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研究

2020-03-12陈少锋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职业

陈少锋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日益增强与提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在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潮。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而言,通常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思想冲击,尤其是对价值观念方面往往会产生较大影响。目前,更加需要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切实保障思政工作可以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这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的一大希冀,同时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 课程思政以及职业素养概述

课程思政属于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理念。教育人员应将思政课贯穿于高校各类课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和思政相辅相成、共同进行。其中,在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包括教学师资力量、选材、方式、技巧、成果考核等,与此同时,还应要求构建思政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高和谐系统,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向德才兼备方向培养优质人才,促使高校外界形象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促使高校自身的办学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职业素养对于职业从业人员来说是一大重要的品质。其中,职业规范存在于职业中,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中都应具备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养。与此同时,职业素养还是人们所从事职业过程之中对于人员的必然要求,反映了每个从业者的内在品质。其中,职业素养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中专业素养和隐形素养是内在的,非专业素养和显性素养是外在的,内在决定外在,外在表现内在,共同构成从业者的完善职业素养体系。对此,应该根据岗位来进行职业素养培育,这样才能全面培养优质技能职业者。

2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教学的现实意义

对于当前高职院校而言,需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这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教育工作,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道德品行以及优秀习惯,还需要塑造学生良好品格以及让学生形成相对成熟的心智。但是,大部分学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只是传统教师说教,或者只是停留在书本文字之上,教学内容和现实社会文化存在着较大出入,这样的情况就直接影响到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当前对学生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关键是要在其中渗透思政内容,健全学生人格,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这也是当前社会对于学校教育一大根本性的要求。在当前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具备相对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和资源。例如,团队意识以及坚强拼搏意识都属于隐性教育资源,对于学生适应社会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目的是突破传统教学窠臼,由传统的单纯教育转变成思政教育,从而让学生通过不断亲身实践和体验促使自身的行为得到规范,同时也可以保障自身人格得到健全,心智更加成熟,跟随时代发展脚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顺利推进。

3 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自我认知往往缺乏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平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自我为中心思想较为严重,往往忽略考虑他人。另外,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往往比较注重语、数、外等学科,比较忽视体育课程,经常以各种原因请假不来上课,这导致了很多学生的体育技能及身体素质逐步下降,同时造成了体育课逐步变得边缘化。为此,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目前高校体育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大问题。

3.2 体育教师思政意识比较欠缺

对当前体育教师而言,一般都只接受了传统教育,没有受过专业的思政教育,因此体育教师自身对于思政课程相关理论也不够熟悉和了解,同时没有丰富的经验,在平时缺乏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或者某些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认为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工作中来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因此,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创新教学工作。首先,从知识素养层面进行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知识素养较薄弱,故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体育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往往比较困难。其次,对当前体育教师而言,并不是所有体育教师都善于关注生活中的鲜活实例和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极少数体育教师能够做到将教育和现实生活相互融合起来,大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都比较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 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的意义

思政课程属于教育界一门比较受重视的课程。为了能够进行创造性转化,必须实现外在教育与内在教育的相互一致。根据哈佛研究结果显示,职业素养是否具备完善性直接关系到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其中,非专业素养占比为85%,专业素养占比为15%。根据德国相关研究表明,其中更是将非专业能力称为人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做事情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思维、学习、合作等方面。英国将非专业素养称为最基本技能、通用技能。在我国,重视职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思政就是以此为基础而形成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注重综合型人才培养,以激发职业热情为目的。因此,体育教学至关重要,人格培养、诚实品质育成都要依赖体育来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1]。要坚持德育为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克服片面追求某一或某几方面教育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但是长期以来,政治课堂教学属于学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思政理念提出意味着学校思政教育视野正在不断拓展,也拓宽了思政课程的外延。当前,党和国家对高职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相关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体育的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领域研究。

例如,以“体育类专业与强国关系”为主题,通过提问、游戏、比赛等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把握体育强国内涵基础上,讨论体育强国建设价值及战略定位,研讨中国建设进程中责任担当,较早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明确奋斗目标。

5 高职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主要体现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顺应课程思政要求,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自觉将“立德树人”教育责任融合教学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实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5.1 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敬业精神

核心价值观对体育教育至关重要,其核心是爱国、敬业。在乒乓球、排球等比赛中,我国健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在教学中宣扬刘国梁、郎平为国增光的拼搏精神,迸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热爱中华民族。在体育项目中,无论是田径、球类或者体操,需无数次重复训练才可以达到高水平。同理,职业技能也是以实践为基础,体育课正是这样的实践活动。

5.2 培养拼搏精神,增强争先意识

增强体质、增强意志是体育的初衷,可以形成坚韧不拔、气壮山河、不屈不挠的登峰精神。比如,在篮球运动中,学生出现体力消耗较大“零点状态”时,鼓励他们坚持在场上奔跑、控球、传球,高质量快速完成技术动作。在这样的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艰难中拼搏的不屈精神。其他各类体育项目中,通过组织各种比赛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能力以及体育素养,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拼搏向上、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比赛中都勇于争先、勇于亮剑。

5.3 培养规则意识,增强纪律观念

规则在体育活动中至关重要,也是体育的灵魂、魅力所在。体育比赛中,兴奋剂、恶意违反规则、消极参赛、黑哨等行为都会受到舆论抨击甚至接受法律制裁。因此,参加体育活动要形成规则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以此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

5.4 培养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观念

团队核心在于协作,协作精神是圆满完成工作目标的基石。团队是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强有力的支撑。独生子女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而体育课中许多项目都需要团队协作才可以圆满完成,比如三大球、接力跑的协作配合。因此,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参与场地及器材管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融入团队、融入集体,实现自我价值。

5.5 训练显性职业素养,增强职业适应性

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之中,需要一定显性素质,其中,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平衡等。此外,仪态、听力、视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这要根据不同专业设立不同“职场仿真”。比如,在汽车维修专业中,应侧重滚轮胎等力量训练;在航海专业中,应科学展开水中作业、救助演练等项目;在地矿专业中,应开展登山以及越野实战演练;在公安专业中,应开展搏击格斗的现场演练;在商务专业中,应进行仪态指导与修正;在计算机专业中,可以进行握力器练习,通过大量训练活动进一步增强手指的灵活性。

6 建议

6.1 提升体育教师道德素养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升,尤其是人们不仅仅注重提高物质生活,更加注重身心健康,体育运动能够促使广大人民群众体质得到提升,同时也是中国梦的一个体现。强国梦是中国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我国女排获得了五连冠,对于人们拼搏进取、克服困难以及勇于争胜人生观的塑造产生了积极的效果。1984年,我国获得了奥运金牌,鼓舞了士气,激励了信心,让中国人在奥运会上扬眉吐气。2008年,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这是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的一件事情,同时我国获得奥运会金牌最多,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

6.2 挖掘体育运动思政元素

在体育课上主要是学习各种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涉及了思政目标,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目标制订过程中考虑到情感目标。比如在散打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以及自信心,同时要帮助学生形成和谐良好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涉及了丰富的德育元素,比如,长跑过程中,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意志力,因为长跑过程中身体会感到难受,如呼吸困难、胸部发闷、心跳加快、头晕恶心、腿软、肚子发沉等,一旦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往往需要具备强烈的意志力克服这些痛苦,很多学生不愿意参与长跑的一个原因就是认为过程太痛苦,这就是“极点现象”,坚持下来,难受的感觉自然会缓解[3]。每一项体育运动都具备了不同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并融入教育中去,要将体育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

6.3 培养爱国主义,增强学生专业素养

爱国主义是新时代大学生共同价值观。高职院校应鼓励中华儿女为了争取国家荣誉而奋斗。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体育过程中具有强大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这有助于实现学生健康成长,促使学生形成爱国情感。另外,学生在练习田径或进行体操、武术等活动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发展身心承受能力。

6.4 促使学生增强规则意识以及纪律意识

目前,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体育的吸引力是基于相互尊重和公平竞争,如果某个运动员使用了非法药物或者犯规,这都有害于公平竞争。此外,在体育比赛的过程中,有一些运动员由于自身或者其他因素在运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始终持消极的态度,或者为了谋取某些不良利益铤而走险,参与赌博竞赛等;还有一部分裁判丧失了公平性、公正性,收受贿赂吹黑哨,这都会阻碍公平竞争。学生在接受体育学习过程中更加需要明确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需要重视课程思政理念的广泛运用,保障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强身健体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促使高职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职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