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越南使臣笔下的广西扶绥
——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为视角

2020-03-15李晓媛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使臣金鸡越南

李晓媛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 530006)

早在南宋,越南和中国开始建立藩属关系,主要通过朝贡与册封来体现,并维持了近千年的和平与友好。在元朝至清朝时,大量越南使臣来中国朝贡,使臣们在途经风景优美的广西时留下了许多诗篇,被收录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出版的《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中。越南使臣路经广西新宁州,今属扶绥县。其中所作的扶绥诗共有61 首,作者共28 人,包括黎贵惇、阮辉等多位使臣。诗歌创作时间跨度大,从14 至19世纪,跨越元、明、清三朝。

扶绥地处广西西南部,县治距中越边境200公里,东接南宁市郊县邕宁县。扶绥自古为壮族先民聚居地,大抵秦平百越后县境分属桂林郡及象郡,汉代为郁林郡临尘县及合浦郡合浦县地。三国至隋,除原扶南县部分地属郡县外,余均为土著民族溪峒,封建王朝只行间接统治。唐宋始立羁縻州、县,明以后逐渐改土归流。辛亥革命后,改原新宁州为扶南县。1951 年,扶南、同正、绥渌三县,合并成扶绥县。

一、扶绥的风景诗

扶绥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越南使臣在经过时被风景所陶醉,尽情吟咏。关于扶绥的风景诗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城镇风光。

1.自然景观:望夫山、笔架山、龙头岩、左江

(1)望夫山

望夫山位于扶绥县岜盆乡那坡村,因形状酷似一名妇女身背婴儿,眺望远方等待夫君而得名。在2000 年左右,因为大雨袭来,打雷闪电,形状像婴儿的一块石头掉落了,因此外形受到影响,不复当年的传神。越南使臣在诗中的景色描写生动入微,感情细腻,深情表达了对贞洁妇女的赞颂、家庭团圆的企盼和报效祖国的志气:

花为骨骼王为神,造化长留久现身。

积雨初晴云髻见,合山半吐月眉新。

雁书塞外传芳信,江杼波中织锦文。

劲节岩岩谁比竝,我心匪石有忠臣。

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曾写过《望夫山》,但不是位于广西,而是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8]240

此诗约作于宝历元年(825 年)。可见这种眺望远方、思念丈夫的“望夫”文化从唐代开始就存在了。“望夫山”名字的由来也与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出嫁从夫”等观念有联系。刘禹锡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份真挚感情的肯定和同情,妻子的这份情谊哪怕过去“几千载”亦一如当初,不曾变化。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渴望归京的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式,越南使臣是一脉相承的。在越南境内,共有三座望夫山,山的形状都像等待丈夫的女子,可见比起中国,越南的“望夫”文化也非常盛行。其中一座山位于越南东北部边境的谅山省,靠近中越边界,使臣在诗中也有提及:

黎贵惇《望夫山》[3]3/128-129

坚贞最是有心肝,两字纲常重泰山。

痴对北风停翠柚,懒临秘水整香□。

金罍不泻盈盈恨,璇轴空舀脉脉看。

闺阁苦怀镇戌客,征夫可亦红忆颜。

谅山因其靠近国界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便是越南与中国陆路往来的重要通道。越南使臣和刘禹锡一样,都借望夫山歌颂了妇女的忠贞,并表达了政治上的高远志向。

(2)笔架山

笔架山,也称作文笔山、笔架峰。扶绥县志记载“笔架山,位于县城西北1 公里,滨临左江。石山,海拔294.5 米,因山形似笔架而得名。”[1]39

武希苏《文笔山》[3]9/198

太平府城东,石山峙立江边,尖头而秀,如卓笔然,故名。

壤接炎天秀气浮,文星高插上峰头。

描空篆就龙云影,沾水浴穷海济流。

近挹砚山成密友,灵钟粤地出鸿儒。

观光此日多佳览,泼墨凭渠记胜游。

黎光定也深情地写道“笔架高低山入画,文澜荡漾水催诗”,[3]9/105描绘了笔架峰两岸优美秀丽的风光,让人心情愉悦,产生诗性。邓文启更是直接将笔架山与文曲星联系在一起,“文星笔架笼春盏,道脉泸江达胖舸”,[3]12/24认为笔架山形似笔架,是吉兆,寓意此地会盛产人才。扶绥中学靠近左江和笔架山,校歌中唱到“足濯潆洄之字水,背靠巍峨笔架峰”,更是坚定地相信莘莘学子的成功培养,离不开左江的水澈地灵,离不开笔架山的祥瑞庇佑。

(3)龙头岩

龙头乡位于扶绥县东北部,与南宁市郊区江西、坛洛等乡镇接壤。在明清时期,龙头乡当时还叫龙头圩,位于城东,龙头岩指的是境内的一块大岩石,色灰而古朴,在林间草影中坚强而默默地伫立着。

黎贵惇《游龙头大岩》[3]130

一洞横云石似钟,千峰回绕玉玲珑。

面前数亩平如席,春在柴扉竹坞中。

潘辉注《过龙头岩塘》[3]339

树影阴深绕石矶,茅庐错落瞰江湄。

孤山一簇烟云外,时见人踪傍翠微。

山容寂寞水波平,岸树参差野鸟鸣。

日暮征篷舒眺好,东风吹下远州城。

在越南使臣的笔下,山中景色幽静,心情旷达自在。树木杂草随风摇曳,给坚硬的山岩增添了几分风韵,不失柔美。

(4)左江

左江是扶绥境内的一条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流经县境河段古称渌定江、丽江。”[1]42越南使臣在诗中将其称为“丽江”,描绘了江边两岸的风光,还有居住的渔民与林间的飞鸟:

吴时任《丽江晚眺》[3]118

乾坤妙意不胜穷,万象偏宜晚照中。

高处山黄低处翠,左边水碧右边红。

隐渔鳞集滩头火,归鸟翰生木末风。

更有一般清意昧,松林依约数声钟。

到了现代社会,当地人更习惯称其为“左江”。在古时候的越南使臣诗中,他们也曾称其为左江。如张好合《新宁州城即景》提到“新宁州自明始置,其城左江。”[3]12/139阮翘、阮宗窐亦写了《左江春泛》,描绘了畅意的行舟路途,“飞艘轻趁蕙兰风,满目清光兴转浓。捣石竿头珠蓓蕾,摇波桨尾玉玲珑”。[3]2/51

2.人文景观:金鸡岩、关帝庙、伏波庙、观音寺

(1)金鸡岩

金鸡岩“明代为新宁州八景之一”,[1]405位于笔架山的半山腰,“金鸡岩在笔架峰腰,昔传有金鸡出入其间。”[2]248传说中,古时候一女子名叫壮姑,她为了治疗母亲和父老乡亲之病上山采药。此时,一个禽首人身、金光闪闪的姑娘突然出现施药,之后就变身成一只七彩的金鸡腾空飞走了。壮姑将药分发给乡亲病友,皆痊愈。为纪念这位姑娘恩德,遂在岩洞中塑造一神像,众人皆来朝拜,便是如今的金鸡岩。越南使臣写了不少关于金鸡岩的诗,如:

胡士栋《游金鸡岩》[3]8

轻轻一棹泛清湾,指向金鸡绝磴攀。

岚色乍收春雨霁,僧房深锁峒云闲。

噌昡石窟险深处,杳霭慈宫隔岸间。

未论智仁多少乐,心头名利也无关。

黎惟亶《新宁晚泊》亦提到“寺号观音妆水月,山连老口醮金鸡”,[3]169-170黎光定《登金鸡岩》则深情地写道“金鸡岩上观音洞,画鹢津头望宝幢。戏水雏鸥随客艇,避烟老鹤宿禅窗。”[3]108我们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使臣为金鸡岩山清水秀的周边景色所打动,并且发自心底认为金鸡岩十分神圣、值得敬仰。

据笔者实地考察,金鸡岩如今虽作为一个知名景点,并收取20 元门票,却打理不善:台阶上长了青苔,滑腻难行,工作人员还提醒我们小心滑倒;凉亭里久无人坐,石桌和石凳落满灰尘,甚至一条通往高处小庙的路还布满了蜘蛛网,难以行走。作为一个富有历史底蕴的景点,曾经香火繁盛,庄严热闹,屹立江边百年。然今昔之对比,令人遗憾。

(2)伏波庙

伏波庙是为了纪念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而立的。马援是西汉末至东汉初年的著名军事家,他一生戎马,为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年老的马援仍请缨上战场,官拜伏波将军。后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去世。他在所到之处发展农桑水利,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因此马援当年南征途经的广西、越南等地,都建造了供奉的庙宇,即伏波庙。腾兰花调查后认为广西现存伏波庙共有35座。“伏波庙在广西境内的地理空间分布东起梧州,西至田州,北起桂林,南至凭祥、龙州,而且集中分布在桂东地区和桂西南地区。”[5]

据扶绥县志记载,扶绥的伏波庙共有四处,“旧扶南县城西圩一处,咘尧圩南岸山麓一处,中东旧县一处,东门旧城一处”,[1]420建庙时间不详。《扶绥县志》记载,在金鸡岩“左侧有伏波亭,存伏波将军塑像。”[1]405

吴时任《伏波庙》[3]7/127

崇祠嶪嶪瞰蛟宫,千载犹钦矍铄翁。

马革不裹元老健,犀文岂怕谮人工。

遨游气压层层嶂,顾盼威存凛凛风。

四七若添图绘手,丹青无力像精忠。

佚名《题马伏波庙》[3]8/25-26

屹立江干壁岸边,是翁庙貌望巍然。

霞穿古树疑铜柱,雾锁江边讶铁船。

苔绿描成书戒后,石山认得米陈前。

云台久与炎图革,崇祀千秋耀火烟。

越南使臣通过“精忠”“巍然”等词,抒发了对马援将军的景仰和崇敬之情,表达了内心深深的感恩,体现了对美好和平生活的企盼与追求,感情真挚而炽热。

(3)关帝庙

关帝庙供奉的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关羽只是一名凡人将领,但在宋代之后,他的形象开始被神化。朱妍认为,“宋代前有过关庙的出现,但影响并不是很大。……崇宁元年,关羽封忠惠公。南宋淳熙年间,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明朝之前,关羽的封号,仅止于王。直到明神宗朱翊钩把关羽进爵为帝,加封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才有了关帝的封号。”[6]

吴时任《关帝庙》[3]7/128

在新宁州,与文庙对立江岸。明嘉靖中尊孔子为文宣师,诸儒子削去公伯之号。

万国衣冠王孔子,百年俎豆帝关公。

周经神乱非尊圣,汉鼎魂争未表忠。

人楚刑书千古白,贼曹心烛五更红。

拭瞻三字门前扁,为爱明儒议论雄。

越南使臣在诗中记载了扶绥县关帝庙的具体地点,抒发了“文尊孔子,武推关羽”的观念,将关羽的地位摆在很高的位置,肯定了其忠君爱国、抗击曹操的高尚品质,也借此表明了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胆忠心。

关帝庙的兴建离不开政治因素的影响。广西地处西南边疆地区,蛮夷之地,交通闭塞,民族众多,社会情况复杂,管理也显混乱,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广西通志》所载之上谕训典,多次提到广西存在的社会问题,皇帝屡次下诏治理,提到“抚恤地方,筹画(划)久远之计。”[7]政府为了宣传“忠君爱国”思想,保证地方的长治久安、人民和睦,因此积极推行关帝庙的建立,广西的关帝庙这才得以建立。

(4)观音寺

观音是观世音菩萨的简称,是鸠摩罗什在翻译佛经时对佛教中一位人物的称谓。观音菩萨是宽容济世、慈悲为怀的典型代表。印度佛教在东汉时期(公元2世纪)传入中国,最初观音原本为男相,在中国佛教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化为女相,并得到百姓的极度信仰与尊崇,认为能保佑自己家宅平安,一切顺遂。佛教也在东汉时期由中国传入越南,观音因此开始受到许多越南民众的信奉。

吴时位《观音寺》[3]9/268

寺在新宁城之西南,遥对伏波庙。幽篁簇,倚平冈,临清流,雅有禅致。但非衣钵聚会之所,无高僧善尼。庭草不除,闾门常闭,土人朔望烧香而已。然而介胄之色必思勇气;观俎豆之仪必生敬容。客有舣舟寺下,闻观音之名,不知多少尘心果,能放下屠刀回头一念否。

层楼单奉观菩萨,古庙遥临有伏波。

矍铄示雄真不忝,慈悲救苦更如何。

钟声响处僧敲铎,月影摇时女散花。

多少利名人到此,回头几遍念弥陀。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越南使臣对于观音的感受与中国是一致的,认为观音大慈大悲,观百姓苦楚,淡功名利禄,之后普度众生。其他使臣也都有提到观音寺,如黎惟亶《新宁晚泊》“寺号观音妆水月,山连老口醮金鸡”,[3]6/169裴文禩《新宁泊舟》“观音台上暮钟催,白石临流小洞开”,[3]21/191表达了对观音的尊敬和对佛教的虔诚。

3.城镇风光:新宁县城

《新城夜泊》[3]2/46

抵新宁城泊。是夜寒雨转甚,岸上土兵更鼓喧阗,舟人嘈杂。时秉烛观书,薰炉煎药。忽闻邻船抚弄琴声,触景缀吟成颂。

残冬雨夜雪霏霏,坐拥香炉戒朔吹。

岸警喧阗金响阵,舟谈嘈杂土声夷。

鼎中调剂轩岐药,灯下平章李杜诗。

何处琴声调雅韵,高山流水有谁知。

山开鹏翼千层峙,水曲羊肠一甬通。

土将台墩悬岸白,水王篆镂印江红。

春光静会天南北,也是情同景不同。

这首诗约写于乾隆七年(1742 年),可见在清代扶绥已是一个人们熙熙攘攘、不失繁华的地方了,风景秀丽,随处可见百姓、文人和兵士,各司其职,热闹又妥帖。既有吴时任《新宁记见》“路入新宁鹢首东,兰桡隐见翠微中”[3]7/126的景色,也不失人文情怀,如吴时位《新宁行》“中华自古是繁华,况无百年人物国。百年安养当富且滋,人物当不长如斯”,[3]9/266-p268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地区发展的期盼。

二、路线考证与中越情怀

写下广西扶绥诗的共有28 位诗人,他们的行进路线略有不同,但总的方向是一致的:从越南出发,经友谊关或受降城进入中国广西,之后依次经过今凭祥、宁明、崇左江州区,抵达扶绥。

从行进路线还可以看出,越南使臣走的不仅有陆路,还有水路。因为当时交通发展程度不高,水路其实是更为便捷的一种方式,速度比陆路更快,即不用承受强烈的车马颠簸,还能欣赏两岸秀美的山水,有利于激发作诗的雅兴。越南使臣们多次坐船,通过左江抵达扶绥境内,留下了《左江春泛》《新宁晚泊》《新宁城晚泊》等多首优美诗篇。

元朝洪武二年(1369 年)陈日煃遣使来贡,朱元璋封其为安南王,并赐予驼纽涂金银印。中原王朝能赐印给藩属国越南,说明中原开始视越南为正统,承认它的独立地位。到了明朝,为了加强对朝贡使臣的控制和管理,朝廷制定了专门的贡道路线,越南使臣要进京朝贡,必须要从广西凭祥州入境,经龙州,顺左江而下到南宁,最后抵京。“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南因遣使从广东入贡,明太祖大怒,遣官诘责安南贡使,并拒绝其纳贡。”①(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15《礼十·番使入贡》,中华书局,1956年,第249页。可见,朝廷对于越南使臣朝贡的入关地点是非常严格的,必须是广西的凭祥州,否则将会受到惩罚,甚至拒绝纳贡。到了清代更甚,“清政府不仅限制安南(越南)的入关地点,而且对入关至京师的路线也有规定,可见古代中国王朝对安南(越南)贡道的限制越来越严格。”②张金莲:《发展与变迁:古代中越水陆交通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册,第169页。

越南使臣在广西留下了1700 多首诗歌,其中扶绥只是一个小县城,就多达61 首。这些广西扶绥风景诗的意义在于,第一,记录了广西扶绥在古代的高山大川、名胜古迹和城镇风貌,是重要的历史素材,也体现了越南使臣对扶绥山水的向往和喜爱。第二,记载传播了马援、金鸡娘娘、关羽等故事传说,展现了越南使臣对扶绥的民间传说的肯定,对中国丰厚文化底蕴的赞扬。第三,生动鲜活地展现出当时两国的交流情况。首先,越南使臣诗多以五言和七言诗记录所见、所闻和所感,而诗歌正是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学样式。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而七言句式则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就已出现,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五言七言诗形式成熟,技巧圆融,优秀诗人佳作不断。到了元明清时期,越南使臣受中国文化影响,进行诗歌的学习与写作,文学造诣已达到较高水准。其次,越南使臣诗歌都以汉字写成,这就涉及到越南的语言文字历史。汉字在前111年(汉朝)时传入骆越,即如今的越南,成为广泛使用的文字,并在1010年(北宋)成为越南官文。从朝廷的谕旨公文、经商的贸易账单到墨客的文学作品,都用汉字书写。大蒙古国时期,越南人在汉字的基础上设计出喃字。直到1945 年,越南政府废除汉字和喃字,确立新越南文作为正式文字。因此,一首首汉字写就的诗歌,是沧桑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越文化血脉相连的脐带。

从14 至19 世纪,跨越了元、明、清三朝,中国和越南的交往一直很密切,从未中断。越南使臣多次从广西入境,千里迢迢抵京朝贡中国,这份忠诚与情谊值得铭记。应庆幸当时他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如今已成为珍贵的文献史料。中越自宋代以来建交,至今已近千年,关系大部分时刻都非常友好。越南受中华文化影响甚深,他们使用汉字,创作诗歌,甚至采用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封建王朝。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 年起,在毛泽东和胡志明等中越领导人的努力下,两国正式建交,至今已有近70 年岁月。愿中越两国世代友好,情谊不变,共同繁荣进步。

猜你喜欢

使臣金鸡越南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介绍
——明清朝鲜使臣汉诗整理与研究(20BWW023)
越南百里“银滩”
金鸡迎春
2017 金鸡报晓
金鸡报晓
浅论越南使臣与花山岩画
唯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