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020-03-14王春花

人物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科技培养

王春花

摘   要: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它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它集中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思维不循常规,勇于創新,它常以联想、转换、引申等思维方法为基础。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但是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在一定环境下长期培养、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才能否创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才对创新的态度,二是人才所处的环境。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所以为了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我们必须对目前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形成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而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一个基本教学特点。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更好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教育心理学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组织儿童到校门前的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的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固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在学习《观察身体》时,教师首先让同桌同学互相观察对方的身体,了解身体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是什么样的,并把观察到的画下来,在对身体的外形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让孩子摸摸自己,发现身体里还有什么,比如找心脏的的位置,找肋骨,并数数肋骨有几根。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教师又让孩子在观察种子的基础上,分小组亲自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并为植物的每个生长时期画像。在这游戏,观察、实验、记录、制作、画画等多种活动中,孩子不仅仅亲身体验了一次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而且还有了极高的兴趣。在教学《青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青蛙是怎么跳跃、游泳的,教师就可自制课件,向学生播放青蛙跳跃、游泳时的慢动作画面,让学生与实物进行对比观察,以让他们了解青蛙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们一会儿低头看看桌上水槽中的青蛙,一会儿抬头看看电脑播放的青蛙跳跃、游泳的慢动作画面。不一会儿,学生们就纷纷举手请求汇报观察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学生们很快完成了教材上要求完成的观察任务。 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和卵石的形态;到田园去考察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情况;;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斗蟋蟀、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二、探索身边事物,开展科学教学

春天让孩子们种下一颗颗凤仙花种子,让孩子们观察种子发芽、长高、开花、结果实的过程,及其那果实成熟后,将种子弹出很远很远,好让它的后代遍布花园,感知生命奇妙与美好。让孩子们找来一些杯子、水、盐水、橡皮泥等,探究物体的沉或浮,从而知道大轮船为什么是铁做的却还能装载货物,潜水艇为什么能在水直行走;他们用塑料杯、筷子、盐来探究一杯水中溶解多少盐,知道了从海水中提取盐的方法;孩子们又找来电池、导线、小灯泡,点亮了他们的小灯泡,认识了简单电路和串联、并联电路;孩子们收集各种各样的纸,探究纸的秘密,了解纸的不同用途,为同学们的生活服务;孩子们还认识并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冷和热,用凸透镜、蜡烛、纸屏、火柴,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知道了照相机、摄像机等成像原理;他们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点燃火柴,从而联想到太阳能热水器的来由和制造原理;他们用尺子、橡皮筋、琴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会控制声音,防止噪声污染;用沙盘、喷壶,做流水搬运作的模拟实验,用石膏、种子、石子作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了解卵石的形成,地层的形成;用烧瓶、红水、塑料袋、热水、冷水等探究气体、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了解温度计的制作原理;用盐水、烧杯、酒精灯、盘子等来探索水的三态变化,了解云、雾、雨、雪、霜的形成;用雨量计、风向标、气温计等来测风力、风向、气温,用测量的数据来预测天气,告诫同学们增添衣物,告诉老师明天适不适合开运动会。

三、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求知欲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 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动力。好奇心则是求知的大门。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们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着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位置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课前,我们有意把一个乒乓球弄瘪,课堂上,我们向学生求教:“老师刚才打球时,不小心把球弄瘪了,谁能帮老师修复一下。”这时有几个同学说:“老师,你把球放在杯子里,再倒点热水,球就会鼓起来。”有的同学说会不会哟?这时,我就找个同学按他说的方法做。等球鼓起来,教室里一片欢呼声。我们就抓住时机问:这是什么原理呢?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吗?学生一下子都活跃起来了。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要加以保护,不能因学生的想法幼稚而嘲笑、斥责。教学中,无论学生思维成就的大小,都要给予鼓励。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展科学教学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实践。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且要鼓励他们大胆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多种思维综合的过程。只有让他们从头到尾去体验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潜能才得到开发、创造能力才能培养。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学生为研究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研究固体有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实验方案。有的认为可以在烧瓶中塞上带细玻璃管的塞子,将管口涂上肥皂液,观察肥皂液的变化;有的认为可以在烧瓶上套上气球观察气球胀瘪现象。其次,在加热方法上也不尽相同,有的用热水泡,有的用手捂等。无论哪种设想,我们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去尝试探索。

五、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已尝到了甜头,特别是在自然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应用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网络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学《植物怎样传播种子》的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应用动画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示了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式.孩子们看得多么认真,多么的高兴啊!他们觉得太有意思了,同时也理解掌握了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能力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课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有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教学设计和探究内容上下功夫,还要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使学生明白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也是学习内容,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使每一次探究都有内涵,有吸引力。使科学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阵地。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充分挖掘科学的教育功能,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參考文献:

[1]张洪正,关于培养技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思考[J];职业;2007年04期

[2]余祖光 ,张曦 ,晓月;培养创新精神需要怎样的环境[J];职教论坛;2002年05期

[3]汤松龄,从培养创新精神着手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成才之路;2007年30期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科技培养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