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2020-03-13王翔

人物画报 2020年15期
关键词:藏族美学舞蹈

摘  要:藏族舞蹈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且风格各异。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藏族舞蹈独特的个性和别具一格的审美要求,这些基本元素和基本规律构成了藏族舞蹈在审美过程中的民族审美和美学概念。本文主要从“颤”、“开”、“顺”、“左”、“绕”这五大元素来进行分析。这五大元素的形成,同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以及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信仰和藏文化是分不开的,最终在广大藏区人民的心目中形成了自己审美标准。同时,也是藏族舞蹈中各类舞蹈的基础动律特点,也是藏族舞蹈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关键词:藏族;舞蹈;美学

一、“颤”

“颤”是在舞蹈时膝盖关节上下的颤动。这种动律特点的形成与藏族人民生活的环境和劳动方式息息相关。西藏高原地势高寒。从前交通十分不方便,一切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全靠人背畜驮。解放前没有一条车道,更没有一里公路。自古以来藏族人民靠着背运的原始劳作方式艰难漫步行走在雪域大地中一种缓缓深长的呼吸,伴随着富有动感、平稳节奏的颤动的双腿,不断行进在雪山草地之间。

在造庙修房时,砸和打“阿嘎”等劳动,都是随着劳动吸呼声,以膝盖关节的颤动来带动全身力量,延續劳动时间。在封建农奴制度下,人民连手掌大的土地也没有,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给领主、寺庙。众多的农奴形成了集体劳动的习惯;他们一个跟随一个弓着腰,哼着统一的呼声,迈着一样的步子向山头官府背运石头。巨木、粮食、酥油包、柴火及生活用水,黄昏时逆光远看就像经过组织的舞蹈场面。因地理环境以致藏族群众不用肩担和肩扛,习惯用背驮,沉重的物质压在背上,手和肩是无法配合;只有以膝盖关节的上下颤动带动双脚向前移动。这种世代相传的劳动方式,使藏族群众的膝盖关节比较发达。

长期的劳动方式养成了人们弓腰颤膝的习惯动作,必然在舞蹈中再现出来,构成舞蹈的原始规律。藏族舞蹈中,有屈伸(慢颤)和碎颤(快颤)、沉颤(稳)已经单颤、双颤等不同的颤法,但都是以膝盖关节的上下动律(颤动律)作为各种舞蹈动作和不同舞姿中发挥作用的颤动律是分不开的。

在藏区的民间艺人常常表演“踢踏”(堆谐)时,要求舞者能做到,头顶一碗酒,脚踏小木板跳完酒不洒的绝活技能,就出自于熟练以膝盖颤抖的上下运动方式带动肢体其他关节最终完成舞蹈表现的特征。人们手拉手,肩并肩跳起欢乐的锅庄(卓),弦子(谐)的时候也必然随着呼吸和膝盖颤动律在不同的节奏和速度变化中完美体现藏族舞的审美特色,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体现高原民族舞蹈艺术颤动律的独特美感。藏族弦子舞的美也是来自双膝颤动的结果,膝盖的屈伸准确的体现和展示了弦子这种轻歌曼舞,动作抒情优美,曲线舒展的美感。“动律”和“体态”是任何民族民间舞蹈的最根本特色,藏族舞也不例外,下肢运动和膝盖上下运动(颤膝)就是藏族舞最大的动律特色,所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藏族舞不颤不美的藏舞必颤美学原则。

二、“开”

“开”指舞蹈中的基本脚形。藏族舞蹈腿部的动作和表现力也十分的丰富,无论在舞蹈中或技巧中都能体现,如跨退、端腿、踢腿、抬腿都能具备舞姿的形成,腿部的要求一般都以外开为美,它的形成与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服饰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吃饭饮茶,读书写字,闲谈聊天和从事手工业劳动的裁缝、木匠、铁匠、银匠等劳动和休息时都习惯盘腿席坐进行。奉行各种活动时,几百或几千人都是盘腿而坐为规矩,俗民在人们的面前盘坐表示富有教养,礼貌待人的含义。

西藏地处山区,道路崎岖不平,过去主要以马作为交通工具,人们都善骑马,人在马背上又必须保持蹲裆式双腿外开的姿态,减少疲劳和驾驶骏马奔驰。另外,人们为适应在碎石,鹅卵石的自然路面上爬坡下山和上楼下楼(西藏的楼梯较窄)总是把两只脚置于外开的角度,起到减滑防溜的作用。

服饰也是形成脚形外开的原因。人们从小就都穿起传统的皮质藏靴,限制着脚腕关节的活动,使脚背难于绷直。由于上述多种复杂的因素,养成了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自然地渗透在民间舞蹈形象之中,构成了它的审美特点。藏族舞蹈技巧中体现了这种审美要求,进行训练和表演,“热巴舞”就是典型的代表,“热巴舞”中的技巧动作都要求腿部和脚尖保持外开,如“躺身蹦子”“跨腿转”等,特别是“跨腿转”在达到最高技能的可在跨起的腿上放上一碗斟满酒,连续急速旋转十圈使酒浆点滴不漏,严格地做到准确地勾脚外开是藏族舞蹈美学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顺”

“一顺边”是藏族舞蹈最大的审美特征和风格特点,是指舞蹈动作进行中手与脚同一方向随合而舞,欣赏藏族舞时,人们往往能够感觉到顺手顺脚带来协调无比的美感。如果不按美的“顺”的规律去跳藏舞,则给人带来蹩扭和不美,藏舞在手和脚的配合上,有顺靠、顺踏、顺摆、顺撩、顺绕等基本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形成了最具特色“一顺边”之美。

这种美的形成,首先要从人们走路的姿态谈起,藏族群众走路时总是随着迈出的一只腿,把全身重心移向前进腿的一边,这样走起路来肩带动胳膊随同出脚的方向摆晃过去,这种重心左右移动的走路方式,形成了藏舞中“顺”的生活依据。

人们为了适应多变的高原气候,长年穿着肥大又沉重的裘衣(藏袍),白天当衣穿,晚上做被褥。热的时候可脱掉䄂子,劳动时把双袖捆在腰间,人们穿上它长年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爬坡上坎,负重背运时(藏族背东西的方法是用一根牛毛绳横勒在双肩与大胳膊旁把物质系在背上)双手难以摆动,只能用肩带动上身随合步子向两侧摇晃着向前走动,形成了走路习惯。

藏族群众还习惯的保留着用一根木棒下边系一个圆形木饼,把羊毛夹在腋下,用左手将毛线提起,右手在吸起的右膝大脚上搓捻一下毛线作为动力。然后木柄随着转动把羊毛拧成毛线的古老捻线方法,人们随身带着这种工具,无论在放牧、田间管理的空隙间,聊天摆谈甚至一边走着路都要进行这种劳动,一家人的穿衣全靠这样把羊毛一根一根的搓成毛线织成氆氇做成衣服。

“打青稞”(打场)西藏有两种打场方法,富有人家大面积收割的青稞常用“牛踩脱粒”。一般用人力打场,即是牛踩最后也还需要人打干净。人力打场主要的工具是“连架”,每人双手紧握把柄侧身举起连架,重心移向后腿;前腿随着举起手抬起来,连架落地同时前脚同手一起落地,这种劳动方式往往都成群结队进行。富有舞蹈雏形。

人们在频频的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这种“顺”的习惯,当大家欢聚歌舞时,连臂踏歌。抬手即起脚,甩手即踏脚就是生活中的习惯所在也是在藏族舞蹈中的再现。随着年代的增长,逐渐地使它脱离了生活的原型。经过人们在舞蹈时不断的发展和美化,就形成了以“顺”为美的概念。当然,在藏族舞蹈中并非全是“顺”,但总的规律“顺”是藏舞的审美特征之一。

四、“左”

藏民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遵循的是由右至左顺时针方向绕圆的运行规律,所以藏族舞蹈都以顺时针绕圆的方向起舞(锅庄、弦子、宗教舞、热巴)都是如此。

“转经”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在“转经”时,无论是采用大型的推式经筒在一间房屋中央安放着经文和巨大经筒,一边念着经一边用手推着向左旋转。牧民爱用的“转经伞”都必须向左边摇动。据说走因为梵文和藏文的经文是由左向右的排列本。人们念经时的视线随着文字由左向右看起,再返回读下一排。这样连续循环,视线就形成了向左转的一个椭圆形。

人们在旅行途中添油拜佛(携带着酥油向佛前灯里添油),都要严格地有秩序地遵循着这种向左绕行的路线。如果不按其规矩反道而行或反转,不但起不到念经的作用反而是对信仰的不虔诚。也要遭到他人的指责。由于信仰形成了以“左”为规,以“左”为美的概念,必然在舞蹈中反映出来,构成藏舞以左为始,沿左而行,左转为主的美学元素。

五、“绕”

“绕”是藏族“锅庄舞”“弦子舞”最大亮点和特色之一,人们借助它来抒发感情,美化舞姿;长袖飞舞、五彩长袖、舞出幸福、舞出吉祥,变化多姿的长袖舞它能展示姑娘在舞蹈时盈然的舞姿。像迎风杨柳,似孔雀开屏。雪域小伙犹如雄鹰,展翅着双翅,挥舞着长袖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舞蹈艺术再现。

日常生活中人们把长袖卷起来便于活动,舞蹈时放下来。男子则拉起平时拖在身后的长袖,翩翩起舞,别具特色。舞蹈有“甩袖”、“摆袖”、“撩袖”、“繞袖”等。其中以“绕袖”为核心。

“绕”在这里指用手带动长袖绕圈的意思。它是各类藏舞手势最基础的规律和基本元素。有大绕小绕,臂绕肘绕,手腕绕、单手绕、双手绕,双手同一方向绕。双手不同方向绕,整圈绕和半圈绕,内绕和外绕等不同绕袖的方法。

无论哪一种绕法都是在划圈的基础上进行变化。不同的绕法往往取决于舞蹈的类别,类别的不同又决定绕法上韵律感的差异。《弦子》多由小胳膊带动整个膀子悠着绕,富有优美抒情感。《果谐》《锅卓》多以肘带动手臂有棱角的绕。表现出铿锵有力感。《堆谐》《藏戏》则以翻绕手腕为特征的脆绕,显得轻盈秀美。

藏舞的手势以“绕”为基本动律。它是由绕袖而形成的,而绕袖则是由具备长袖条件的服装决定的。因此一些袒露手形的绕手动作是由绕袖动作演变而来的。

藏服的长袖由来已久。具体什么时代兴起的,还未得到论据。从目前现有的资料和民间传说中可上溯到公元第七世纪,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与藏王松赞干布成婚时带进的绸帛和服饰,促进了藏汉文化的全面交流。长袖亦同时被藏族人民吸收成为自己民族服饰的组成部分。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归唐朝管辖的甘肃敦煌一带的藏族就穿着长袖大袍。敦煌千佛洞156窑的壁画上记载着张议夫妇出行图的盛大场面中,有仪仗车骑,百戏使乐,使乐中就有两个穿着长袖飞舞的藏族舞队。证实藏族在唐时就着长袖服装,并以长袖善舞为特征了。因此藏舞绕袖的手势和它的历史、服饰都是密切相连的。并延续到如今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的民族服饰,给民间舞蹈提供了浓郁的特色。

古老的藏服为什么能保留到现在而不变呢?正是因为它能适应在高原多变的气候条件下,起到一服多用的作用,遇冷时长袖可以防寒,遇热时袖子搭在双肩可以当背心。酷热的情况下把袖子扎在腰间可袒露上身,舞蹈时放下长袖美化舞姿,拿起衣袖又能为行礼所用。因为它具备这些条件,人们需要它才被保留下来,成为美化自己的民族服饰。

由上述“颤”、“开”、“顺”、“左”、“绕”五种元素,构成了藏族舞蹈形象上的主要特征。它长期孕育在几千年绚丽多彩的藏族文化和几百万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在舞蹈艺术中体现出来的美学概念。是西藏高原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盛开的花朵,闪耀在喜马拉雅山上瑰丽夺目的“雪莲”。

作者简介:王翔(1988—),男,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藏族美学舞蹈
盘中的意式美学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舞蹈课
《演变》《藏族少女》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