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有效提问 促进精彩生成*

2020-03-15

高中数学教与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思维数学课堂

刘 峰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0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而数学课堂提问则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是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本文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探索.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的课堂提问现状并不乐观,无效或低效提问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部或全无调节性提问

一些教师的课堂全是“是不是”、“对不对”、“是什么”等提问,或以简单的记忆、训练、操作来替代学生思维,学生只需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虽课堂气氛热闹,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较低,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其效果不佳,流于形式.课堂中少不了互动以活跃气氛,但有时课堂上的“静”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能掌握好课堂上动与静的生态平衡.

而另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中没有调节性提问,课堂气氛比较严肃紧张,类似的“是不是”、“对不对”等这类问题,在课堂中看似简单、意义不大,但是从课堂教学效率来讲,这种提问能够调节课堂紧张严肃的气氛,让课堂氛围更活跃,能够让学生在回忆旧知的基础上获得一种“肯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对鼓舞学生的学习士气有一定的作用.

2.先自习,后提问

在一些新授课、概念课上,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内容过于简单,从而完全将课堂放手给学生,由学生将基本内容自习一遍,然后由教师简单提问知识点,学生照书回答就默认已经掌握.问题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动起来.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或没有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的活动,都不是有效的数学活动,像这种没有设计合理、恰当的问题的活动,没有思维参与的外在操作活动只能是一种“假活动”.

3. 提问只求正确答案

一些教师的提问只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去回答,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方法,教师马上打断.固然,教师的思路可能比较简洁,但轻易否定一个学生的思路对学生来说是不公正的,这将会挫伤学生发表个人意见的积极性.忽视学生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认知过程,不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问题,即不能达到“有效倾听”,从而就会扼杀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有效生成.

4. 随意性提问较多

一些教师的提问方式也较为随意,一次听课“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师让学生验证了一个等式,教师提问的形式是这样的:“证明下面的等式(A∩B)∪C=A∩(B∪C).”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回答,一个个坐在那里茫然而没有反应,最后教师只有自己给学生讲解,通过画图来证明这个等式.课后交流,教师本意是想要学生举例验证此等式.“举例验证”和“证明”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效果不同.

一些教师的提问不考虑问题的难度,随便叫学生回答,忽视了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例如在讲复习课“函数的最值”时,在课堂小结环节,设问“本节课大家学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但学生们的反应是“无穷的沉默”.课后反思,在整节课中教师并没有在讲解例题时提及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换元的思想与方法,平时的教学中对此也渗透较少,学生的反应也就不足为奇.教师对于教材的钻研程度,教师的提问方式,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有效性,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方式,提问方式往往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如果遵循精读教材,精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思考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引导,达到有效师生互动,将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行有效提问

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算“有效提问”呢?应该体现在“有效”上,简而言之,就是要“有效果”.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符合四个基本特征:

1.目的性

提问是一种教学行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提问有效与无效更是与目的相比较的一种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目的性是有效提问本身应该具有的特性.从提问过程是否有效来看,目的决定教师提问的方式与方法,提问有了明确的目的,会极大地增强提问的针对性,提高实施的效率.在提问时对选择什么样的问题,问什么样的学生,如何提问就会有较为明确的指向.因此,目的性是有效提问最根本的特征.

目的性应该从目的的确定和有效落实两个方面来理解.

(1)目的的确定

提问目的的确定不仅要看教师确定了什么样的目的,还应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认识到提问目的对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在判断提问是否有效与无效时,更多的关注点常常在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而往往忽视有着“缄默”特性的目的,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其次,依据什么来确定提问目的.教师在确定提问目的时,依据不同,往往会确定出不同的提问目的,进而导致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另外,具体到一节课的提问目的,还应与这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结合起来考虑.最后,要考虑如何确定提问目的.

(2)目的的有效落实

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的提问是有目的的,但是这个目的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却很少去深入思考.从一些数学课堂观察来看,提问目的得不到落实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想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是简单地提问学生“懂了吗?”学生回答“懂了”,而实际上学生并不一定真的懂了,教师检查的目的就可能落空.还有一些提问,目的是想启发学生的思维,但却没有通过提问达到启动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总之,只有目的,而不再对照和反思目的是否得到有效落实,这对提问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为此,对于不同目的的提问,应该采取不同措施,让提问目的尽可能落在实处.

2.针对性

一般的数学课堂问题主线都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个路线,教师的提问也应充分考虑到“什么问题—何时—问何人”.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内容.

在课堂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表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教师的“问”要切中要害,精练干脆,无懈可击,准确无误.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

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也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提问的时机应选择在:一是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二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突破点”上;三是数学问题探索的“发散点”上;四是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任何过易或过难的数学问题显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当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地设计问题.

3.激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其学习就有了内驱力,才有可能主动地学习.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揭示教材的背景知识,设置悬念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进而使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去.

有效提问不仅是教师自己能提出好的问题,还要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能够质疑问难,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问,一方面体现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困惑、不理解的内容主动向教师或同学发问,通过提问来帮助其对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另一方面,不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薄弱,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较低,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各种提示语,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等,来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4.生成性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学.他们主张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师的教不能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结果,只能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头脑中的认知活动才是决定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因此课堂要有精彩的生成过程,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生成意识,精心组织课堂提问,促进知识生长.

课堂要有精彩的生成,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生成意识,精心组织课堂提问,促进知识生长.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些适当的情境,强化教学语言的开放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时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猜你喜欢

思维数学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