”的整体性更加凸显。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进程成效卓著、成就斐然,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一个时段虽然不长、但却极不平凡的过程。在这一时段,党的十八大期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得以巩固、延续和深化,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展示出更加向好的新变革、新气象、新成就,在制度完善和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视界也更全面、更系统。

四是在思想方法上,对“总目标”的辩证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有一个往哪儿走的根本的方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考虑这个问题,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105对“总目标”中“两句话”要作出“整体”理解,前一句话规定了根本方向,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后一句话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从“两句话”体现的根本方向和鲜明指向的内在统一性上理解“总目标”。也就是说,“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4]。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什么、怎么改,“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5]

二、“总目标”内涵在党的十九大的拓新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安排时,也提出了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要牢牢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动力。

在对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推进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智慧和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显著优势的凝练。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决不是任何别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翻版”,而是牢固地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同时又焕发出中华文化的时代意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显著优势的彰显。

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进程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第一次明确了“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誘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的“总体目标”[6]。

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的显著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十三个方面显著优势作出的全面的精辟的概括,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基本特征和总体面貌,成为确立“总体目标”的内在根据和基本依循。

一是提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凸显了领导制度在制度体系中的统领作用,彰显了这一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如果中国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7]

二是提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显著优势,凸显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等上层建筑制度的重要作用,彰显了这一制度体系的根本性质。

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及各项具体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显著优势;对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制度和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显著优势;对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对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对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等作了阐释。从经济关系、社会发展、思想文化、改革开放、人事组织、军事国防、祖国统一和国际关系等方面,阐明了这些“显著优势”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合力。

这些显著优势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刻的影响力和巨大的感召力,成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力量,也成为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力和信念,成就了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底气和底蕴。

四、“总体目标”升华的意蕴

这一“总体目标”,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分三个阶段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阶段性和总体性目标,确定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目标、发展步骤和具体路径。

这一“总体目标”,清晰了制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整体相关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为依循的,国家治理能力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治理体系实施及执行中效率和效能的集中体现。

这一“总体目标”,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相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相协同,构成一个有机“总体”。这一“总体”涵盖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制度体系的各个方面和治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如马克思对“总体”特征阐释时所指出的那样,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8]。

这一“总体目标”,在对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改革和发展目标设定中,凸显了实现“总体目标”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根本的是“堅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关键的是“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在“总体目标”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是“总体”中“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的“普照的光”[8]48。

从“总目标”到“总体目标”的确定,是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认识的升华。这一“总体目标”,必将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重要保障和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0.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47.

[4]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2-83.

[5]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1.

[6]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0.

[7]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6-9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

责任编辑:任学新

猜你喜欢

总体目标现代化体系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小学语文背诵方法初探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湖南烟草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和建设总体目标研究
我的女巫朋友
土建工程施工中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