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03-15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管类人才需求技能

孙 慧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1)

1 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现状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的新兴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指的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借助课程教育的方式,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共同对学生展开指导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更大的助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高效的的实践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储备,在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优化了企业的人才储备质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领域的人才需求数量飞速递增,但同时对人才需求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我国随之提出了2025中国制造战略,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推动理论技能融合发展,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社会研究热点。就国外关于学徒制的研究情况来看,西方许多国家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开始有了学徒制的雏形,发展历史较长。西方学者们习惯将西方的学徒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德国、丹麦等国家为代表的北欧系统,另一类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盎格鲁萨克逊系统。上述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色,结合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又衍生出多样的学徒制培养方式。比如:德国的制造业发展十分突出,因此亟需大量的技术熟练人才,其采取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方式充分满足了德国制造业的技术人才需求,大力推动了德国制造业的发展。而从我国关于学徒制的研究情况来看,发展起步时间相对国外较晚,研究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在很多方面都较不成熟。多数研究只针对体制机制等方面展开,而与企业员工结合的人才培养研究则很少,由于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融合了许多实践项目,更加适用于技术性强的专业,比如工科类专业,因此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多。而经管类专业的技术性相对较弱,理论性较强,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仅依赖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实践,积累经验。因此,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起来不容易,相关研究也比较少。

2 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路径

在现代学徒制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运用中需要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四个方面有序配合。对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制订推行了相应政策予以支持,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支持,但是实践效果却不是很明显。生源和员工是学校和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可见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亟需解决的是学校的生源和企业的员工两个方面的招收问题。其一,招生和招工工作同时开展。即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工作并行开展。在此模式下,学生便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是学校的学生,二是企业的储备员工。这一模式的实施要求合作企业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耐心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既能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力量。其二,先招生后招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先由学校进行培养,然后接受企业筛选,企业将从学生中选择一批自愿加入并且通过规定考核的学生作为员工。为了挑选高质量的储备人才,企业将会在学生接受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将其安排进现代学徒制培养班进行深入学习。这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更多,但效果也会更好。实施好该模式的重点是学生初期学习的专业课程和现代学徒制班级设置的课程之间不冲突,学校应该制订并完善相应的学分管理机制等。其三,先招工再招生。具体来讲,即学生的学习任务在参与工作之后完成,先进行招工,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将员工送入相关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由企业对员工展开培训,对其学习提供相关支持,帮助其获取岗位要求的学历和技能证书,以此来提升员工的技能。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能够获得较稳定人才储备的良好方式。就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来看,相较其他技术性强的专业,经管类专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强,该专业的学生通常从事于服务业。一般来说,产品知识和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学生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能学会并且较熟练掌握,因此企业进行长期培养的必要性较弱。结合各方面因素及实践来看,在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采用的路径是先招生后招工。

3 经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发生转变的社会背景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强的转型需求。而转型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更多的企业对人才储备质量引起高度重视,对人才培养投入的成本也不断增加。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受限因素较多,比如政策约束、院校师资力量欠缺、教学环境不佳等等。总体来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性人才供给量之间是不相匹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继续实施学徒制的积极性。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前经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问题主要如下:针对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实际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就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其定位并未与技术性强的专业存在差异,经管类专业是一门社会科学,除了专业技术能力之外,对经验和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这是其和工科等高技术性强的专业的根本区别。由于定位问题导致教学工作开展产生偏差,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企业人才需求不符,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第二,学校针对经管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较为滞后,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不相符,学生不能及时学习到最新的知识,无法接触到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情况。在这样的授课模式下,学生只能学习到一些很基础的理论知识,对过去的经济动态有所了解,但由于和实际经济发展脚步不一致无法投入具体实践之中,最终使教学流于形式化,无法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究其原因,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变多,使得高职院校的招生难度不断增强,为了保证招生数量,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必然不能集中于教学改革。第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未真正参加过工作,只是进行了理论学习,导致其对实践和工作的认知是不成熟的,并且由于年龄较小,普遍对待工作抱着眼高手低的姿态,不甘心从事基层工作,参加实践也是敷衍了事。显然,这对其学习和工作技能培养是无用的。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家长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是很高,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解不够,这加剧了学校落实实践教学的难度。第四,高职学校针对经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未建立配套的评价机制,这使学生缺乏科学的指导。此外,相关的人才培养流程不够完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实施力度不大,导致学生的基本学习任务及实践缺乏有效监督,甚至出现实训中断的情况。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来说都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既无法使其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也难以培养获取工作所需的技术能力。

4 经管类专业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4.1 确立较高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立足企业的角度来看,决定其是否和高校合作的主要因素是学校能否为其培养高素质的经管类人才,即与企业经济管理需求的匹配度高低,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结合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性来看,企业具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人才筛选机制,专业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水平高低是企业进行员工选择的关键因素。在此机制下,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提高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原来的基层技能熟练型员工定位和日益发展成熟的企业人才需求是不匹配的。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不低于中层管理岗位。对此,学校应该加强和企业的深入合作,与之共同建立实训室,由企业内部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传授,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招生,共同展开后续的培养任务,帮助企业达成盈利目标,提高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和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相比,经管类专业的工作要求主观性较强,可协调程度较高,发挥空间较大,但同时学生也面临着更大的学习难度和工作压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发生转变,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重点学科也随之从工科转向社会科学。从教学内容来看,现代经管类的学徒制培养模式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而工科类专业则以技术操作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等,强调技术能力。

4.2 落实好三性原则

三性原则具体包括教育性、职业性及高等性。从要求内容来看,教育性要求学生能够在学校完成基本教育,完成场所为认可度较高的具有教育资质的学校。职业性要求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符合岗位需求,即熟练掌握工作技能。高等性要求提高学生的培养定位,而非使其成为合作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就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多数院校都没有落实好这一原则。在实际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三性原则通常会被分割。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校虽然能够完成基本教育,但是却无法培养熟练的工作技能,导致参加工作时具备的能力和要求不符。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其负责的主要是学生的实践工作,由于校外实践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对待实践的态度随意,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化,加之实践时长较短,学生很容易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从而丧失了高等性。为了更好地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各自提供平台和配套资源,二者达成互通的学习形式,即企业导师能够在学校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提升基础知识,而学校教师也能在企业参与实践,学习相关技能。除此之外,学校相关部门还应该持续推进证书鼓励措施,以此激发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的层次得到提高,从而真正落实三性原则。

4.3 健全完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旧模式下,学校采取的是“订单”式的培养方式,企业的参与度较小,通常只给学生们开放一个学期的实践时间。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学生们很难熟练掌握工作技能。而在短期的实践之后如果选择直接参加工作,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是最基层的岗位,基层的工资及相关福利待遇都不是很高,很难使学生产生工作欲望,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低下,不利于企业进行人才储备。而采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参与度,给予学生的实践时间较长,实现学习实践和工作的连贯性帮助学生毕业后从事层次较高的管理工作,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防止企业的人才流失。以经管类专业中的综合营销为例进行说明,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个学期就能参与到实践当中,进行门店基层岗位的实践学习。在这个阶段,企业师傅将和学生形成配对关系,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学习指导。经过一年的基层岗位实习之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基本技能,熟悉工作岗位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能够参与进更高层次岗位的实践学习,比如店长助理等管理岗位,这个阶段的实践内容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最后一年,学生则可直接进行店长或者副店长的工作操作和实训。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学生能够获得递进式的能力锻炼,在毕业时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4.4 强化师资力量

和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更加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是直接和学生进行接触的指导教师。在现代学徒制框架下,教师包括企业的教师,也包括学校的教师,企业的教师负责进行工作技能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指导,而学校的教师则负责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着核心的连接作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担任经管类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存在自身综合能力欠缺、教学理论内容和实践脱轨的现象。对此,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师资力量的筛选,需要定期对其展开培训,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加大学生的评价系数占比,为其创造参加合作企业实践学习的机会,贯通学校和企业二者的师资力量和资源,加强其联系和交流,以此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目的是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及拥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此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为学校和企业建立了交流合作的联系网,对经管类专业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发展动力,提高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接轨程度,为企业提供了更优质的经管类人才储备。

猜你喜欢

经管类人才需求技能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画唇技能轻松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